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读物,就是家长不塞床底下,小孩也会塞床底下,因为太无趣了,真正的科学启蒙是有趣的,科学读物不如科学启蒙实验套件,阅读不如游戏互动
不过,太符合中国家长教育习惯了,他们普遍不太会参与其中成为第一代教育型父母,教育严重依赖社会资源,丢给学校就觉得万事大吉了,再买一些读物和玩具,让孩子自己食用,也不会思考是否有毒会不会消化不良
赶快放到床底下,别让人看到。
他说这是儿童读物
但我感觉就是用儿童词汇把各种概念串一遍
建立了一些奇妙的形象观念
门捷列夫的棺材板应该挺厚
个人直觉,没有循证依据:科学知识没必要拔苗助长,不该给儿童讲的就别讲。科学(和数学)课程/读物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基础,几乎是国内学生逻辑能力的最后捍卫者。如果这些东西都出了问题,那就比较难救了。
科普和科学启蒙类图书特别容易犯逻辑错误,尤其在因果律方面。比较浅显且常见的例子是“为了××而进化出××”。许多内容可能宣扬的知识尚属正确,但在描述时让人建立关系方面的错误认识。另一个容易犯的问题,是把需要抽象理解的概念强行具象化,比如把“电子轨道”画成一圈一圈的而又不加声明。尽管知识的错误在年龄增长后容易纠正,但思维习惯的扭曲却很难改变。
书可以塞床底下,如果学校老师也这样教呢?
我现在能理解为什么方舟子当年大骂某网红老师是民科了,虽然给人帖标签不是一个好习惯。
[修改于 1年2个月前 - 2023/09/02 04:28:42]
这种读物,就是家长不塞床底下,小孩也会塞床底下,因为太无趣了,真正的科学启蒙是有趣的,科学读物不如科学启蒙实验套件,阅读不如游戏互动
不过,太符合中国家长教育习惯了,他们普遍不太会参与其中成为第一代教育型父母,教育严重依赖社会资源,丢给学校就觉得万事大吉了,再买一些读物和玩具,让孩子自己食用,也不会思考是否有毒会不会消化不良
很符合我对中学老师教学的想象,跟个没有.c 只有 .h的代码库一样,一个接一个“概念”和“知识点”,却缺乏整套体系的互相联系细节和整体图景。还搞得好像只要把这些连定义都不太算得上充其量算声明的东西背下来就万事大吉了。
我看过李永乐一节课觉得水平很差,画面也非常复古,后来再也没看了。
大马、越南、印度学生现在首选Khan Academy。
偶尔刷视频,经常会刷到这个李永乐……
他这么火是能解释的,适应了多个行业的专业以下群体的需要。
专业的难以听完,不专业的听了也是白听。
开始恰饭后视频质量每况愈下。
都要恰饭的,虽然是垃圾,但最起码没毒(毒教材)。
很多人就把脑袋当口袋,把名词解释的堆砌当科学。
科技以换皮为本。
这种给小孩提供一大堆概念的教育方法,就跟几十年前让两三岁小孩背几百首古诗一样,只是换了个STEM的皮……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