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讨论:
梁铁威:
首先,法规课还是必要的。另外,以讲解最基本的为主,并且让这些最基本的内容给学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终身受益。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 和一群中学生到少年宫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好像只进行了两三次, 给我最大的收获是:
1) 赖老师一上课就说:在业余电台上要遵守一些规则,例如:不能在上面唱歌
2) 学会了字母解释法
至于后面其他的,都是自己感兴趣自己去学了。 现在在QQ上还碰到一些以前的师弟师妹,虽然他们很多人现在不玩了,但对当时学到的基本知识却还没有忘记,并且说什么时候有空了会再玩一下。
王华东:
各位都很委婉,俺来点直的:多讲点业余无线电的东西:呼号、字母解释法、CW、设备、天线、频率分配、QSL卡片、法规、卫星、EME、讲讲JY1、结合南海局势讲讲BS7H、IOTA,讲讲珠穆朗玛峰,讲讲地震灾难。更可以讲讲CRSA和无委,包括CRAC顶个球。……讲讲周老。还可以讲几个QA的故事。
把人吸引来,最后愿意提高到焊机派的不会很多,不要弄成电子学会,强电弱电的很多专业都会讲模电数电。
韦明川:
昨晚忙着补实验报告,没有顾上回复。我把情况和想法集中起来说吧,就不一一回复了。
首先,NQ老大说的法规问题确实我们以前没有重视起来,以后一定加以注意。
我现在主管BY2HIT的技术方面,所以想这方面的问题多一些。联谊方面其实我们做得应该还算挺多的。秋季学期招来新人,紧接着十一就会有一次猎狐,捎带着户外架台。春季学期五一前后也会又一次。暑假会去个稍远点的地方,去年去了漠河,今年准备去抚远。台庆的素拓也准备做成每年都有的活动。每年大概还会有一次讲座,去年是BD2AO,今年是我们的辅导老师。下学期可能弄个新生足球赛看看。我们有行政部、宣传部、传媒部,宣传部会画些海报,传媒部弄杂志、网站,这些也是在一起的机会。这方面的活动不是少,有时候感觉都有些多了……但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有相当一部分其实对业余无线电的兴趣并不大,但在这里交到了朋友,也收获了其他东西……可以说BY2HIT的很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他们完成的。
电子基础培训方面,我还是坚持我的想法。首先,我们做的都偏重于实践,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激励与补充。另外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竞争。不管怎么说,一个业余无线电的社团应该有一些精通电子技术的成员,正如AAS所说,他们往往是本身就有兴趣的,但他们往往不会只在一个社团报名——工大一样有专门针对电子设计的社团。如果我们不做这方面的工作,他们往往就凭着先入为主的思维,忽视了BY2HIT,流失掉了,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做,甚至需要做好,但又要在投入精力上作出纠结的权衡——工大的电子协会其实就是从BY2HIT过度专注于电子设计的一拨人中分出来的,现在成了竞争对手。这样的想法,虽然有为办社团而办社团之嫌,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们的工作还是有些成效的,今年电信学院的大学生创新计划中有一小半的小组中有曾在BY2HIT活动过的成员,他们应该都在BY2HIT有所收获吧。
业余无线电缺乏新亮点确实是一个很无奈的事。如果我们的工作能为业余无线电团体带来新鲜血液、未来会有人在业余无线电方面做出创新就再好不过了。关于培训的内容,我们也好好思考下。MIT的讲座应该会很有参考价值。
其实,现在在想,怎样在稍稍减少成员人数的情况下保持活力呢?
刘虎:
比较赞同楼上的观点,只要做的事情有利于同学们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增强,等等方面,都是很有意义的。
贵校电子协会分管技术的同学和我也算是“老朋友”了吧。在培训的观点上我们是比较一致的,但是两个协会并不构成竞争关系,本来业务范围就没有大冲突,只有不各自找特色,才会成为竞争关系。电子协会的规模,现在看起来比无线电小,但是他们搞了一些东西,我想同学们看了都会觉得比业余无线电有吸引力,比如激光通信,光电防抖等——这些东西很多结合了最前沿的技术,而学生业余无线电活动从技术进化的角度来看,总是老掉牙的。事实上国外的HAM社团也搞很多前沿的东西,而国内就太少了。同时学生团体很多由于涉世较少,又丢了业余无线电作为一种社交和兴趣网络的这一主要特点,于是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同学们学CW,最多只有一节课的热情;如果让他们搞图像传输,或许还能多几次热情;留下十几个人搞航空图传,那就真的成了铁哥们了。我在第一个跟帖中发表的观点,希望您用发展的眼光仔细看待,这个观点来自于大量社团实践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