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者诡辩术辞典
虎哥2017/12/03正能量研究 IP:四川

编写说明

信仰是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执信。——沃尔特·考夫曼(Walter Kaufmann)

科学不是一种信仰,但是不愿意自我训练科学思维的人,可以把相信科学共同体最新的、普遍认可的结论,作为一种信仰,这是对于采信科学知识而言,比较稳妥的办法。

本文常常以中医信仰者的言论为例,这是因为:

a、谈论关于中医的信仰,尚具有可操作性,好歹还能发表。
b、中医信仰具有足够的典型性、代表性。
c、中医信仰没有明确的边界,且涉及切身健康利益,具有广泛的危害性。它不像其它许多信仰那样主要局限于信仰者群体内部。

但是,本文并不专门针对中医,因为这是另外一件关乎公共利益的事。一旦谈到公共利益就难免各有各的道理,国家政策有国家的深谋远虑。本文旨在分析信仰者常出现的逻辑上和思维方法上的非科学理性行为,并非为了反对中医,因此分析措辞尽量控制在逻辑和方法层面,各方面的例子亦均可收录。

本文也不打算反对信仰。信仰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某些特定的社会局部,依然有凝聚人心,降低相关人群协作成本的作用。尽管两百年来的人类文明成果几乎都可以溯源到科学进步,但是科学及科学理性的普遍性依然非常脆弱,在许多方面,尤其是科学共同体之外,仍需信仰作为补充。当然,这又是另一件事,并不代表信仰在当前仍是正确的、进步的。

本文并不是“诡辩术辞典”,而是“信仰者诡辩术辞典”,主要收录“信仰者”常采用的诡辩术。信仰者是诡辩术的高发人群,往往具有自己的“信仰理性”,甚至在一定范围内逻辑自洽。宗教之所以顽固,除了其宗教特权、宗教利益共同体、护法体系的作用外,宗教理性也是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宗教理性的建构和大量的教理研究工作,宗教就会退化为黑帮。几乎所有的信仰都会设法自圆其说,信仰者中总有一部分“理论工作者”不断的修筑信仰大厦和信仰围墙,使得信仰具有说服力、传播力,才具有足够高的欺骗性和抗毁性。因此,不能说信仰就是反理性,信仰只是不符合科学理性。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探讨信仰者的诡辩术才具有较大意义。

本文将持续更新,欢迎补充。

凡例

除个别词条,本文全部采用举例说明。

词条按下列格式编排:

诡辩语句举例
A、谬误分析
B、常见反驳语句举例

词条暂不分类,词条较多时,按谬误类别分类。

回帖补充例句,请按上述格式发表。指出本文的疏漏或加以完善,请先复制词条,然后写出你完善过的词条。

优秀词条会收录到正文中,收录时将有所修改。

正文

国家领导人也信任中医保健,如果中医有问题的话,领导人会用吗?

A、本句采用诉诸权威的方式进行论述,与中学议论文手法“引用名人名言”属同一系列。事实上,中医有没有问题,并不由某些人是否信任来证明。在国内的大众语境下,本句还利用了人们的阴谋论思维,是一种通过暗示挪移主要矛盾的手法。另外,国家领导人到底用没用中医保健,有多少人用,用了哪些,缺少披露。比如,个别国家领导人相信王林大师,不能说“国家领导人都信”,所以你尽可放心信。

B、(部分)国家领导人五十年代信任亩产万斤,六十年代信任打鸡血,八十年代信任特异功能,零零年代信任王林大师,你说呢?

我以前经常肚子痛,现在想起来可能是肠道痉挛,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办法,最后找到一位名中医开了一个方子,吃了以后再没有犯过。中医对于有些病还是很有作用的。

A、本句采用举例论证,是中学议论文写作手法中“举例子”的典型应用。但是小学科学老师就应该告诉同学们:要研究一个问题,必须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让问题孤立出来。而一个人成长过程很长,某种病是否再犯受很多因素干扰,如果能够把“吃了一个方子的中药”作为原因,那么生活习惯的变化,人的生长发育等等都可以成为原因,甚至可能是心理作用——不过,也可能真的是药方起了作用。这些干扰,现代医学也无法直接排除,但是可以用大样本双盲试验,依靠统计学方法间接排除。基于这些原因,个人的例子没有任何证明意义。当然这里可能会遇到一个反驳,因为中医是“辨证施治”的,不同的人应该方子也不一样,临床实验也应该“辨证施治”,但这就难以双盲。另外,也可能被反驳说,不同的中医师方法就不一样,好的医师可能效果就好。这涉及治疗的规范性和疗效的稳定性问题,难以理性的辩论,因此容易加深冲突。

B、不管你信不信,总之我百试不爽:我也经常肚子痛,肠易激综合征。每次痛的时候,我只要心中默念“南无观音菩萨”,疼痛马上减轻。如果默念“南无阿弥陀佛”,疼痛就不会减轻甚至还有加剧。看来还是观音菩萨灵验啊!

