本帖最后由 ne555 于 2014-2-23 22:13 编辑 想要用电热丝做个低电阻,电流比较大的电阻器。可是吧,电热丝的材料是一点锡都不挂,只能考虑镀铜,而且以后可以试试在铝合金上镀铜,方便用焊锡焊接。
好了,下面进入正题。
先说配方(括号前的是标准配方,括号内的是镀液中所含物质允许的变化范围)
CuSO4·5H2O 200(180~220)g/L
H2SO4 60(40~90)g/L
Cl- 70(40~120)mg/L
由于是普通酸性镀铜,就没有光亮剂了,而且相信绝大多数人不容易买到少量的
平时用量不大,这次只配了100mL
称量出20g五水硫酸铜
加入6g硫酸,由于是86%(坑啊[s:11][s:15]),所以需要3.9mL
加入几十毫升水,,在加入几滴共含氯离子70mg的稀盐酸
加水至100mL(混合物总体积)(测了一下,烧杯的刻度线相当准)
放在电炉上加热,加快溶解(热胀冷缩的缘故,体积超过了100mL)
冷却后装瓶贴标签(药瓶的刻度线也挺准的)
使用时温度控制在常温就行(20~40℃)
阴极电流密度 3~5A/dm2
阳极电流密度 0.5~2.5A/dm2
相信大多数人没有磷铜电极,所以用普通电解铜就行了
每升镀液中的电流最大为0.5A(工作电流过大时,阳极易钝化,槽液电阻大,镀件光亮不均匀,光亮度差。)
阳、阴极面积比 1:1-3
电压 2V 范围(1-4V)
镀液中各成分作用
1、硫酸铜:在镀液中提供铜离子。铜离子含量低,容量在高电流密度区造成烧焦现象及出光慢,铜离子过高时,硫酸铜有可能结晶析出。
2、硫酸:在镀液中起到防止铜盐的水解,提高镀液导电能力和阴极极化作用。硫酸含量低时,槽电压会升高,易烧焦;硫酸含量太多时,阳极易钝化,槽电压会升高,槽下部镀不亮,上部易烧焦。
3、氯离子:在镀液中起催化作用。氯离子含量过低,镀层容易在高中电流区出现条纹,在低电流区有雾状沉积;氯离子含量过高时,光亮度及填平度减弱,在阳极上形成氯化铜,引起阳极钝化,槽电压会升高。
下面是反应原理
阴极反应: 通过大量试验结果表明,硫盐镀铜的阴极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即:
Cu2+ + e ===Cu+ ……(a) Cu+ + e ===Cu ……(b)
其中式(b)进行得很快,式(a)进行较慢。但也不是绝对的,阴极极化较大时,式(a)进行较慢,控制了整个阴极的进行速度。当阴极极化较小时,式(a)加快,式(b)速度变得缓慢了,那么式(b)控制了整个阴极反应的进行。
阳极反应 在电解液中阳极处于正常溶解时,生成Cu2+,反应式如下:
Cu — 2e === Cu2+
当阳极不完全氧化时,可能产生一价铜离子,进而在阳极表面形成氧化亚铜,反应式如下:
Cu — e ===Cu+
2Cu+ + 〔O〕===Cu2O ↓
氧化亚铜是“铜粉”的一种,对镀层很不利,应尽量防止。同时,Cu+的积累会导致歧化反应,产生铜粉。反应式如下:
2Cu+ === Cu↓ + Cu2+
使用磷铜作为阳极就是减少铜粉生成
个人感觉,家庭中使用时在镀液中加入极少量的过氧化氢可能会减少铜粉生成
下面是实际电镀
镀件是膨胀螺丝的套管
先是热碱溶液除油
稀硫酸除去氧化膜(不能用稀盐酸,那会引起镀液中氯离子浓度过高)
一切准备就绪(无视下面打印的8050的参数)
(稍微试验下,电极面积及形状就不管了)
电镀
完成后
电流密度有点大,有点毛糙,不过强度还不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