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局的日常/玉兔5火箭讨论
novakon2013/11/20喷气推进 IP:吉林
最近猎鹰跟我提过一次,要将小型金属发动机标准化,螺纹什么的都统一,喷口可以混用,管体可以转接加长等等。。。然后我就说,要是菜鸟买回去,组装一个喷燃比超高的固机怎么办?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矛盾。越通用的东西,搞起来越方便的东西,在菜鸟手上杀伤力就越大。。。如果只限制卖给多少多少学术分以上的用户,那么销路又有限。

我举上面这个例子,不打算说明什么问题,只是展示一下航天局日常的一个缩影。不要对号入座。请大家继续支持猎鹰同志的金属发动机,多下订单。。。

继玉兔4火箭之后,航天局连续n个月都没有什么动静,不像以前那样每个月试车出数据了。然后这段期间,我除了要求大家搞产品化之外,也没有什么指示。大家都很忙,KC316a算是半个产品化了,但是还没有完全定型、批量生产;推压力采集卡要继续改版,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对于导航飞控等理论,猴子方面也一直在研究中。

在这里,我希望明确一下YT5火箭的主要技术目标和尚存在的障碍,如果现存的问题能够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航天局会立刻启动YT5的制造计划。在这里我不避讳说什么,也希望大家多喷多吐槽。

为机构和个人承担发射任务,是航天局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这个方向上,相比国内其他科研机构,航天局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YT4火箭的设计、制造与升空,证明了以下几点:

1)航天局有能力制造用于达到5km发射高度的固体发动机及其燃料。并且认为,如果能够进一步优化设计,同级别的发动机可以达到更高高度。
2)航天局有能力对箭体(不含舵的)的气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
3)航天局有能力制造适合该级别火箭的惯性姿态开伞装置(彩虹之巅),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然而此时,并不认为YT4这一型号的设计适合承接发射任务,因为:

1)没有实现姿态控制。虽说部分发射任务不要求控制姿态,但姿态控制在大部分情境下都是必要的。分析指出,YT4降落伞连接绳断裂,除强度问题外,有可能是开伞时(达到最高点时)空速过高(即没有实现直上直下)。如果要实现对空速、落点等的控制(保证任务全过程的可控性),姿态控制装置(如舵机等)及其配套控制器、控制算法都必须完善。
2)没有完美地解决开伞和回收问题。没有实现利用无线电信标对火箭箭体进行回收。
3)整套设计只经过了一次发射验证,且没有取回飞行数据,无法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改进。

所以,对于YT5有如下基本要求:

1)实现姿态控制,发射后垂直(或按照给定仰角)上升。
2)改进开伞设计,加入无线电信标(或其他定位技术),实现成功回收。
3)其他同YT4,射高5km+,并记录全过程的飞行数据。

目前主要的技术难关是姿态控制(对于固机,是舵面控制;对于液机,是矢量推力),这是因为其涉及学科甚广,牵扯文献甚多,对学术水平要求较高,不是每一位爱好者都能够掌握。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包括建模计算仿真这一类)主要是广州局的Warmonkey会员在做。解决姿态控制问题,将有助于确立科创航天局在国内航天界(不止是业余)的地位。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一点耐心,突破了这个瓶颈,迎面而来的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希望在数学、力学方面学有所成的同志,能够加入我们,航天局现在理论研究人员较为稀缺,对于任何帮助都是欢迎的。

对于YT5预研阶段的安排:
确定射程之后,可以确定火箭的各项规格,例如尾翼的最大大小、飞行过程中的最大空速、达到目的所需的最小角加速度等等。这将直接指导舵机与舵的设计,这方面的理论计算还有劳warmonkey,并希望大猫友情出场作机械设计与加工。

