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思考过类似的情况,我那时候经常思考一个问题,
很多公司都存在项目经理,这个职位看起来只是为了和BOSS沟通和分派任务,看起来没啥价值
但是既然存在于分工中,肯定是有他价值所在的,具体体现为什么呢?
不过那时候我没有楼上几位分析的那么深入和细致,
我是通过类比工程行业“包工头”的完成逻辑自洽,
“包工头”这个职业角色,很多人认为是小老板,也确实承担了这一部分任务,往往是起桥梁的作用
看起来似乎并不干活,或者干一些杂活,但是又是不可或缺的,他要协调好分包单位和工人任务派发
后面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做FAE行业久了,接触了很多大厂工程师后发现其实很多硬件工程师他们做的
其实就是“包工头”这个角色,也可以说一个硬件工程师会包揽这个项目的进行和资源调配,
其中他的“下一级”(这里不指行政级别)资源往往会是“结构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等,
而这个资源流,也有可能是软件工程师主导的,比如数字电源等这类,
在一些偏硬件的行业,比如基站类,又会是硬件工程师主导,
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在做信息资源整合,把原厂芯片的使用规则,和客户需求安排到需要的位置上,
但是这里面就是会出现楼主说的,由于一些底层原理不了解,或者考虑欠妥
导致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BUG,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反馈了,一般会从下到上反馈问题,最终能在客户公司内部或者芯片原厂
往上溯源,怀疑到参与项目中每一个人的设计中,然后每个人会完成”自证“,
这个情况有一点像”头脑风暴“,也可以说是互相甩锅
找出未达成设计指标的原因
在deadline的逼近中,每一次总能把项目调通,找到问题,往往是修改地平面啦、改电阻值啦、
之类这种小改进,这个其实就是电子行业分工成熟的表现。
我觉得这种现象有点类似,”黏菌“、”蚁群“这类地低智能个体集合表现出的高集体智慧,
大部分工程师看起来”无脑工作“没关系,却神奇的不会影响最终结果的达成,
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市场竞争又会遴选出把以上这一套流程效率跑得更高的公司。
在我看来,
把”设计指标“和交期、经济效益、管理、市场占有,这些做好协调均衡,拓宽维度,
这些做的越好的公司,越容易生存下来,
随着行业技术交流、人员流动等途径,会形成对以上过程的正反馈,出现强者恒强的情况。
当然我这里排除了一些通过”搞投资”、“搞补贴”这种特殊情况,
不过在现有环境下,这些指标的影响,可能甚至大大强于业务,不展开说了
所以硬件工程师没办法关注底层原理,其实我觉得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每个人都可以专注于把手上的分工完成,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是一件高性价比的事情,
比如做好对项目需求和手上关键资源的协调派发,
如果楼主喜欢研究底层原理,我觉得可以把信号与线性系统和电磁学得更深入一点,
这些工具链掌握好了之后,意味着接口和电源树这些芯片外的问题你都能解决的很好,
剩下的就是芯片内部的问题啦,锅甩给原厂工程师来解决就好了哈哈哈
工作之外,可以像LSS说的一样,用空闲时间搞一些开源项目,
比如b站那个电镜或者一些单像素相机之类的很考验底层原理认知和工程能力的项目
不限于此,都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