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制度用多了影响活力,用得不好更乱,用制度也是学问。我强调的是制度对于社团延续性的保障作用。至于与可持续发展无关的制度,比如几天一次活动,电台室怎么管理,这个倒是可以灵活,其实定了制度也往往只是形式。
制度怎么保障社团的延续性呢?我们要看延续性的几个要素,一个是社团的形式是否活泼,是否为自己人所爱;二是社团的对外政策是否得人心,经济上是否可持续;三是社团的干部是否是高素质的、全心全意为社团服务的。
因中国文化的特质,第三点往往决定前两点。制度要同时保障上述三点很难,很死板,反而坏事,那么我们可以用制度牢牢控制住第三点。比如,干部如何产生?干部的绩效如何评定?领导团体的文化如何延续,氛围如何坚持不移?注意这三点,基本上领导团体可以保持比较好高的水平,那么社团就可以延续下去。
实际上这种教训是很多的。比如有些社团的干部一律依靠选举,而选举的程序并不科学,这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会员往往会把票投给能说会道的人,而能说会道的人并不一定都具有领导才能,且这些人往往不喜欢做实事。因为这些原因,有些社团一换届,马上就垮了。能说会道的人,人见人爱的人,不一定放在领导岗位,可以让他们搞社团的推广、营销,或者串联内部关系,增进社团的团结性,这些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对于某些行政色彩很浓的学校,争社团领导职务是一种传统,有些人就是以为官的心态,或者为获得一种可以炫耀的资历来争当社团领导,当上领导干部以后不为社团做任何实事。这种例子非常多,有些学校有超过一半的社团是这种情况,社团是形将就木的。奇怪的是这些社团往往能延续下去。有些学校要搞个校级社团很难,几年都不批一个新社团,社团领导岗位是粥少僧多。大家想当个会长什么的,只有在既有的社团岗位上抢,甚至有对业务一点不懂的学生随便加入一个社团,然后通过权力斗争爬到领导岗位的情形。这样的社团搞不好,但是却死不了。不过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死了比不死还好,社团也是一样。
有些社团选出的干部班子素质还是不错的,也希望做一些实事。但是,这些从内部选出的干部,却像“空降干部”一样,使社团的政策没有延续性。学生社团就是这样,有些社团搞了二十多年了,水平一点都没有提高,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和咱论坛的某些情况也有相似处。这就是领导团体文化没有延续性。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往往解决了三年五年,第七年就变了。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扶上马再送一程”,送的过程中要循循善诱,如果发现此人确实不行,那就果断换掉。有些社团就是这样办的。大学毕竟有四年,中层干部是大二的,高层领导是大三的,干到大四才退。第一年只改选中层,看一年,第二年才改选高层,从中层中选。不能延续领导团体文化的人,让他考核不合格,不具有候选资格。也就是说,隔年换届一次。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是不知道某些人是怎么想的,要求学校社团必须每年换届一次,而且不允许选出一个班子然后延迟一段时间再从班子中选最高领导。所以我说这是我国的整个###制度决定的,导致学校社团没有办好的可能性。我想高层定这个体制,一定有政治上的考虑。
制度问题,主要是考虑上述问题。这个制度的关键是:人们必须遵守制度,如果有人不遵守制度,不能使社团延续,那么他就一定到不了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