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关于大学学生社团组织工作的讨论,以下言论除我发的部分外系转帖。
关于大学集体台活动及培训内容的讨论与请教
韦明川(楼主):
又到期末了,复习之余大家也开始讨论下学期的活动了。
BY2HIT(哈工大业余无线电俱乐部)每年主要的招新时间是秋季学期开学,主要面向大一。前年70人报名,全要了,去年宣传做得比较好,300人报名,要了150个。之所以要这么多人,是因为新生几乎都没接触过业余无线电,很多人未必会喜欢这个,为了保证有足够多的人留下来只好选择比较大的基数。这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源不足。
哈工大的大一新生都在二校区,而大二及以上多数专业在一校区。二校区能活动的地方有一个电台室(四人寝室改的,很小)和一个地下室(小教室的大小),随便占一个教室也可以。
为了把这150人安排开,去年分了A1~A6、B1~B6共12组,每小组每两周活动一次,进行电台操作、电路焊接等活动。去年的小组活动间隔有点大,今年准备加强一下,AB组同时进行,每周一次,但这样也加大了工作量。周日的培训(1至2小时)全员参加。另有猎狐、讲座、素拓等周边活动。
培训及小组活动内容方面,今年的计划是进行10次集体培训,其中6次关于业余无线电,其它4次关于电子基础知识等。这样安排是因为多数新会员其实是冲着电子来的,我们与其他社团有竞争关系,而我们又要尽力让更多人了解业余无线电,只好在这方面做一些权衡。
暂时已经定下来了业余无线电的6次,具体如下:
1. 集体培训:业余无线电简介及语音通联;小组活动:通联、电路焊接
2. 集体培训:无线通信基本原理;小组活动:通联、电路焊接
3. 集体培训:摩尔斯电码;小组活动:通联、电码练习
4. 集体培训:天线原理;小组活动:通联、电码练习
5. 集体培训:数据通信;小组活动:通联、天线制作
6. 集体培训:业余卫星;小组活动:通联、天线制作
各位觉得应该怎样安排内容及活动呢?有没有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
关于方方面面的问题,各位在这里讨论下吧~
刘虎:
能让更多人了解一项科技爱好活动是一件好事。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需要积极调动群众力量。光靠几个骨干为众多所谓“会员”(用所谓两个字是因为这些人并不履行“会员”的义务,而只是当听众和服务的享受者)服务,难以产生真正的积极作用。而像焊板子之类基本操作和电路基础知识,是理应由学校教育来承担的,作为学生社团没有任何义务做本来应该由学校做的事情,而且做得不一定有学校教育那么系统和完善。即便要搞些培训,开公开课就行了(做好广泛宣传),爱来听的来,不来的拉倒。如果放社团内部,以我所见,能来三分之一的人就很给面子了。
据我所知(因为我们为大量学生科技社团提供支持,对此有广泛了解),按照国内传统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方式办的科技爱好类社团,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比较成功的方式我举个例子,以具体的科技活动内容或者科技项目为导向,广泛招人(300或者500人以上,学校的好处就是人才集中而且可以海选),然后通过一定手法筛选,一般能选出3~5%的兴趣较好,并且具有相应科技素质的人,然后把他们组织起来,瞄准略算“尖端”或者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在某一确切领域搞出一些“重大成绩”(包括但不限于:通联比赛奖项,国内重要竞赛奖项,在业内有显著影响力的产品比如6BF的那些东西,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搞的过程中,做好宣传,吸引更多的感兴趣的人来参与,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上述观点只面向组织者和活动家,如果只是搞着玩玩,我觉得神聊精神就不错,自己开心也就行了。
现在体制下的高校科技类学生社团,有百分之五真正干实事就不错了,一天只知道搞内耗和权术,要死不活的。。。有楼主这样的真是明灯啊~~
韦明川:
但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按照目前本科的课程安排及实践环节的缺失,即便是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电路焊接、PCB绘制这些“基础知识”的也不是很多。
我们做这些的意义是为新生提供一个实践与加深理解的机会,也希望能给火腿的群体带来更多的新生力量。BY2HIT成立16年一直是以这样付出的形式运行的,没有太大野心但几乎一直在努力坚持。这也是火腿精神吧。
至于比赛什么的,电台的比赛学校并不承认,机器人、航模、智能车都有兄弟社团在搞,再说这也不是业余无线电俱乐部要做的。做些基础的工作一样有意义。
几百人的大社团,在哈工大无论是科技类还是人文类都没有过,没有那种凑热闹的氛围。按照BY2HIT现有的状态,说它是哈工大最健康发展的科技类社团也绝不过分。而且,正如您所说,这需要组织者和活动家。我们不是,过去或许有过,将来或许也会有,但这注定是昙花一现。我们想要做的是踏踏实实的、有延续性的把BY2HIT办下去。
我们做的一些很琐碎、很基础的工作、冯晓东师兄一直在赶着我们写非常详细的社团运行手册,BY2HIT的老火腿基金前几天也正式启用了,都是出于有延续性的办下去的想法。
