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英语不是为了找工作
本科在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英语,之后在清华大学拿下了法学硕士,工作后在北大攻读MBA,这是印建坤一路走来的学习经历。不过这不是他求学的终点,“我在大学时就想好了,这辈子要读四个专业:本科读英语,硕士读法律和经济,博士读历史或哲学。”印建坤这样清晰且轻松地说着自己的规划,也一步步在实现着每个规划。得到这些学位在一般人往往显得很繁重,对他来说却仿佛是简单到顺理成章的事。印建坤用他从小到大解决问题时习惯性的“逆向逻辑”来解释自己的选择:“我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商人,有了这个目标,反过来才知道想要达到目标需要做什么。”印建坤说,大学时决定自己的未来应该向着商人的方向发展之后,就开始思考要做一个成功的商人需要具备的条件和素质:语言上的交流能力、基本的法律常识、经济学的运行管理模式以及人生最终应该得到的提炼升华。这是印建坤概念里做一个优秀商人的根本。
首先,想把生意做大就要走向国际,所以要“先会说话”。在家乡江苏,有很多日本企业,如果学习日语,找工作会是个相对容易的事,但是印建坤选择了应用范围更广也更普遍的英语。“我学英语不是为了要找工作,我从学英语的第一天就没有想过学好之后把自己当一个产品卖掉。”在“学会说话”之后,他又开始意识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社会,而作为一个商人,虽然不用成为法律专家,至少也应该懂法、知法,加之培养法律思维能够让人以更清晰的思路分析问题看待事物,这一切无一不是一个成功商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从上清华的第一天开始,印建坤就很清楚自己今后不会从事法律工作,因此毕业后,他一份法律工作的简历都没有投,而是在一年后,走进了新东方。工作三年后,在今年年初考取了北京大学的MBA,继续自己的学业。对于自己计划中的历史或哲学博士,印建坤认为历史是归纳生活的,而哲学是提炼生活的,归纳和提炼是人生经历到一定阶段所必须的。也许现在的他还没有这样的沉淀,但是有一天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需要梳理的时候,他一定还会重返校园,实现自己“一辈子要读四个专业”的目标。
为了文凭读书不快乐
印建坤几年来一直从事的考研研究和辅导工作,对考研这个如今受众人追捧但又饱受争议的话题有着自己的看法。当今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并没有减少,但是考研的热情却明显下降,原因就是很多同学没能清楚地认识到考研对自己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舆论也在质疑着考研的价值。印建坤认为,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研究生学历确实是一个能看得见摸得到的就业竞争筹码。虽然应试教育被很多人指责,但长久以来,考试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毕竟还是一条最为公平、成本最低的改变命运的路。而对于研究生失业率增高的现象,很多人也会说研究生一样找不到工作!考研没用!这种想法在很多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但印建坤认为,在社会以研究生失业的标准来衡量考研价值的时候,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一个人失业不是因为他是研究生,而是他本身的能力不够。
印建坤自认为是考研的受益者,如果没有选择考研,他就不可能走进清华北大,不可能看到更大更广的世界,也就不可能走进新东方,学到那么多生存技能、体会到那么多人生感悟。但他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考研,只有找到了最明确的切入点,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考研。印建坤说,成功的路千万条,关键看你想要的是什么,只有把眼光放得长远些,真正认清了自己的所爱所需,才能明白自己走每一步的意义。如果认为考研只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并且这个文凭是改变命运的秘诀,那么读研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为了文凭去读书,既不快乐,也不受用。
我是一个改变中的愤青
印建坤在大学时代就是一个不太安分的学生,四年的军校生活并没有把他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造出和所有人一样的思维和节奏。军校对学生的生活起居每个小细节都要求得很严格,比如说脑后的头发长度标准是不能用两个手指夹起,否则就是不合格。虽然学校已经对此作了如此严格的要求,但是印建坤却“意外”地发现学校并没有对头顶的发型做出任何明文规定,因此在头顶上做文章就成了他的一大乐趣。虽说戴上帽子看不出什么不同,但是摘了帽子的印建坤就格外显眼,这一举动自然引起老师和同学的不解和不悦。印建坤说:“那时候我就是不甘于掉进熔炉失去自我。”印建坤把自己归结在愤青的行列中,对愤青二字也是颇有研究心得。
“愤青总是那些有点文化、有点思想、但又一无所成的人。”这是印建坤对愤青特征的总结。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很多感悟在他生命里慢慢沉淀,这种化学反应也作用在他的性格中,让他渐渐明白了应该脚踏实地地生活。
“举个例子,很多人说学校的伙食质量差价格又高,但大多数人只是无休止的抱怨,很少有人会想到该怎么解决。他们在歇斯底里的质问中都忘记了应该拿起笔给校长写一封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让这个问题得到重视、得到解决。这就是愤青,只说不做。”不得不承认的是,社会需要愤青来指出别人不敢指出的错误,用他们的热血来唤起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但就像人们天天在攻击应试教育,而在攻击之余又有谁能想到一个更好的可以替代应试教育的办法呢?而这也正是问题的关键。
如今的很多大学生都会对未来感到迷茫,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想着以后想要做什么或者能做什么,虽然选择很多,但只想不做,忽视了眼前的每一天、脚下的每一步,所以我们觉得迷茫、觉得动荡、觉得飘忽。同样是80后的印建坤也一样经历过大学的迷茫和困惑,他说每个年轻人都会对未来有猜测有幻想,同时也伴有怀疑和不安,但如果做每件事之前都要想太多的选择,计算太多的后果,给自己太多的借口,最终只会因为犹豫不决而放弃努力,而这正是愤青的思维逻辑。“我依然是个愤青,而且希望多年后自己还能有愤青一样的热血和激情,但是我学会了注重每一天的积累,认定了就去做,把时间用在如何想办法去解决眼前的问题上,而不是单纯的指责。愤青也分很多种,我是一个改变中的愤青。”
走向梦想才浪漫
回顾自己10年来的学习和工作,从一个穷苦的乡下小子到如今被众多学生喜爱的新东方名师,印建坤认为虽然自己一路走得很辛苦也很崎岖,但是这10年的生命线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他每天为了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尽管中间也有过茫然,但过往的大多数经历还是牢牢地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经过了多年的成长和改变,想要成为商人的梦想在印建坤的头脑里依然清晰且坚定,并指引着他不断接近和触碰人生的目标。印建坤相信,对某一事物最初的冲动和无比的热爱,不一定就能促就之后的成功与伟大。反之,在生活的惯性中慢慢发现自己的所爱,并能在怀疑时仍然坚定地把握住梦想,在不安中选择等待而不是抛弃,成功的机率也许更高。对于“追逐梦想”的评价,印建坤则不以为然,他说因为在追逐的过程中,为了能更快地达到梦想的彼岸,人们不得不抛弃很多负累拼命向前跑。而这些负累,也许是责任,也许是身边最美好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印建坤最不愿错过的人生珍藏。“我觉得走向梦想更好,虽然慢,但是踏实。在走的过程中,我可以把我的家人、朋友、我对整个社会的责任都带在身边,这样的生活才浪漫,这样的成功才最有意义。”
在印建坤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段话:“不要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选择上,精彩的人生不是选择出来的,而是踏实干出来的;不要把美好的年华奢侈在多余的留恋上,奔放的性格绝对不会因为一个美丽的景色而枯竭;不要把过多的精力用来思考自我怀疑上,真正的男人会用他自己钢铁般的意志让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