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从事电子开发,就会发现,一参加工作,就需要把学校学的东西扔掉,第二年玩SOC,就会把第一年玩的单片机扔掉,而且真的只用吃最后一口饭就可以吃饱……
简而言之,技术发展太快,必须不停的学习,以往经验在工作技艺中所占的比例,甚至可能以指数规律过时。
符合上述这些特征的技能,就不具备“可积累”性。它并不是干得越久越吃香。相反,一个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可能会比二十年经验的老手能干。因为前面十七八年的经验几乎都淘汰了,不但不能派上用场,很可能还会成为包袱。
哪些工作具有“可积累性”呢?中医、宗教、传统艺术、律师、心理咨询……不错,主要集中在变化比较慢,且偏文化的领域。
现代医学是一个特例,它既是经验学科,又是严谨的科学;它需要临床积累,又需要每天看论文、做研究。所以,常常是十五年左右经验的中年医生最靠谱;如果你喜欢找老专家看病,恭喜你,死得快。
就连厨师都要讲究创新。如果是在高级酒店,今年的菜品、味型,到了两年后就会淘汰掉一半,半衰期只有两年。这种淘汰的意思是,你再也吃不到了,不论在什么地方。整个烹饪圈子把它淘汰掉。倒是有几种几十年不变的菜,问题是就算路边家常菜馆也无法只靠这几样菜生存。
种种迹象表明,可积累的行当正在减少。许多原来可积累的行当也变得不可积累,就如厨师。而宣称可积累的行当,常常骗子横行,比如中医、宗教。迅速迭代更新,知识半衰期短、难以积累将成为新常态,对所谓的积累却要提高警惕,有时就是倒车的代名词,许多东西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不可积累的代价是人们必须终身学习,至少退休之前是这样,而且学习的强度非常大,丝毫不能亚于备战高考或者复习考研。退休之后(其实这个概念可能消亡)如果不继续保持学习习惯,也会暗无天日,生活在一个与时尚社会隔绝的亚文化中,一如父母的朋友圈。恐怕这一代人的宿命就是如此,而且人与人的差别会因此放大,可能产生更为剧烈的社会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