如无特殊要求的,使用ASR的发动机设计。
箭体暂定铝管,箭体加工、固定以及开伞设计等等,要靠大家集思广益。

题外话:目前航天局正在研究各种融资方式,预计将于近期打造一轮宣传攻势。研发费用的问题,目前临时的解决方式是自掏腰包,对于YT5项目研发的花费,各人无法自行承担的,在得到土豪赞助之前,一律由我报销,结合《资产管理规定》实施。
来自:航空航天 / 喷气推进
22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novakon 作者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01
引自拔刀斋给的某D类音频放大器设计手册:

road to heaven
- specify the performance and accept the design
road to hell
- specify the design and accept the performance

以及我想说的:
大家不要看预算定目标。钱可能是个问题,但不要因为钱的问题而轻易改变路线。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chaozhou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16
发动机点火的时候要快速点燃整个内表面,使推力曲线尽可能接近预期的,尽可能平坦。不然推力曲线后部就会出现慢慢下降的现象。这段时间内,由于燃烧室压强不够,而扩张比又是按照高的燃烧室压强设计的,这样很容易导致气流偏向一边,推力也就偏向一边,不利于火箭的稳定。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novakon作者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24
对于液机的态度:如果要达到更高的高度(20km以上),液机将是必然的选择,所以航天局会一直坚持推进液机研究。目前的主要难关,也是控制部分;在控制算法仿真取得较好效果后,才有可能尝试上箭测试。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123123123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25
本帖最后由 123123123 于 2013-11-20 19:09 编辑

个人感觉点火、降落和定位还没成熟的情况下先不要考虑姿态控制
从YT-4的发射上没有获得任何飞行数据,可以说现在大家手里没有一点实测的数据,YT-4留给我们的只是一次震撼,一条新闻,一次旅行以及让我们知道这枚发动机可以正常工作。自旋、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等等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恐怕姿态控制没那么容易搞出来吧
建议先搞一套完整可靠的点火系统,一套完整可靠的定位系统,一套完整可靠的开伞系统,测试没问题再去搞姿态控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难道想垂直起飞垂直降落回发射架么。
不要再像YT-4那样,发射前才去探道,最后临时换了地点,附近还有居民区;提前好久就说天津局提供点火器和点火头,自备电线,结果电线还是发射前一天买的十几米(我带去的点火器设计要求是可以通过1Km电话线瞬间点燃点火头,当时距离那么近点火是因为买不到线);发射前一天想起沙地没法打地锚,我说要沙袋铁丝我有办法,大晚上跑了好多家五金店买的;发射时不顾劝阻将点火器专用点火头换成未经兼容性测试的商品点火头。
我想说YT4的发射有很多的漏洞,在发射之前根本没有具体的发射计划,提前没有将所有的事项列入日程安排,都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我们是科创航天局,不是科创火箭社团,不要像大学社团一样无计划的走哪算哪。
我的意见是YT-5作为YT-4的升级版,增加传感器数量,测量出姿态控制需要的一切数据,
发动机参数最好不变,减小未知变量
GPS通过移动或联通的网络时时回传,如果其他数据也能时时回传更好。
箭体设计时考虑信标机天线放置位置。
建议将开伞模块放在小箭上进行测试,用拉力计记录伞绳拉力,对开伞模块进行尽可能的优化。
发射前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可靠、是否有遗漏。发射时最好有设备的设计人员到场,以应对突发状况、至少也需要一名可以熟练操作的人员。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拔刀斋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26
现在火箭版块和航天局存在显著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几乎可以用“火箭发动机DIY”概括,而在火箭总体设计和制造方面相对发展滞后。参考Openrocket软件中选项的数量、国外爱好者使用商品发动机组装火箭的视频,箭体虽然没有发动机复杂,但也有相当的专业性,不可忽视。航电系统要从测量发展到飞控,更需要对箭体动力学规律的了解。

在航电方面,YT-3、YT-4项目当中warmonkey积累了大量先进测量技术、随后叉叉对KC316完成了初步的产品化,但航电在论坛上的普及程度还与技术水平很不相称。

箭体和航电的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发射次数太少。在目前的条件下这是个必然的现象,因为发射1次火箭依赖于N次反复测试成熟的发动机,研发测试周期很长,还要受场地安全的限制。所以能走到发射这一步的人已经不多,成熟掌握发射技术何其难。

