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惊人发现——科技爱好的重大难题(19,22楼重要更新)
虎哥2011/11/17科学技术学 IP:辽宁
科技爱好有没有副作用?答案是:有!还不少。

诸如被LP骂,把家里变成工厂,花钱很多之类就不说了,因为这个从某方面来说又是好事。

今天要说的是另一方面。

根据我长期随访,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打算另作实证研究,成果再另文专述,这里先简单说说。

就是中学及以下的同学如果爱上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技领域,那么可能养成坏习惯,从而影响到将来进入科学领域,换句话说影响前途——这与我们的期望的有重大冲突。

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解决它。

情况是这样的:

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思维和完善的结构化方法之上,像艺术那样的创作过程并不在一般的研究中体现。

夸张点说,缺乏上述两项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都是江湖科学,也就是民科。

中学及以下同学爱上一门科学技术,并努力钻研探究,当然有利于丰富科学知识科学,比看肥皂剧,玩某些游戏要好得多。但是,由于我国中学及以下阶段急缺科学理性思维和结构化方法的培养,缺乏(甚至没有)具备严格科学素养的中学教师来对爱好和探究的方法进行严格教育,因此很多同学在钻研探索的过程中不自觉的采用了本能的,或者中学教育所灌输的,不适合于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错误方法,长期以来就养成了不良的研究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到了大学也要花很大力气才能纠正过来,有些人可能无法纠正过来。

田松在《民间科学家……》一文中对民科的产生条件进行了描述,并且限定在“接受过理想主义教育”的1980年代以前读书的人,也就是说差不多40岁以上的人。而事实上,我在某校物理系这样的本来应该说对严密的科学理性进行极为严格培养的地方也发现了学生中的“民科”。

放眼各网,20岁的民科多如牛毛,其中不乏从小就是科技爱好者的。

当然,这与教育体制有些难以定量研究的关系,可以说教育体制一日不做根本性改变,民科就一日不绝。但是,中学以前就是科技爱好者的人,确实是民科的高发人群。

另一个特点就是:许多中学以前为科技爱好者的人,到了大学就止步了,很难混到博士。而且,大多数去搞了低水平的技术开发。其学术水平很难上一个坎。

我们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方面做调查研究,另一方面想一些对策,并进行论证。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52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虎哥 作者
13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339411
五个月前,我们做了一个决定,除了保留一个版收旧帖之外,将民科彻底铲除出我们网站。

三个月前,我个人做了一个决定,就是不在网站上谈论具体技术问题,专心做有关科学理性思维的发言。

现在,我希望做第三个决定,就是我们网站的纯技术类版块不再新收录没有理论或系统的经验依据的话题。关于理论或系统的经验依据,这个的尺度可以先定为有没有,因为有没有是态度问题,对不对、准不准是能力问题,我们应该先端正态度。这是个艰难的决定,关系我们网站的发展方向,所以还没定下来。

对于直辖版块,也会对版主的学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当然,我们也必须保留版块来天马行空,并且搞活经济,传播创业和经营意识。

与其他网站不同,我们网站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科技爱好者(叫科学青年怎么样?[s:274]),我们必须负责的对待,因为我们不知道谁将来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或者爱迪生。
+1
科创币
.........
2012-11-27
学术青年
+1
科创币
sunlighta
2012-11-27
不同意科学青年,其实有不少人,忙碌了一生,在闲暇时才有那么点时间搞搞自己想做的东西。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13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339698
同感,我初中的时候从看电工学开始,看完了模拟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天线和电波传播,虽然看得一知半解,但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后来我并没有从事与电子设计有关的工作,但是概念和关系搞得透彻啊(有些东西要搞透彻就得从中学开始,年纪大了就很难),能够提出系统方案,或者对电路进行优化。当然现在不行了,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完全跟不上了。

但是这是个例。我对某青少年发明奖十年来的获奖学生进行了粗略了解,他们大部分是中学时期就热爱科技,动手能力很强的人(虽然有相当比例的靠关系运作获奖的),但是相当显然,他们从事高水平学术工作的比例,并不比一般人群高,看起来还更低,当然这有待详细的调查证实。

需要再次强调,中学生爱好科学技术,勤动手,总的来说是有好处的,相比其它一些消极爱好(例如沉迷于网络游戏)显然要好得多,很多爱好者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设计高手”,而且综合能力比一般人强得多得多。而我在本帖讲的观点严格限定在学术前途这个范围内,指出中学科技爱好者将来在学术上很难走得太远,至少从宏观来看有相当大的风险。这个帖子探讨的也是学术前途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这些人将来是不是技术能手、解决问题专家或者很会DIY,很技术宅,过得很有意义这类问题。

通过发展科技爱好,是不是个体方面就容易出高人,出爱因斯坦似的人物呢?这个目前无从考证。说个体行为无法预知,而我国的体制却能够让无法预知变成毫无疑问(出不了),这也很纠结。

另外,我现在没有干部身份,我现在的身份是工人,如果要找工作,应该去劳务市场。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13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339774
刀兄的意思是,有可能是科技爱好对个性人的选择作用,导致了“天生(或早期教育时就注定)”就“在学术上难以走得更远”的人在科技爱好者中相对集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些人即使不与科技爱好结缘,学术上也不能走得太远,甚至更差,连“技术高手”都达不到。也就是说,我的随访调查可能未排除干扰,从而使结果表面上看是我说的那么回事,事实上正好相反。

刀兄提出的这个观点非常重要,也非常符合逻辑。在这个问题研究清楚之前,先收回第五楼,第三段的发言。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区分这种可能存在的选择作用,排除干扰。我能想到的方法是假设选择作用存在,并假设这种选择作用与人的个性匹配才能产生效果,那么应该对科技爱好者和非科技爱好者的性格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点。如果差异点存在,再在学术能力比较强的人中做抽样,比较这种人与前两种人之间的相关性,如果与非科技爱好者相关性大,则假设成立。

在上个月做的关于“国民性”和人类学发展现状的讨论来看,很可能无法得到性格方面的显著差异,如果这样的话,也不能立即证明我最初的观点正确。

上述这些方法的难度非常大,如何界定非科技爱好者和非科技爱好者,如何使抽样更科学,这些都是空白领域。而且性格(或人格)的调查中,哪些指标才是关键指标,现在也一点依据都没有,更不要说设计量表了。即使有比较好的调查方法,也没有经费做这项调查,谁给我们捐钱?这样看来,这个课题无法短期内求得确切结论。

如果咱凭单方面数据靠直觉下结论,然后到处忽悠,向家长们谆谆告诫,我的理论肯定会有很多人信,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怪不得大家喜欢当民科[s:274]。按照刀兄的严谨态度,可以说国内的那些整天搬着道理忽悠人的社会专家、教育学家几乎全是江湖科学家。下一步俺又有炮轰的目标啦[s:178]。这也看出为什么美国等西方国家处理教育和创新问题能够游刃有余,他们的思考和研究方法可以说无敌,我们这些方法照抄都抄不好。

除了拿我们网站做一个历时20年的试验这种笨办法之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啊?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51
回复
13397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1时18分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