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教训能带来技术换代吗?
虎哥2010/05/26极客DIY IP:四川
血的教训能带来技术换代吗?

今天看到死亡18人的5.23沪昆列车颠覆事故最终定性为自然灾害,应该说“有关部门”是舒了一口气。泥石流、滑坡掩埋线路这样的灾害如果要想被比较好的控制,涉及到巨大的工程量,因此说它是自然灾害比较合理。但是发生灾害以后死不死人,死多少人,与技术就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当然,技术在很多时候受制于经济,受制于体制或者其它诸多方面,但这不是现在我们探讨的主题。这里转一篇文章,应该可以看出,达到同一目的而采用不同的技术,或许就能让很多人免于一死,也可能让很多人活不下去。就如同燃气热水器的换代、漏电保护开关的普及一样,也是很重大的事情。


谈25G在事故条件下保障乘客安全的若干不足
itany发表于海子铁路网

早年间,相撞、超速、车辆走行部故障、线路几何变形引起的事故层出不穷。现在车辆质量和检修水平提高了,机车信号、运监、警惕这几件法宝安上了,工务机械、工务水平提高了,动检车到处跑跑,线路本身质量也很高,可以说由于铁路本身导致的事故大大减少了。现在导致多数事故的原因已经变为路外因素,比如山体滑坡,比如公路车辆掉进铁路,等等。这些因素可以发现,但是很难杜绝。中国既有线分布广泛,标准参差不齐,在设计的时候不像客专那样考虑了滑坡、落石、洪水等因素。这就决定了由自然灾害导致的事故可以减少,但是不可能避免。既有线上边类似于沪昆线的事故迟早还要发生,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真的机车车辆撞上滑坡体发生脱线,更好的保证里边乘客的安全。

实际上车辆脱线并不可怕,脱线之后没有死伤的案例也非常多。TW高速铁路地震之后有一个转向架脱线,车辆根本没颠覆,自然也没有人死伤。其次,就是车辆颠覆了,只要不撞上障碍物,或者掉进沟里,就会沿着线路向前滑行,摩擦力作用下自己会停住,这期间加速度并不大,并不像飞机坠机那样有很大的冲击力。只要保证车体基本完好,受伤的可能会有一些,但是可能就不会有死者。所以,良好设计的车辆应该在脱线的情况下尽量防止车辆发生颠覆。之后是防止不同车辆之间分离,避免出现后边车爬到前边车上边去,避免出现车辆套叠在一起,避免出现由于和前边车分离导致几辆车折成之字形。再者就是避免车辆内部出现严重的弯折。只要能做到这些,至少死亡人数可以控制在极低或者不出现死亡。

现有的25G第一点不济的就是制动。当司机发现前边线路上边山体滑坡,第一件事就是制动。动车是电空制动,司机的指令通过控制网络直接传输给各节车辆,之后制动机一起放风,制动快,制动力也均衡。25G是空气制动,机车的制动机放风之后,压缩空气从列车管按照从前向后的方式泄压,前边的车辆先制动,后边后制动,前边制动力增加快,后边增加慢,这样一来是延误了时机,本来有的事故可以大事化小,结果没希望了;另外制动不均衡,造成后边车辆向前冲动。如果列车正好是在曲线上,中间车已经脱线了,正处在“悬浮”状态,后边车往前一顶,中间车多半要倒霉。

第二点就是糟糕的转向架。这209转向架都用了多少年了,3大件平时用用还行,但是真的要到了脱线生死存亡的时候就不行了。实际上这三大件就是摇枕、侧架、心盘。车体坐在心盘上,就跟纯净水坐在饮水机上一样,侧梁上边的滑块就起到摩擦防止蛇行的作用。真的车体使劲一颠,可能就直接从转向架里边拉出来了,车体和转向架就分家了,就跟饮水机换水一样。要知道车轮在转向架上边,就算脱线,转向架还是车辆的支点,有这个支点在,车辆还是比较安分守己的,现在转向架飞了,限制车体最主要的东西没了,就真的成“极品飞车”了。要是在事故里边转向架抗住不分离,车体也不大可能就出现大幅度横摆。动车新的旁承+牵引杆的形式就好多了。如果像HXD那样,用钢丝保险绳拉住转向架,就是心盘掉了,也不至于车体直接甩了转向架飞出去。