为了解决发射次数太少的问题,可以考虑用不拘一格的方式绕过自制发动机的技术门槛和安全门槛,普及发射活动,包括以下方法:

1,使用商品发动机的火箭模型,相当于国外业余火箭社区的典型活动。
2,水火箭,taobao也有套件出售,国外还有人加航电控制做多级捆绑助推器分别开伞回收。
3,使用电动函道风扇模拟长时间工作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特性,用于控制算法的验证。

这三种方法都绕过了自制火箭发动机的技术门槛和安全门槛,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对发射场地安全的要求。在化学试剂管制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甚至是许多地区个人爱好者(非学校项目)买不到材料而必须采取的选择。

因此在日常技术研发和普及方面,可以考虑引入这些不同的火箭动力方式,作为发展箭体和航电技术的平台。前两种简单易用的成品平台尤其适合KC316等航电产品的推广展示,装箭发射视频和实测数据具有不可替代的说服力。甚至可以把KC316推广到现在玩商品火箭模型和水火箭的社区里,拓展论坛的影响力范围。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拔刀斋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33
本帖最后由 拔刀斋 于 2013-11-20 19:39 编辑

novakon 发表于 2013-11-20 15:44
引自拔刀斋给的某D类音频放大器设计手册:

road to heaven


road to heaven的目标无疑是入轨,运载火箭、专业航天,包含以下两个含义:

1,长远来看,只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停滞,必然跟上世界潮流。出现类似SpaceX的私营航天公司只是时间问题,哪怕20年、30年也迟早有这样一天。当这个阶段到来,KCer应该有一席之地。

2,现实的看,KCSA是一个面向业余爱好者、学生的航天科普机构,职责之一是为培养航天人才打基础。KCer中的学生爱好者未来很可能进入航天单位工作。考虑到航天单位主要招聘对口专业的研究生,读研期间要选择相关的专业。对于本科甚至高中阶段的KCer,如果有进入航天单位的打算,为之做准备几乎成了迫在眉睫的事,一旦错过可能一生失之交臂。而作为科普机构的KCSA的主要活动也要与这些同学的人生选择兼容。如果有追求从事航天事业的学生爱好者因为参与业余火箭活动反而走偏了路子,错过了或者干砸了航天事业,这是极大的失败。

所谓“错过”指的是养成散漫的科研习惯荒废学业,入学或求职失败;所谓“干砸”指的是养成冒失的安全习惯发生安全事故(专业航天当中成吨推进剂的危险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参考化工行业,化吧有大量的化工事故回忆录)。目前KCSA当中已经出现了前者,希望不要出现后者,否则连中国航天都伤不起。

综合1、2两方面,KCSA虽然小、虽然业余,但必须了解运载火箭的基础技术、实践专业航天的科研方法,才能真正把业余科普做到位。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mianbao1101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37
希望把高度定位为8km  这好像是一般增雨防雹火箭的射高  感觉有点意义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40
要论科研习惯,个人认为航天局不差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院所,当然历史上出过的民科行为例外。科创的有些局有研究生实习或工作,在培养方面并不是没有经验。所谓参加“业余”航天活动走偏了路子,这个肯定不是KCSA应该承担的风险,要偏的人自然会偏,偏不了的自然偏不了。我一直担心爱好者的小作坊作风和山寨习气会传染,现在看来不是这个问题,而是有不良习气的人容易物以类聚。KCSA如果立足高远,类聚不偏的人,就没有这些问题。KC即使人气下降五倍,也要把这类聚打破,不能说没有采取措施。

技术问题和行政问题要分开讨论,行政问题可以在有关的版块和群组里面探讨。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46
代表科创仪表局表示:承担无线电信标的研制任务。

初步建议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稳定度的连续波信标,附加窄带调制,适合地面测向站和人员手持测向机探测,主要目标是解决标准问题、可重复制造问题和高可靠性问题。(接到任务后可以在一个月内开工,工期1个月;结构件和天线2个月,系统级配套完善,需3个月)

