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上射频线转弯和嘉立创PCB高频性能的实测(增加过孔测试图)
虎哥2017/04/13正能量研究 IP:四川
在PCB布线时,经常遇到射频线需要转弯的情况。传统方案是转平滑的曲线,不能转直角。射频工程师也常采用微带截角转弯。最近做某个试验电路时,板子还有大片空闲空间(10*10以内都是50元),就做了一组共面波导看下效果(虽然这种弯早已用在有关产品中,但还真没机会单独拿出来对比)。板子是李云画的,在此表示感谢。

图1、测试电路。直线总长度98mm,折线总长度108mm。
20170413_173426.jpg
图2、S21性能的实测(外部有9dB的衰减器)。红色为直通线,绿色为转弯线。6GHz处,两线衰减量相差大约0.2dB,总衰减11.3-9=2.3dB水平。可以看出,增加的衰减量基本等于因为转弯线长1cm而应该增加的量,转弯对衰减量无贡献。
20170413_173403.jpg
图3、S11性能的实测,终端用匹配负载端接。红色为直线,绿色为转弯线。可以看出两线波动周期和位置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电长度不同引起的,S11无显著差异(或者转弯的还好一些)。可能接插件/同轴转共面引起的反射是主要因素,掩盖了微带线上的差异。
1492086019787691470808.jpg

结论:
1、截角弯性能优良。
2、FR4材质的PCB,随着频率增加,性能在对数标尺下为线性的下降,在频率不算很高时,基本无“截止频率”一说,只要损耗可以接受,可以用到八九个G去。

[修改于 7年8个月前 - 2017/04/14 20:19:32]

来自:电子信息 / 电子技术
59
1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虎哥 作者
7年8个月前 修改于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079
引用 量子隧道:
不错的实验。
话说不知那些细密的起伏是从哪来的。按理说这种频域的细密起伏预示着在电距离相隔比较远的点之间有不匹配导致的信号长距离来回反射。是电缆的原因还是衰减器的原因?
其他人校准后2端口串了衰减器,我偷懒没取下来。直接测没这些波动。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修改于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082
下面继续测试过孔的影响,该过孔不是随便画的。
去掉了衰减器。
黄色是直通线的S21,蓝色是经两个过孔的S21。
20170414_144958.jpg
红色是保持的昨天的曲线,绿色是新测的经两个过孔的S11。可以看出,经过孔后,S11有显著的劣化。
20170414_144618.jpg
结论:经过良好设计的过孔,对信号传输虽有影响,但可以接受,能够用到6G以上。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修改于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093
引用 wzh19940105:
可以把微带线和覆铜的距离拉大一点 衰减会小一些
我用ro4350b做的板子 覆铜间距从10mil拉到30mil 衰减小了很多
加大铺铜间距的同时需加粗芯线,于是会减少损耗。坏处是多占面积,降低截止频率;由于线比焊盘大太多,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引用 奉旨泡面:
好文章 一直用圆角 弧线转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要知其所以然需要推公式。仿真也能达到知其然的结果。截角弯到底截多少性能最优?可以仿真确定。类似的各种小问题,我们做了很多仿真来确定对应的最优方法,设计的时候就很方便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247
引用 量子隧道:
虎哥,冒味地问一句,您的手持矢网的定向电桥,是用的电阻桥(惠斯通电桥)还是微带线耦合器?
我最近在研究矢网的DIY。目前发现高频(4-6GHz)特性不太好,由于缺乏分析仪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采用了电……
现在电阻桥是主流,只是有多种不同形式的电阻桥,等臂的和不等臂的。前者我们用到7GHz,后者可以用到18GHz。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250
引用 量子隧道:

