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万户一号”草稿
拔刀斋2011/11/13喷气推进 IP:安徽
照片用报纸登的照片?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t/37723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t/37724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t/37705

项目简介

    “万户一号”火箭项目,是我国业余火箭第一次以团队身份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得到了当地主管部门、媒体、学校和全国各地网友的大力支持,这是我国科技爱好界的一件大事。

    KCSA(科创论坛——科创航天俱乐部)广州课题组承担研发万户一型探空火箭的工作,有成员5人,其中有四个“90后”的大学生,平均年龄只有19岁,所学专业也五花八门。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筹资金进行研发。此次实验可能是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业余火箭、第一次由在校本科大学生自行研发完成的探空项目,项目涉及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专业。

    初定的试验项目包括:多发动机并联的推力平衡控制,二级火箭的分离技术,多基站联合多普勒矢量测速,惯性导航技术等。初定射高3千米,整备质量35千克。同时在业余爱好者中率先开始系统工程方面的学习和尝试。预订研发周期为90天。由于技术跨度太大,预研中发现要在短期内解决多项关键技术存在困难,因此对试验项目进行了精简,降低了技术目标。

    即使如此,万户一号仍然是目前为止国内尺寸最大的业余火箭。每一个细节,包括小小的螺丝钉,箭体材料上头发丝大的小缝都要经过严格数据测试,它的细微的运行轨道变化都能监测到,可以一二级分离,有回收装置,也有视频监控。初次设计的飞行高度是640米。


火箭图集

流线型的箭体直指长空,黝黑的空心锥发动机喷嘴,飘逸的尾翼,除了比著名的长征火箭小几号,与真的几乎一模一样,这枚基本组装完成的火箭惊艳了所有见到它的人。

  
研制过程

  昨日在中山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记者见到这枚火箭的四位“研制者”。记者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四个“小毛孩”。不过他们却是相当牛的人:负责组织管理及箭体设计的胡振宇是一个狂热的化学迷,曾获得全国化学奥赛的三等奖。负责航电部分的罗澍曾经获得全国发明展金奖,为此还废寝忘食狂啃捷联惯导的理论和算法。负责发动机设计的张子林,常与国外业余火箭爱好者讨论技术改进,而黄德恩则负责场地的管理及制作。

  “我们三个月前开始试制火箭,8000元经费完全是自己筹集。”胡振宇告诉记者,“这项实验是一次探索两级固体火箭技术的尝试,同时是一项科技爱好活动。为了纪念我国‘航天’的先驱万户,故火箭取名为万户-Ⅰ号。”他告诉记者:“这算是一种探空火箭,比探空气球飞得高、比低轨道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飞得低。探空火箭所获取的资料可用于天气预报、地球和天文物理研究,为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飞行器的研制提供必要的环境参数。”

    自豪:业余领域研究方法国内最好

  胡振宇告诉记者,此次实验可能是国内第一次由在校大学生自行研发完成的探空项目,而且是跨学科、跨校合作,他们所用的方法是业余领域研究方法国内最好的,某些技术能媲美当今民用航空技术。

  整个火箭的制作,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大家尽量自己动手,比如称重的称重仪,几个人自制芯片,将普通的电子秤改装成一台高灵敏度的测重仪。罗澍告诉记者: “就算现在民用航空领域,我们一些研究方法和技术都算是先进的。”成果还不只这些,为了跟踪降落的箭体,他们还设计两个简易的天线,如果要买,一个至少要上千元,但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只几十元就解决问题。“如果材料能更好一点的话,我们的航电监控技术或许比得上现在民用飞机上的技术。”

    虽然是业余,但按罗澍的话来说,他们是按照现在最先进的研究方法来设计的,技术上没有一点马虎。

    每颗螺丝钉都经测试

  记者采访时,罗澍正埋头制作火箭最关键的航电监控芯片,他说:“火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用什么材料,长度重量大小都经过严格的数据测试,再通过软件进行不断测试,才得出最后的数据。”正在组装尾翼的胡振宇举了一个例子,固定尾翼的螺丝就不是乱选的,首先要计算它的承受力,如果螺丝的承受力不够,尾翼就会松动脱落,发射就可能失败。这些大量的数据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得来的。“经常做通宵的实验,困了就在行军床上睡会儿,有时做出成品,凌晨5时都会去做试验。”