第三点就是车连连接。转向架要是管不住,就只能指望相邻的车辆之间互相约束了。实际上如果车辆脱线之后还能连成一串的话,基本上不户出现严重的变形。纵观这些事故图片,都是某一节车河前边车出现分离,后边几节车扭成一团的。25G车用的12号普通车钩和转向架一样,都是“坐”在上边的结构,一旦后边车辆发生跳车,车钩上抬,就会和前边的分离,之后后边车就彻底和前边失去相互作用,发生扭曲。实际上,在25T上边用的密接车钩就是直接固定在一起的,就是一根杆,除非拉断,没那么容易分离,当然就能大大提高安全性。动车除了密接车钩,在连接处还有两只车间减震器,不光能把车辆连在一起,而且能防止车厢出现侧向翻滚。车辆就是脱线,如果还是连成一列,车底朝下,车厢朝上,问题也不大。+ Z& P6 y- d7 K( O0

第四点是车体的强度问题(原作者有删节——编者注)

这四点加在一起就比较要命了。当然,我说的这些多数也适用于25B、25K这一家。25T能好点,但是多数的毛病也有。
我之前反复说,普速动车比25G安全,虽然贵点,但是运营效率也高,总体成本也不一定高于25G。结果多数人不理解,不接受,部也不是这个思路。我现在就希望25G不要再生产了,转产普速动车。这样才能更好的在事故条件下保证乘客安全。
来自:综合交流区 / 极客DIY
8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joyeep
14年8个月前 IP:未同步
219295
我们一向都是事故推动社会进步。



兲朝真可笑。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ltl
14年8个月前 IP:未同步
219314
事故推动天朝………………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armonkey
14年8个月前 IP:未同步
219349
全文仔细看完了,

感觉懒散是国企的一贯作风,出这种问题很正常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dctyu
14年8个月前 IP:未同步
219362
跳楼事件推动企业发展。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玄明
14年8个月前 IP:未同步
219374
血的教训甚至生命的教训在天朝很难带来相关设施的换代,对和谐产与稳定产生实质危害的事件才可以。作为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但凡有些良心的针对大多数教训与事故总能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否采用这些救命的技术却与他们毫无关系。也就是说,技术的换代十分容易甚至简单,但血的教训与是否能避免杯具的再次发生却没什么关系。

另外个人以为对于那些大企业来讲偶尔出现几个跳楼的并不值得关注。富士通30多万人,一年摔死十几个也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数字,相比来讲,某些企业因安全管理问题一下子挂掉了员工总数的20%以上,是不是更值得关注?中国达到几十万人的大企业多了,富士通这点杯具和大陆那些道貌岸然的国企相比远远不值一晒。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重连韶一
14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245812
还好科技在进步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est_0830
14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245826
引用第5楼玄明于2010-05-26 17:21发表的  :
血的教训甚至生命的教训在天朝很难带来相关设施的换代,对和谐产与稳定产生实质危害的事件才可以。作为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但凡有些良心的针对大多数教训与事故总能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否采用这些救命的技术却与他们毫无关系。也就是说,技术的换代十分容易甚至简单,但血的教训与是否能避免杯具的再次发生却没什么关系。

另外个人以为对于那些大企业来讲偶尔出现几个跳楼的并不值得关注。富士通30多万人,一年摔死十几个也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数字,相比来讲,某些企业因安全管理问题一下子挂掉了员工总数的20%以上,是不是更值得关注?中国达到几十万人的大企业多了,富士通这点杯具和大陆那些道貌岸然的国企相比远远不值一晒。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钢铁集团。。那里是有死亡指标的。。刚去第一年就我知道的,我们车间就癌死了一个。别的分厂也听说死了几个。。。这个事就从来没报过。。。。那里的老工人说过。。。刚建厂是几呼每天都要有人受伤的死人嘛也是时有发生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拔刀斋
14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246208
癌症也算死亡指标之内?
引用第7楼west_0830于2010-08-07 16:31发表的  :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钢铁集团。。那里是有死亡指标的。。刚去第一年就我知道的,我们车间就癌死了一个。别的分厂也听说死了几个。。。这个事就从来没报过。。。。那里的老工人说过。。。刚建厂是几呼每天都要有人受伤的死人嘛也是时有发生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51
回复
13398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1时9分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