两臂的不平衡度已经达到了VL-VR=Vu/10的量级
你的意思是有20dB的定向性?这个已经可以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266
引用 量子隧道:
是的,可以认为VL-VR=Vu/10,意味着当我认为电桥应该是平衡时,其实两臂已经有误差了,误差信号是入射到DUT的信号的10分之一,20log10(10)=20dB。
通俗而言,误差是因为空间尺寸导致的相位差不能忽略导致的,改善布局可减弱影响。贴片电阻的寄生电感大,少一个电容使两臂不完全对称,端口连接器有反射,都造成定向性下降。901大量使用定制器件,也不能良好消除的。对于vna,20dB很够了,校准完就会有60。你的VNA用在什么地方,需要多高的定向性?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修改于 7年8个月前 IP:美国
833275
引用 量子隧道:
我的VNA是我自己业余鼓捣的,目前还未考虑商用。制作灵感来自于偶然网上翻到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用的是不等臂的电桥,根据他的选值,耦合度15dB水平,有潜力工作到很高频率(但难以下到低频)。建议就照他的办法做。当然,他的电路上有一些影响性能的坑,做商用产品需要改进。
你也是像他一样用一个ADC切换不同输入的方法吗?这个同步有点麻烦,我是一直没敢这样干。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修改于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280
引用 量子隧道:
他用的是传输线耦合器做的电桥,虽然原理上可以工作到很高频率,但是具体能到多高频率取决于设计(平行耦合长度)。
耦合长度最佳值是1/4波长。频率上限越高,耦合长度越短。而耦合长度越短,低频耦合度越差。
可能你没仔细看,他这个桥的构型能到多低主要靠磁环,图片中的长度到10M左右问题不大。而且不是传输线耦合,典型的不等臂电桥,设计靠经典电路理论。当然这个有窍门,没照他的做也是对的,现在想来,如果照他的做估计会坑,除非你有丰富的同轴巴伦制作经验,不然那些磁环的选择就是头疼事,当年我们把磁性材料厂折腾得够呛,不过结果是一个桥就能搞定10M-18G。遗憾的是后来要求必须覆盖到9k,所以这种桥没在产品中使用,我们就死磕电阻等臂桥解决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修改于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289
简直是奇了怪了,我又看了一遍你的链接,和我看的根本不是一篇文章。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修改于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290
引用 量子隧道:
你看他的
“Design
Directional coupler”
那一节,文字和图片都是描述微带线耦合器的。
这是从里边摘出来的文字“Simulated directivity is 20 dB
现在知道了,我看的是这一篇,同一个人的最新版作品: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ml
这个是主流方案(单通道接收机除外)。
不好意思。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295
引用 量子隧道:
哦,这位作者也转向电阻桥了。看来我当初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我还是较看重低频的测量精度的。我当时仿真了传输线耦合器,发现低频信号损失30dB。所以没用。
昨晚高频的问题原因找到了。是因为我在驱动PLL……
明白了。你用的零中频或者低中频方案吗,一般对于s11这种小动态测试,pll噪声的影响不应该成为问题。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297
引用 量子隧道:
其实我上一个回复没说全。PLL选择不同的bank,输出功率电平会不一样。而我的PLL输出驱动一个射频功放,驱动功率较大,射频功放快饱和了,输出已经不线性了。此时系统功率电平改变,会影响S11测试结果。……
这个方法还是比较科学的。我们是二次变频方案,没发现有问题。一个周期采几个点,只要符合采样定理就不是问题,理论上影响不大的,实际影响也不大。毕竟不是一个周期就出结果,随机抖动的影响有限。关于S11本底噪音,这个概念不太清晰,我没理解你的意思。如果论接收机,就是接收机底噪或者动态范围。如果论S11,它的测量范围一方面取决于电桥的定向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接收机的噪音(幅度,相位),因为接收机噪音大会导致校准后无法良好消除泄漏误差。通常20dB的桥定向性,经校准可获得-80dB或者更高的底噪(不考虑信号源和接收机性能的中长期漂移的情况下)。所以不清楚你说的到底是接收机噪底,还是校准后的相对定向性。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修改于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304
