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机器有代表性,展示了技术换代的中间过程。我曾有一台1969年的日本中继台,已经使用PCB,再也没有电子管的痕迹了。
其实那时候塑料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可能耐老化比较差或者设计考虑不周。
最后,他是采用6节2号电池供电的吗?
这是“德律风根”公司于1959上市的9管收音机。 “德律风根”是德国老牌无线电企业,最早由德皇威廉二世他老人家创建。
到手实拍
电解电容都老化了,密封橡胶膨出
买了轴向电容,全部替换。 这是替换后的样子。
原机拉杆天线不翼而飞,这是我后加上的天线。
简单处理后的的电路背面。 和当年电子管机一样,全是搭棚焊接。
电路前面,换电容前
换电容后
该机没有电源变压器,图左是音频输出变压器,和电子管机的一样很大。输出功率0.7W。
该机是FM/WM收音机,右边是4连空气可变电容。
可变电容的轴卡住不转了,是里面黄油凝固了。
拆下这个“含油轴”,看到中间的凹槽是储存满了氧化的黄油,擦干净后,重新填入新黄油,插入轴套装好。
这是其调频高频头的2个锗管,一个高放,一个变频。 这两个管子不是焊接的,而是和电子管一样,是插在插座上的。
全机所有管子都和电子管一样,采用纯玻璃外壳。为了防止半导体光敏,外面涂了很厚的黑漆。 功放管也是一样的玻璃封装,只是用一个铁皮包起来散热。
这些管子质量极好,这么多年下来参数没老化,灵敏度高而没有明显噪音,可以媲美硅管机。 不像国产锗管,即使是军机,现在都快成噪声发生器了。
FM的2个调谐线圈,原机是老德国标准,fm接受范围是87.5-100M。我在改成87-108的国标时,拆装线圈烫坏了图上线圈骨架。德国的塑料质量不太好。
后来去超市拿个粗吸管,替换上去。 原机2个线圈里面一个是铁氧体磁芯,一个是铝芯。后来我都换成了比较好的铁氧体芯。
50年代的高分子材料,铁氧体,都比较落后,有不少缺陷。 很快60年代起西方就实现了这些新材料突破,这些和半导体技术等等非金属材料一起突飞猛进。而苏联还躺在德系金属工业基础上。所有这些非金属材料一直很落后。
该机几个大中周盒子,很抢眼,很有机械风格。
拆开一个中周盒子,每个盒子里基本都有4组线圈,左边上下2个是FM中周线圈,右边上下2个磁罐线圈是调幅中周。
该机FM中周频率是6.75MHz,和电视机一样。用于国频FM会有一些镜像,不过影响不大,我就懒得改频了。
磁棒有22厘米,信号不错。 当时的铁氧体性能落后。所有有好几个线圈采用用蜂房绕法。 大概几年后,到60年代中后期年后,西方收音机,就几乎没有蜂房线圈了。
中国继承苏系道路,铁氧体也一直落后。一直到80年代末,还大量使用蜂房线圈。
该机灵敏度调幅是50uV/m(输出音量50mW)。 调频是5uV(鉴频器输出1V时)。
灵敏度不错,比当时的电子管机高。 调幅比现在多数收音机还高,毕竟有22厘米长磁棒。
调频比现代机差一些,使用了和电子管收音机类似鉴频电路,几乎没有限幅特性,所以强弱台音量差别较大。
简单来说,这是晶体管初期的破冰产品, 其采用的配套工艺,零件,技术,全都是电子管的。
[修改于 1年10个月前 - 2023/01/23 02:29:00]
这个机器有代表性,展示了技术换代的中间过程。我曾有一台1969年的日本中继台,已经使用PCB,再也没有电子管的痕迹了。
其实那时候塑料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可能耐老化比较差或者设计考虑不周。
最后,他是采用6节2号电池供电的吗?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