第二阶段:采用传输载波的数字调制方式,在兼容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实现箭载惯性定位数据和GPS数据的实时回传。(预计需要3个月工期,系统级配套完善,总工期需半年)

第三阶段:根据第二阶段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如果足够使用,则立足于改进完善;如果不足使用,则研制地面测控站,目标是获得火箭精确的三维坐标。可能最重要的改进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云测控”(实际上还是一个普通测控网),比如遍布各地爱好者中的信号采集终端,以及数据处理(集中的或分布式的),可以尝试搞成“云无源雷达网”。(这一阶段没有时间限制,3-5年能见眉目就不错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50
赞同楼主意见,采用相对成熟和技术先进的ASR系列发动机,免去发动机研制。KCSA继续投入固体发动机研究的意义并不太大,核心技术已经掌握,这部分投入可以节省下来。

赞同刀的意见,但是刀的意见应该是对论坛火箭版而言的,航天局如果考虑这么细节的爱好者普及问题,则很难离开野路子。火箭版可以是航天局主办的一个交流平台,个人认为航天局的工作还是需要立足高远,有系统的开展。

赞同123同志的意见,不过123的目标是对的,过程思路也是对的,但时机不够恰当。如果退回去一两年,时机就比较恰当,到了目前,再这样就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KCSA最需要的是大家可以接受的一套系统、严谨、有效的科研制度。简单而言,为什么我们要改进YT-4?YT-4符合航天局固体火箭的目标方向吗?是的,大家不能回答。既然不能回答,那么如何去改进。。楼主说得很对,要标准化;刀说得很对,要有总体目标。按照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需要先把目标定好,划分系统模块,再划分零件模块,做初步的总体标准——也就是首先要建立设计上的共识,然后才能开始工作。

我希望的YT-5是这样的:有科学的总体设计,每个模块都有完善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每项工作都要签研发合同。在总装厂,根据合同验收产生,质量检验,根据总装图纸有条不紊的装配。火箭有检测标准和检验规程,可以严格判断火箭是否合格;有完善的自检和安全系统,在发射之前可以随时接受监控;火箭上的每个模块,都可以成为单独的产品面向社会销售。

不要一谈到做火箭就开始想象要打多高,打多重。更重要的是构建好整个科研体制。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拔刀斋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51
继续看如何specify the performance and accept the design

YT5这个型号有两个目标:
目标1,总结已经取得的技术,承接小规模的科研或宣传性发射任务。
目标2,起到型号拉动的作用,引领未来KCSA的技术发展方向。

这两个目标在方案选择上有较大的分歧:前者倾向于无控固体火箭,在YT4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后者倾向于有控液体火箭,在飞行高度达到数十km、上百km甚至运载火箭时具备越来越大甚至压倒性的优势。

固体火箭起飞加速度较大,尾翼气动稳定效果好。如果设计和操作正确,无控火箭可以做到近似垂直或给定仰角上升,在预定着陆区域内回收。例如Qu8k只用了无控发射和定时开伞回收,但整个飞行轨迹的精度达到1%水平。这种飞行方式的缺点在于低空高速的空气阻力大,飞行高度大打折扣,小型火箭受影响尤其严重。

真正能从姿态控制当中明显受益的是液体火箭,液体火箭可以长时间工作,以较低的推重比(运载火箭约1.2)缓慢离开发射架,亚音速爬升到稠密大气层(约10km)以上之后在空气阻力很小的环境里完成剩余的加速。这种飞行方式比小型固体火箭在稠密大气层里短时间爆发式加速要有效的多,接近理论极限速度,单级火箭射高可以做到100km以上。但刚离开发射架时速度很慢没有气动稳定作用,必须使用控制系统(倒立摆原理)保持飞行姿态。

