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便宜的样子。。。
引用 HELL:门电路的基本在20来块,单片机的10多快
很便宜的样子。。。
引用 虎哥:焊接麻烦,要焊好久
门电路好简洁,还不需要写程序,可以推广。
引用 3.14:呵呵,确实不复杂
好像不太复杂,但仍在学习单片机中......
引用 富二代创始人:额,,好吧 我看到了。。
希望能够 分享一下 程序
引用 富二代创始人:分享了
希望能够 分享一下 程序
引用 novakon:[s::L],两个光电传感器都是有延迟的,第一个延迟是0.2ms的话,第二个也差不多,所以两次触发的延迟时间刚好抵消绝大部分。测量还是精确的,门电路的那个是有2个光电传感器的,只是图纸没改。
根据手册,此类对管响应时间(从受到光照/失去光照,到输出产生变化),在最佳情况下为15us。实测时发现,根据遮挡位置的不同(正或者偏),产生的脉冲电平上升沿速度差别很大。我没有接达灵顿或者楼主那种连接方式,只串了一个集电极电阻。输出产生3m...
引用 ssungirl:前提是每个弹丸经过测速器时对光线的遮挡方式一致。以及两个红外管的beta值完全相同。
,两个光电传感器都是有延迟的,第一个延迟是0.2ms的话,第二个也差不多,所以两次触发的延迟时间刚好抵消绝大部分。测量还是精确的,门电路的那个是有2个光电传感器的,只是图纸没改。
引用 novakon:[s::L],无语了,整个论坛都是用光电传感器做测速器的,20多块钱的成本,你要做成什么啊,精确到纳秒级别么,淘宝卖的几百块的测速器一样是光电传感器做的。还有,你的0.2ms是从那里来的结论?假设子弹长3cm,头部长8mm,50m/s的速度,最大偏差也就0.16ms,何来的0.2ms的偏差?这是最大偏差。一般触发位置最多差1-2毫米,也就是说差不多控制在40us以内,测试距离是10CM的话,误差在2%。速度越快,2毫米所产生的时间越小,比方说2毫米用100米每秒的速度通过,差不多是20us,误差还是2%,500米/秒就是4us,误差一样是2%。这点误差完全可以接受的。还有,S8050的频率可以达到190Mhz,也就是说一次开关只需要5ns,只是打开或关闭只需要2.5ns,2.5ns对于速度50米/秒的物体产生了多少误差?0.00125%。这么小的误差还是把整个S8050动作都算进误差里面的。如果头部触发误差2%不能接受的话,用尾部触发,子弹尾巴总不能做成锥形吧。也就是说脉冲下沿触发。
前提是每个弹丸经过测速器时对光线的遮挡方式一致。以及两个红外管的beta值完全相同。
引用 w1s2n3g:[s:;P],不会吧,单片机的么,不应该这样啊
我在淘宝上,从本论坛大侠那里花了80元购了测速器的散件,在40米/秒内测试还是比较准的,接近50米/秒的时候,就乱套了,反复测试都一样,现在停工了。
引用 20!不曾存在:大学要谈恋爱了,没时间搞爱好,大学毕业要养家糊口啦,更没时间搞爱好了[s::lol]
“正好赶上上初中、高中”“等上了好大学,再去搞兴趣爱好,那个时候你想搞什么都可以”
没确定爱好怎么选大学专业,真可悲
还有,S8050的频率可以达到190Mhz,也就是说一次开关只需要5ns,只是打开或关闭只需要2.5ns,2.5ns对于速度50米/秒的物体产生了多少误差?0.00125%。
引用 novakon:[s::L]无语啊,按照你的说法,上升沿就大于25000ns也就是25us,在加上一个下延的时间,是半个波形,于是一个波形要100us,那么S8050的接入一个方波信号最大只能达到10Khz,这些三极管制造商吃屎的啊,10Khz的三极管就敢标190Mhz啊。
晶体管手册里写的的转折频率fT,和晶体管在某个特定电路中将输出状态从逻辑0变成逻辑1所需的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没有必然联系。
别说2.5ns了,楼主自己看看波形,上升沿不大于25000ns就不错了。
支持diy,但反...
