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科学的反人类本质
创新工程局,刘虎
科学告诉我们,不要相信经验,不要相信“眼见为实”,任何感觉、直觉都是不可靠的。只有经过逻辑推理,并且严格的经由毫无例外的检验,所得到的知识才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可靠性。
俗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科学不容表决。对于新出现的深奥话题,多数人认同的结论通常是错误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就要说到科学的反人类本质。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文化最初来源于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有利于基因延续而必须具有的本能。道金斯先生提出了许多证据来证明这一点。而科学是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后,由人们人工创造出来的一套新的文化体系。这套文化体系几乎否定了人类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取得的全部文化成果,同时也否定了人们与生俱来或者自然习得的思考方法。例如,对于两个相似的事物,人们会本能的将其建立联系,并将一个事物已有的经验用于另一个事物。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有具备这种本能的生物才能提高规避危险、获取生存资源的概率。在中国,最常见的习惯是傅斯年所反对的“以喻代证”。科学认为,两个事物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否则就应该视之为毫无联系。又比如,对于原始部落的生存,解决眼前问题才是重要的,至于研究内在规律,对于生存没有价值。造船的工匠很早就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吃水的关系,但没有必要去研究为什么会这样,更不用提出重力和压强的概念。
现代科学否定了直觉的意义,拒绝了感性体验,继承了以欧几里得为代表的逻辑推理体系,对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苛刻要求,建立起对纯科学的普遍追求。用笛卡尔的话说,如果不能像研究代数或者几何这类问题一样去研究一个事物,那么就不要去研究了(否则也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说一个人要具备科学素质,几乎必须经过学习熏陶和科学思维训练,不能像一些本能的能力那样通过“解放”和“鼓励”来培养。学习训练的结果会有个体差异,少数人经过初等教育就具备了科学素质,也有个别人读完研究生仍然是地地道道的民科,但大多数人至少需要经过研究生阶段的严格训练。
科学对人的“摧残”是难以逆转的。一个人一旦具有了科学素质,他的思想就基本不可能回到本能的、自然形成的状态中去。所以我常开玩笑说文理分科缔造了两个不同的物种,一个是人类,一个是反人类。遇到新出现的深奥话题,大多数人倾向于本能的判断,只有少数反人类的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尽管人类有几千年的学术传统,现代科学的诞生仍然是非常偶然的。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生长出一整套反人类的东西,这是何其困难。在西方,科学与宗教进行了数百年的斗争,科学刚到中国时遇到的社会反抗也很剧烈。假设世界上没有西方,只有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也许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现代科学。尽管现代科学的诞生可能极为偶然,但是仍然有他的社会基础,假设这个小概率事件命中了古希腊,仍然不一定能够马上延续下来,而现代科学晚诞生几百年则是相当可能的。甚至我们可以猜想,宇宙的其它地方中几乎不可能产生高于现代人类的文明。
如果没有科学,人类只能依靠漫长的社会演化逐步发展起来。从原始部落到近代以前,经过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尽管人类的协作能力经历了几次飞跃,但总的速度没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中国为例,即使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年增长率绝大多数时候仅在百分之一二之间徘徊,过不了多久还要大退步一次。如果没有科学,到今天必然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只是改变了几个皇上而已。在对自然的认识方面进展尤其曲折,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到底谁对谁错,没有判断标准,几百年如一日的兜圈子。这种条件也不可能产生现代化和工业化。
科学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以后,人类的发展轨迹焕然一新。仅仅用一百多年的时间,文明成果就超过了历史上几百万年的总和。相应的,诸如哲学之类的,曾今孕育过科学的文化分支,在迅猛发展、自成体系的科学面前很快就失去了大部分价值。大多数宗教也不得不进行世俗化改革,随后在有科学传统的地区逐渐消亡。像中医这样的古代传统文化成果,也是一定会进博物馆的。
我们认识科学的反人类本质,有利于更好的了解科学和传统文化的冲突,从而采取正确的文化更新策略。作为人类,要接受一个反人类的东西显然十分困难,对于许多人来说甚至永无可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科学萌芽仅仅一百年,规模发展不到40年的地方,还会有非常尖锐的矛盾。
[修改于 4年3个月前 - 2020/08/21 04:17:02]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