引用 量子隧道:
我是做完OLT三项校准后,测试50欧姆电阻(其实就是OLT里边的T)的反射S11,低频-60-70db;高频-50多dB。这应该算是底噪测试?还是定向性测试?
我也不知道“标准的”说法,只要让人明白意义,不与接收机本身的噪底混淆,说是定向性或者S11底噪应该都没问题。
看接收机噪底是不能关闭本振或者把本振挪走的,本振对噪声的贡献要计算在内。比如设定为接收某个频率,但是并不输入信号,看接收机的噪底位置。该位置需要先有参考信号源来校准,不然只知道相对值,不知道绝对值。
10bit的ADC经过多次滤波抽取,当最终带宽很小时,可以达到高于80dB的动态范围。VNZ要注意弱信号时的鉴相能力,有可能信号小了鉴相输出的抖动很大。
S21的传统12参数校准就是一堆线性方程,没什么难度。1,2收是什么意思?它的原始数据就是入射和传输/入射和反射(R接收机和A/B接收机,可以共用)之间的相位差与幅度差,然后两个方向各测一次。那么对于4种校准件(SOLT),在两个端口,就能测出16组原始数据,解这个方程已经够了。难点其实是“不良的”校准件怎么办的问题。当然如果想开发一些新的校准方法,那就可以当研究生或者二流博士的课题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336
引用 量子隧道:
1,2收的意思就是让1端口发,测试1端口发射功率,1端口反射功率,2端口接收功率。我的DIY VNA是单向的,只有1端口能发射。
关于电桥,除了频率范围还有诸多指标,算不上太领先,10M-20G是十多年前的国外主流了(参考安捷伦5230)。倍频程似乎不是上限除以下限。。。
您的VNA如果需要做12参数校准,由于直通件可以认为是对称的,倒是比较简单。但是测的时候必须调转DUT方向一次,不然校准模型缺数据,开不起来。这种结构也可以用增强响应校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修改于 7年8个月前 IP:四川
833362
引用 量子隧道:
关于这个电桥,有一点很蹊跷:
xbridge2.png.pagespeed.ic.JYjnr5IewJ.png
按理说,电桥的输出(反射信号的提取)应该在R3的两端,不知为啥在这里变成了在R3的左端。
这个图不太对,如果是这个图,那就只能因为R4所占比例小,哈哈哈哈。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8个月前 IP:美国
833384
引用 量子隧道:
科创服务器可能有bug了。回复了一个帖子,发现不见了。简单重写一下。
作者的原理图倒没啥错误。不过真正的关键信息不在原理图中。看了作者参考的论文,对这个设计佩服的五体投地。关键点是用xxxx加xxxx……
出于好奇,昨天我还找群里的朋友扒下来看了一下。其实天底下少有新鲜事,这个构型在我看到的资料中都已经出来快四十年了,2015年还能在会议上发这种文章,这会议果然是来者不拒(也许是MICRAN公司对此有历史贡献)。不过商用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事情,从那以后该结构基本就统一了天下,确实是一个天才的创新。现在你该明白我前面回帖说的了吧。
这个桥要把指标做好并不容易,目前我们更乐意采用便于量产的集总或微带方案,而不是这种需要复杂装配的结构(“怎一个贵字了得”)。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4年11个月前 IP:四川
869245
引用jonyxia发表于54楼的内容
工作了一年多,拿个仿真项目跟虎哥分享一下处理射频信号的部分PCB设计:项目是一个12G 的信号,PC...

关于连接器下面挖空的事,射频连接器在设计时就已经考虑了阻抗匹配问题,务必按手册使用,不可自行挖掘。可能您遇到的是用普通连接器或低频连接器超频到高频使用的情况,有可能挖空有益。不过在射频电路特别是仪表电路中,是不允许随意“创造”的,没有合适的连接器,就先设计连接器。如果要挖,挖几层,挖多大,都是要仿真确定,实验验证的。

射频电路一般要求焊盘和线路等大或略小,如果大了可以在线路上补偿。其实更主要的问题是器件封装不适宜高频,比如普通的电阻电容,封装的分布电容和电感都大,而且还不知道究竟有多大(除非专门为高频设计的),挖空下层确实是一种巧妙的办法,特别是找不到或者因为成本问题不想用专门器件的场合。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51
回复
13396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7秒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