引用 ssungirl:那么为什么让你觉得上升沿要25000us时间呢,显然是你没考虑到光电传感器的速度。
无语啊,按照你的说法,上升沿就大于25000ns也就是25us,在加上一个下延的时间,是半个波形,于是一个波形要100us,那么S8050的接入一个方波信号最大只能达到10Khz,这些三极管制造商吃屎的啊,10Khz的三极管就敢标190Mh...
引用 novakon:[s::L]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有个人用秒表卡时间,但是他反映很慢,于是他卡的时间比别人要长,于是他一气之下把秒表砸了,还大骂什么垃圾表啊,我数个数都比它准。
那么为什么让你觉得上升沿要25000us时间呢,显然是你没考虑到光电传感器的速度。
-----------------------------
显然是因为我考虑了光电传感器的速度。
至于说2对光电传感器的延迟相差不会很大,您量过了...
引用 novakon:
根据手册,此类对管响应时间(从受到光照/失去光照,到输出产生变化),在最佳情况下为15us。实测时发现,根据遮挡位置的不同(正或者偏),产生的脉冲电平上升沿速度差别很大。我没有接达灵顿或者楼主那种连接方式,只串了一个集电极电阻。输出产生3m...
引用 novakon:不要成品的对管,三极也不行,用二极光敏元件可以的,1us,比如普通的F3。三极管条件卓卓有余了,1MHZ==1us。晶振大于24M就满足,不用管。测速1000m/s==1mm/us,
根据手册,此类对管响应时间(从受到光照/失去光照,到输出产生变化),在最佳情况下为15us。实测时发现,根据遮挡位置的不同(正或者偏),产生的脉冲电平上升沿速度差别很大。我没有接达灵顿或者楼主那种连接方式,只串了一个集电极电阻。输出产生3m...
引用 novakon:
根据手册,此类对管响应时间(从受到光照/失去光照,到输出产生变化),在最佳情况下为15us。实测时发现,根据遮挡位置的不同(正或者偏),产生的脉冲电平上升沿速度差别很大。我没有接达灵顿或者楼主那种连接方式,只串了一个集电极电阻。输出产生3m...
引用 novakon:成品对管要解码,所以慢。其实二极光敏元件可以到纳秒级别,误差主要来至对管放置距离,放歪1mm/10cm=1%,晶振12M误差也是1%,24M是0.5%吧!
根据手册,此类对管响应时间(从受到光照/失去光照,到输出产生变化),在最佳情况下为15us。实测时发现,根据遮挡位置的不同(正或者偏),产生的脉冲电平上升沿速度差别很大。我没有接达灵顿或者楼主那种连接方式,只串了一个集电极电阻。输出产生3m...
引用 兰若,公主魂:[s::lol],我也刚学单片机,很容易做的
单片机强大
引用 yxliwenbo:12M啊,用24M的话精密度增加一倍
请问楼主单片机版本的晶振是多少MHZ的?
引用 novakon:若子弹长度0.5cm,则经过某光电管只需要100us。从上升时间来看,有可能无法成功触发。 -----------我是5毫米直径子弹,可以成功取信号。光电管没有这么慢【我和楼主电路差不多,没有运放】
根据手册,此类对管响应时间(从受到光照/失去光照,到输出产生变化),在最佳情况下为15us。实测时发现,根据遮挡位置的不同(正或者偏),产生的脉冲电平上升沿速度差别很大。我没有接达灵顿或者楼主那种连接方式,只串了一个集电极电阻。输出产生3m...
引用 富二代创始人:[s::lol],都是10K,这图是后来画的,粗心了
R4和R3 为何不一样呢?
引用 drzzm32:[s::lol]12分频也就是1Mhz一个指令,相当于1微妙,10CM的测试距离,理论上可以测试10万米每秒。速度是足够了。但任何测量设备都要标定才能准确,所以,自己做的基本上只是测个大概速度。
建议使用高频的单片机做测速器。。。
C52是经过了12分频了的。。。速度肯定不够
arduino里面的延时函数都可以达到微秒级了。。。
然后似乎雪崩光电二极管的速度能达到ps级别
http://www.cqvip...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