  头发丝般的缝致爆炸

  因为资金不够,四个小伙子尽量找价格最便宜但又合乎数据要求的制造火箭的材料。在实验台上,记者见过好几个已经爆炸开裂的发动机。“这是因为隔热层有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缝隙,当固体燃料瞬间燃烧时,产生非常大的破坏力,将铝合金的发动机撕开一条缝,最后发动机就报销了。”随后他们经反复试验,终于找到正确的密封方法。

  20万元监测仪监控

  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仿真,“万户-I号”设计了复杂的航电技术和回收装置。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部分是通过采集文献,借鉴国内外爱好者实验数据所获得,其余均由参与成员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再通过知识整合,加以创造性思维自我创新。

  为了跟踪火箭的运行轨迹,并掌握火箭的飞行姿态,四位研制者运用了复杂的航天技术。负责航电技术的罗澍告诉记者,火箭总共有两个控制监测芯片,还安装有视频摄像头。此外,“一位科普专家专门提供一台尖端仪器,价值近20万元,通过火箭上的传感装置,能灵敏感受火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比如说降落伞不能打开,监测仪就能敏感感受飞行轨道的变化,我们就要启动第二重的保护装置。”

  “万户-Ⅰ号”两级火箭都设有降落回收装置,降落是通过降落伞来实现的,但别看它不起眼,它却“报废”了实验小组10余枚试验火箭。

备案与安全

  记者了解到,我国空域一直是严格管理的范围,直到现在并没有开放,目前我们对空间领域的法规所针对的只是有人驾驶的飞机。而对类似的航空模型,火箭之类的航空器,暂时没有明确规定。据悉,目前,国家已经在沈阳、广州试点对1000米以下的空域开放。

  如何保证降落时安全?

  记者了解到,一级火箭体脱离的高度约100米,按照多次测试及数据分析,不会飞离场地。

  二级箭体主要依靠降落伞保证降落,为了确保降落伞能打开,控制器专门设置了两重保护,确保打开。

  此外,四人小组还对火箭的降落安全进行特别设置,打开降落伞的控制器都是双重控制,以防不测。

  如何保证发射安全?

  发射当天选择的空地,在发射之前会做一些清场工作,保证场内没有人。万一发动机发生爆炸也没有关系,发动机爆炸的范围已经经过数据及实验测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点火是用电子点火方式,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如何回收?

  会组织搜索队搜索降落箭体,搜索的仪器由灵敏度高的德国监测仪,以及两台自制的天线组成,能定位到几米的距离。

    KCSA要求达到零地面风险的目标,即:即使火箭最大限度偏航,也不能落入有人区域。广州课题组为寻找就近的适当发射场地进行了艰苦努力,但是由于广州地区经济发达,就近地方没有大片农村和无人区,因此难以实现安全目标。为了降低对场地的要求,课题组多次修改极限射高参数,从3千米降低到1500米,又降低到500米,一二级在100米高度分离。但是这样的射高,虽然对偏航的概率进行了控制,但万一发生意外,最远可以散布到1千米左右范围,仍难以找到适当发射场地。

    最终,课题组将射高设计为230米,场地就近选在大学城附近的空地。当地媒体根据这一决定,立即进行了跟踪报道,预告了发射地点和时间,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军队获悉后,专门打电话过问发射的详细情况,并再三叮嘱注意安全。


推迟发射

    记者昨日报道4名90后大学生自行设计自制火箭见报之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同时,他们的“惊人之举”也引起空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关注。考虑到安全及天气等因素,这4位大学生首次探求太空之旅暂缓,实箭发射改为地面科学模拟,虽然有点小小遗憾,但也收获不少。

  “……3、2、1,点火!”伴随着指令,昨日中午,在番禺大学城一块空地上,一位小伙子按下了电子点火按钮,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万户1号”火箭尾部立即喷出一股耀眼的火焰,但箭体并没像想象的那样随之射入高空,但在实时监控的电脑上,火箭依然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各方面的数据随即输入了电脑。 “之前因为考虑不周,没有完全考虑到空域及地面的安全,此次发射只是一次模拟仿真发射,等做好相关措施之后,再择机发射实箭!”