每一届到最后,能留下二三十人对BY2HIT有深厚感情,这样也许就足够了。
周嵬:
艺术活动和户外联谊通常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尤其是年轻人。无线电社团也不例外,看楼主的活动安排都是技术性的,会很快让人感到厌倦,除非的确是天赋的技术爱好的人选,但实际上不多。
所以我建议:
无线电社团要找几个歌手,找几个有组织篝火晚会和户外轻音乐欣赏活动能力的新生,他们不一定爱好无线电但爱好浪漫人生并自然发展出一定的组织和沟通本能,当然要注意考察其人品作风要正派,不能是玩世不恭的那种,要有一定的肚量。然后要有几个技术型的成员,教他们架设天线,给他们机会在同学面前显得像专家,他束手无策的时候,学长不要大声训斥,而是偷偷的告诉他问题所在,使他们感觉是自己完成了一次技术活动或野外通联。现在的大学生其实很幼稚,尤其是学习好的,他们也渴望能有个性,但是除了跳西湖晒被单,有具体技能型的个性真的不多,所以肯定能激发他们一生坚持下去的。
有了以上人选,一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野外通联活动,在自然界中在阳光和微风中的QSO往往能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在这种环境中,无线电将成为他们的美好记忆。我协助过的一个集体台,其中一个当妈妈的上个月打电话给我问我哪儿能买到二手电台,她要设台,因为在大学生活中她最难忘的是电台活动,是她最美好的回忆,所以当了妈妈了生活稳定了还是想起要有一部电台才是幸福的人生……
先提这些,其实还有很多的办法能把集体台办活,形成一种高尚的社团文化……二十年后,他们想起集体台一定会泪如泉涌,一切都是浮云,只有CQ才是永恒的……因为CQ能让他们想起一张张年轻的脸和青春的躁动,就如听到一首老歌,曾经和爱的人一起听过一样,爱人不在了却勾起一段心动的回忆……哎……不说了,我不是调侃的……
刘雨蒙:
工大的机器人在亚太的成绩不错呢。虎哥说的是几乎所有技术社团面临的窘境,有时候挺无奈的。集体台能做到宣传ham精神,壮大ham队伍培养后备力量,就已经达到目的了。至于比赛的事情个人认为学校承认不承认并不重要,学校里搞行政工作的老师了解业余无线电的可以说寥寥无几,跟社会上一样对ham活动不理解甚至看到“业余”两字就产生一种误解很正常。集体台能在比赛中出现也是其活力的标志之一,我认为完全可以组织起来参加比赛,而且组织和参加比赛这一过程是很锻炼人的呢。
刘虎:
周老师说得有道理,本来就是玩和学相结合嘛,要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至于培养学生焊接及基本电路制作的事情,我认为要现实主义一点。用得着的即使学校里面没学,参加工作后迫于压力,一个月就学会了,成本应该由学校和用人单位来承担,让学生社团来承担毫无道理。
看看解放前北大的那些“社”吧,哪个不是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的?
关于业余无线电,楼主可以做下调查,毕业后5年内坚持玩业余无线电的会员,在社团毕业成员中占多少比例。就算业绩做得再好,我想也不会超过10%。一般来说有1~3%就不错了。现在各方面爱好高度发展,业余无线电如果不找一些新的亮点,很难吸引住学生。一个社团可能平均每年有一两名资深HAM诞生,但是相对于如此大的会员基数及组织者投入的巨额工作量,单就工效来说是不划算的。并且那些资深HAM,其实本来就十分爱好,真要说从社团接触到业余无线电,然后再爱上,然后再成为力量,这个比例恐怕不足1%,不信可以严格按照科学方法做调查。这不是说学生社团没意义,而是希望在发展模式上面多做调查研究,与时俱进。
当然我只是提一些思路供参考,千万不要拔高,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或许这样一届一届延续下去本身就是善事,同时我们还能收获其附加效益:人际关系的融合和组织能力的锻炼。并且组织工作本身也是一种爱好,能享受爱好的乐趣是好事,看到贵会兴兴向荣的景象,我想大家都很高兴。在国内能在业余无线电领域坚持十多年的学生社团,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来。很多学生HAM社团(包括北京的)在前几年不行了,直接原因往往是因为某一届没有一名爱好组织工作的学生HAM来担任领导,就这么简单。
在学生社团的问题上,确实是很纠结的,这主要是制度导致的,不便深究,大家尽力就好。
说了很多虚的,说点实在的,楼主发的培训计划很周到,我想活动一定很精彩。个人提一些小小的建议:
一是按照开放课程的形式来安排,社团会员的任务就是广泛宣传,多介绍有潜在兴趣的同学朋友来参与。会员就应该干会员的事,而不是在台下当听众,可以给他们每人(适当挑选一下,确实不善交际的或者有别的任务的人可以例外)分配介绍5个人的任务,并评比宣传效果,对无故不履行义务的,果断开除(如果协会章程里面有相关条款的话)。这本身就是对会员的考验和锻炼,还能从中选出交际高手,一举三得。
二是业余卫星放在前面讲,然后安排会员演示话音和CW通信。一定要注意有吸引力,参考MIT的那些学生讲座,可以找5RV大猫要资料。
三是技术细节(如电子技术入门,业余无线电核心知识介绍等),放在最后面,向确实很有兴趣的人讲,有十个人都不错了,可以互动,搞项目,搞party,人多了也是对牛弹琴。
社团活动不是学校上课,切忌按照学校课程的知识系统来安排,而是要根据听众口味来安排。学校的课大家都喜欢逃的,何况。。。你懂的。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