因此,目标1可以用现有的无控固体火箭技术完成,不需要目前尚未掌握(甚至遥遥无期)的姿态控制技术。目标2出于长远考虑,很有必要设计为有控液体火箭。

综上所述,YT5应采用无控固体火箭方案,尺寸规格与YT4相近,完成YT4剩余的可靠性和回收问题,把现有技术定型到成熟可靠的程度。

对于有控液体火箭的预研,由于涉及大量建模仿真而且目标不很确定,个人提议设立一个虚拟项目YT-S,只进行设计和仿真而不进入实际制造。由于虚拟项目不受实物成本限制,目标可以定的更高一些,直接设计为入轨的运载火箭:运载1kg的小卫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至于仿真平台,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可以仿真整个任务也可以仿真一小部分。常见的软件包括具备一定专业性的太空任务仿真游戏KSP、箭体设计软件Openrocket、通用仿真软件MATLAB,以及箭体气动设计、发动机设计用的CFD软件等,都可以选用。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54
本帖最后由 虎哥 于 2013-11-20 22:02 编辑

科研用探空火箭的射高小于30千米几乎没有商业价值,因为飞机、气球都能以不太高的成本达到这个高度。而超过这个高度,由于空气已经非常稀薄,箭体滚转和自旋就没有常规办法控制,对于某些需要保持仪器探头方向的科研用途,便没有了实际意义。

赞同的刀的观点,解决总体设计,发动机、箭体的标准化,以及可靠回收定位等问题,相对容易并且意义重大,应该优先考虑。这个平台稳定了,搞姿态控制才有稳定、廉价、可重复的实验平台。整个研制过程,一定要按规矩办事,就算一颗螺丝钉,也必须是既符合总体方案,又有力学计算和优化设计依据的,旗帜鲜明的坚决镇压拍脑袋工程。

赞同做液机的仿真,不过这方面目前人气很少,要想办法扩充人员。

建议从YT5开始,不论是WH-5还是别的什么型号,都要按商业航天工程的标准来做。

以上我的发言都是建议性的,最终还需要航天局自己来决定。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armonkey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56
个人认为,300kg燃料,几乎是业余固体火箭的上限,再增加燃料危险性太大。
因为固体火箭的燃烧速度比较快,初始推力非常大,导致火箭受到的空气阻力太大。按目前的技术,固体火箭在大于一定尺寸之后,增多燃料并不难线性增加射高,但增多燃料会导致危险性成倍增加。

The "GoFast" Rocket
Diameter:   10" OD = 25cm
Length:   21 feet = 6.3m
Liftoff weight:   724 lbs = 328kg
Propellant weight:   435 lbs = 200kg
Motor Classification:   S-50,150
Max Altitude:   72 miles = 120km
Max Velocity:   Mach 5 = 1.7km/s

如果使用液体火箭方案,即使是简单的挤压循环,因为可以用很低的加速度上升,能量损失会小得多。
经过仿真得知,自重140kg,使用液氧煤油的液体火箭,可以载重10kg,到达120km以上。这样的火箭长度仅4m,空重不到30kg,不含有任何违法材料。
再提高载荷量和高度要求,液体方案的优势更大。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拔刀斋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58
本帖最后由 拔刀斋 于 2013-11-20 22:16 编辑

虎哥 发表于 2013-11-20 21:16
赞同楼主意见,采用相对成熟和技术先进的ASR系列发动机,免去发动机研制。KCSA继续投入固体发动机研究的意 ...


YT5作为无控固体火箭方案,目标是定型成熟技术,把以YT4为代表的现有技术转化为成熟型号。对于具备现有成熟技术的发动机等方面应采取现有成熟技术;对于没有成熟技术的箭体总体设计、回收、遥测等方面应借鉴类似的成熟技术如Qu8k。至于飞行高度和载荷功能,达到与YT4同级别水平即可,不宜盲目追求高指标。如果以后有特定需求,可以再做改型。

1,设计流程:参考飞行器设计流程的相关书籍(北航书店有售),从总体设计开始进行。飞行器总体设计是一个单独的学科,不能用某一个子系统或者简单的拼凑替代。

2,发动机选择:从YT5的项目目标考虑只选择现成发动机,包括110mmRNX和总冲级别相近的ASR-APCP,后者技术明显胜出而可靠性相当,优选后者。另外后者直径较小,可能将其放大到前者的直径更好看一些,但从目标考虑不要修改,即使因此选择较小的箭体直径也值得。