  “之所以改为地面的模拟实验,主要是因为安全及天气的原因。”火箭设计者之一的胡振宇告诉记者,空管部门上午联系到他们,对他们科学探索的精神非常鼓励,但也告诉他们,发射火箭毕竟与游戏放烟花不一样,因为大学城地区还是处于航线比较密集的区域,虽然他们设计的高度,火箭击中飞机的几率非常小,但也不能冒险。另外一点就是地面的安全,虽然试验数据是安全的,但大学城确实是人口密集区,万一出现情况也不好。

  但精心准备了3个月的火箭已经整装待发,燃料已经灌注。经过思考讨论。他们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模拟实验,收集数据,为下次做好准备。”

  虽然发射取消,但地面的模拟实验结果还是让这4位大学生兴奋不已。胡振宇他们在总结中这样写道:虽然只进行了地面测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实测数据中寻找出改进及突破的亮点。分析结果显示,发动机达到设计要求。验证了仿真修正的客观性与实用性,同时我们也验证了新的浇筑工艺及新的改性配方性能优异。另外,我们还进行了全过程运行测试,对正常发射情况进行了电子部分的实体模拟,最终结果同样印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及高效性。

    11月10日晚,KCSA广州课题组根据外弹道计算数据,对发射的地面安全性进行了最后论证,认为场地尺寸不足,地面人员清场难度较高,仍然难以满足零地面风险的要求。根据本质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决定推迟发射,另找场地。

    11月11日,课题组向媒体通报了推迟发射的决定,同时陈述了军方过问的详细内容。当天,进行了地面点火试验,并向在场人员介绍了火箭发射的相关科技知识。由于地面装置较重不易搬运,试验场地选择在了距离中山大学的实验室不远处的一块空地,即广州电视台播出时所展现的场地位置。

    虽然网上有一些责问空管局等有关部门的声音,说明大家对目前的科技爱好活动环境非常关切。但是这次试验活动,有关部门未给予任何阻挠,一直本着探讨的角度与课题组交流安全问题,他们已经做到了在现行航空管理体制内力所能及的支持。课题组会另选场地进行新的试验,仍然会按照零地面风险的要求进行安全管理。


  
研制团队资料:  

    华南理工大二学生胡振宇,18岁,管理专业;
  中山大学大一学生罗澍,信息科技专业,不到19岁;
  华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张子林,物理专业,20岁;
  广州中医学院的黄德恩,有机化学专业,大二,20岁。

“万户-Ⅰ”相关数据:

  箭体总长:247cm
  一级长度:103cm
  二级长度:100cm
  头锥长度:40cm
  连接部分长度:4cm
  总重:11.793kg
  外壳材质:HD-PVC
  发动机壳体材质:6061-Al(铝合金)
  发动机喷口材质:45#钢
  燃料:改性KNDX(一种固体燃料)
  一级推力:288.4N;总冲:622.4N/s
  二级推力:188.6N;总冲:409.4N/s
  降落伞材质:尼龙-66
  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SRM,SpaceCAD,OpenRecket。
  设计射高:640M
  最大速度:100.4M/s
  最大加速度:3.32G
来自:航空航天 / 喷气推进
4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拔刀斋 作者
13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336537
词条还没出来
搜索 万户一号 ,不加引号,论坛链接已经爬到第四了;加引号已经爬到第一。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拔刀斋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212
回复
6920
学术分
15
2006/08/19注册,2年1个月前活动
暂无简介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