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
张阳
传统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着眼于当前的,而不可能去着眼于未来,它的全部作用归根到底就是解释和证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传递本身就决定了传统教育只能以实现社会延续为目的,而不可能以改造社会为目的。事实上,对于传统教育来说,由维护现有的认识成果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现实,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逻辑。
也许有人会指责说,这显然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有意歪曲。教育具有改造社会的功能,它虽然受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决定性因素的根本制约,但教育同时对它们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怎么能说传统教育只是一味地维护现实呢?怎么能说它不能实现对社会的改造呢?况且,传统教育在课程设置中也充分考虑了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就是反映人类的最新研究成果而设置的,而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目前可能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很多不发达国家的孩子根本就学不到呢。这难道不是它对未来的一种未雨绸缪的考虑吗?怎么能说它是只顾眼前呢?
我们说,人们之所以可能会有这样的指责,首先是因为存在着一种理论上的误解,而这种误解的根源就在于“改造社会”这个概念本身存在歧义。我们这里所说的对社会的改造是指一种具有质的意义的改造,而不是那种量的意义上的改造。
因为,从概念上来说,什么是改造社会呢?简单地说就是要造成社会的一种发展性的变化。但从知识的角度来说,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知识的创新而造成社会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具有质的意义的;另一种是由于已有知识的传播范围的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一种量上的扩张,而并不具有质的变化的意义。所以,区分对社会的改造是不是具有质的意义,关键就在于看知识本身有没有创新,有没有新知识出现。只有当对社会的改造是基于知识创新的前提而实现的改造,它才具有质的改造的意义。而我们所说的对社会的改造正是在这种质的意义上来说的。这种改造显然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单纯靠传递已有的知识所能够实现的,因为传递知识的实质是在下一代人的头脑中不断地复出现有的认识成果,所以知识本身并没有创新,因而它这种对社会的改造只是一种量的意义上的改造而已。从现实的教育来看,所谓教育对社会诸方面的反作用,其实质都是通过对已有知识的传递、也就是已有知识的广泛传播来实现的,而并不是教育本身通过激发知识的创新来实现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其实质也就只是一种对社会的量的意义上的改造。
就对未来的考虑而言,问题也是同样明显的,因为传统教育所谓的对未来的考虑,无非是把最新的已有知识编入教材传递给学生而已,同样并不存在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和批判,因而并不能促使学生去超越这些已有的知识,最终去创造新的知识。所以,它对未来的考虑同样只具有量上的意义,而并无质的意义。这种考虑在本质上只是对扩展传递内容的考虑,而并不是对传递这一做法本身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现有认识成果的同时去质疑和批判它的考虑。
也许又有人会说,即便如此,那照样还是不能否认传统教育具有改造社会的意义,因为传统教育理论里说了,教育还具有文化和知识创新的功能,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就能够带来新的知识,而这种新知识的产生所导致的社会的变化,难道这不正是一种质的变化吗?
这看似说得很有道理,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很明显,传统教育理论所说的教育创新知识的功能,乃是指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完成教育工作的同时,去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进而产生了新知识,但这种新知识的产生显然并不是他们传递现有知识的必然结果,因为,即便这些人如果不从事传递知识的工作,而是在其它地方,比如研究所之类的,他们同样可以创造新的知识,也就是说,这种知识的创新在本质上并不是传统的教育活动、亦即传递知识活动本身所带来的,而只是教育之外的活动所带来的。所以,严格地说,传统教育理论所谓的教育具有知识创新功能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不符合逻辑的模糊不清的说法。如果一种教育要具有知识创新的功能,那么就意味着它能够让学生具备创新的能力,让他们去创造新的知识,从而使知识超越教育所传授的知识的范围。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具有创新的功能,也就是说,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