3,箭体:箭体关系到整体方案,要按照飞行器总体设计的方法进行。目前看来YT4的气动设计基本成功,但要调整参数。YT4的结构设计当中尾翼强度足够,保持不变;箭体连接处强度不足,需要参考QU8K进行改进。


4,开伞回收:开伞机构尚无成熟完整的方案,需要参考QU8K。开伞控制方面QU8K和国外大部分业余火箭采用定时开伞而不使用惯性姿态开伞的选择有其好处需要考虑。

5,航电:warmonkey的姿态测量方案性能较高可以继续使用。航电整体设计(包括测量仪器和信标)则应借鉴Qu8k搭载的几种成品航电的表现综合考虑重新设计。目前航电系统上箭的经验还很缺乏,信标和通讯方面不宜追求未掌握的高技术,尽量用简单技术保证进度可控。

6,测试流程:在全尺寸正式发射之前需要使用小规格发动机进行高度较低的模拟发射,充分测试各部分子系统上箭后的潜在问题。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拔刀斋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63
本帖最后由 拔刀斋 于 2013-11-20 22:33 编辑

在YT5立项之前,KC316的应用推广方案还是要多讨论一下。基本的上箭视频肯定要有,箭本身可以简单一点,用四凯的成品箭甚至水箭都可以。另外不同的箭不同的玩法可以吸引不同的用户群。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123123123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568
虎哥 发表于 2013-11-20 21:16
赞同楼主意见,采用相对成熟和技术先进的ASR系列发动机,免去发动机研制。KCSA继续投入固体发动机研究的意 ...


支持将大项目分割然后招标签协议,那样是再好不过的。
还有就是项目的策划必须完善,不能出现明显的漏洞。
YT-4在数据上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在我看来他还是没有完成的项目,难道不应该优化之后再次发射么?如果可以像老虎希望的那样,“有科学的总体设计,每个模块都有完善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每项工作都要签研发合同。在总装厂,根据合同验收产生,质量检验,根据总装图纸有条不紊的装配。”我确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但如果像以前那样去研究姿态控制,头疼和脚疼都没治好,姿态控制也会弄成一团乱麻。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novakon作者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606
拔刀斋 发表于 2013-11-20 22:11
YT5作为无控固体火箭方案,目标是定型成熟技术,把以YT4为代表的现有技术转化为成熟型号。对于具备现有 ...


同意拔刀斋观点,将现有技术转化为成熟型号,是势在必然。暂时的问题是,以我现有的水平,不适合担任总体设计。但这块骨头从来就是最难啃,也是最优先要啃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bg2bhc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625
下个任务好好搞搞系统工程吧。
合适的节点是必须的。MCR、PDR、CDR、SAR、FRR这一套东西似乎很繁琐,但至少可以让大家一起坐下来写报告,这不管对于质量保证还是后续发展都很有用。各相关领域的外审人员也是要有的。这样弄,拍脑门做决定、产品和设计的差不少这样的问题可以避免很多。
ECSS全套标准可以免费下,参考个皮毛就够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拔刀斋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656
novakon 发表于 2013-11-21 13:21
同意拔刀斋观点,将现有技术转化为成熟型号,是势在必然。暂时的问题是,以我现有的水平,不适合担任总体 ...


现阶段YT5最关键和直接的问题:谁来做。
其次:有空做YT5的人是否应该优先做KC316的上箭测试。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神の左手
11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654756
固机可使用单室多推力发动机实现远程发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睡不醒
11年1个月前 IP:未同步
655372
支持科创能够尽快盈利,但是希望商业化之后的科创能够继续造福我们这些航天爱好者,多发布一些技术性的帖子,目前科创在国内来说,算是比较好的纯科技性的网站了,但愿以后不要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封闭的商业网站!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novakon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256
回复
8386
学术分
16
2008/03/29注册,2年11个月前活动

已走,勿送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