中医经历了几千年实践考验,就像人工智能一样经过了足够长的训练,就算有一些局部最优解,也不能全盘否定,总有有效的部分

A、中医中确实可能存在有效的部分,直接全盘否定也是不理智的。这里分化出三个问题:(1)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是否可以作为这种传统有效或正确的依据?(2)对于一个可能存在有效部分的医疗体系,到底哪些是有效的?
    (1)的答案显然是不能。历史上延续千年以上的荒唐事多如牛毛,现代科学出现之前长期得不到纠正,现代科学诞生以后也有屡纠而不得正者。历史经验的可靠度主要取决于纠错机制,或曰训练是否收敛,是否普遍存在局部最优解而不是偶然发生。
    对于(2),借助现代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中药中确实甄别出一些有效的部分,但除此之外更多的属于尚不明确的范畴。继续甄别是可能的,但是代价极大,收益很小,不如投入分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现代科学可以选取一些中药作为研究对象,但即便发现很多有效的药物和机制,也不能佐证中医在整体上的有效性。

B、跳大神这个东西好啊,历史延续几千年,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改进,不能全盘否定。这么长的历史检验,其中必然存在有效的部分。

青蒿素知道吗,就是根据中医来的。西医犯过的错误、草菅的人命多得很,知道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吗,不知道自己去查查吧

A、该句用中医的局部有效,对比西医的局部错误,可以被脑补为对中医的肯定,但又没有直接说出来,因此很难反驳,是一种鸡贼的诡辩手法。这里涉及的普遍问题是:什么情况下部分有效(部分正确)可以作为整体有效(正确)的依据,什么时候不行?什么时候部分错误或者黑历史可以作为整体的污点甚至否定性论据?
    医学体系由理论、经验、知识、方法和药物等很多元素组成的,局部正确和局部错误司空见惯,任何正例或反例只能说明该例本身所基于的知识和方法的问题,都不能对医学体系整体做出判断,不论中医或西医都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B、你也可以查查龙胆泻肝丸事件,比较一下中医对这个事的态度和西医对待前颞叶切除术的态度。

迷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

A、完全正确的废话。若是按照中学分析病句的手段,整个句子“保留主干”,就成了“迷信是迷信”,显然是个正确得不能再正确的恒等式。将“科学”套入句式其中,暗示对方正在“迷信科学”,即可扣上一顶“迷信”的帽子。此招式在逻辑上没有说服力,但是“搅局”功效显著,有利于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为街头大妈吵架常用。由于主干恒成立,令人无法反驳,这是此招式的高明之处。
常见变种:
太相信/过分相信/崇拜/盲目相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

B、迷信中医才是迷信。(本条贡献者:radio)

这不能证明中医有什么问题,而是庸医太多,他们能代表中医吗

A、本例涉及一个宏大的问题:谁能代表一个医疗体系。现代医学也有医疗事故及错误,现代医学的从业人士也常常发表错误的观点,通常它们都不能代表现代医学。相对的,用中医的局部错误、局部从业人员的言论来指责中医也是片面的。尽管从体系上来看中医没有可靠性、一致性,疗效不稳定甚至经不起考核,但这是另一个系统性话题,并不是用局部问题来指责它的理由。同其它例子类似,本例也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此无懈可击,属于“搅混水辩论法”,与之争辩的话,长篇大论没人看,简要辩驳又会落入陷阱。
    直接把“水平不够的中医”排除在“真正的中医”以外,这样“真正的中医”永远“水平足够”,但谁是“真正的中医”就要看实际需要了。在科学思维上,这是“不具备可证伪性”;在逻辑上,这是“存活者偏差”的变型,即:只听痊愈的人说有效,把无效的情况排除在外。
常见变种
真正的民间功夫高手都在深山老林里隐居,不屑于参加公开比赛。
上面的政策是很好的,效果不好是因为下面执行者的水平不够。

B、练了功病没有好,一定是信得不够诚,练得不到位,法轮功治不好伪信徒的病。(本条贡献者:radio)

中医的出路在于鉴别中药的有效成分,事实证明很多草药的有效成分都有显著功效,人参皂苷就是一个例子

A、自然界存在的化合物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对人体能够产生作用,个别具有疗效。无机物比如硫磺对疥疮就有确切疗效,植物提取物比如洋地黄、颠茄、吗啡、咖啡因、麻黄素、奎宁、青蒿素,真菌提取物比如青霉素等,在现代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都可以取材自然界。这些化合物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如果被证明有益,则成为现代医药的一部分。因此,本例的说法并无逻辑上的错误,只是举例中的人参皂苷并没有强有力的临床证据,依然属于保健品,是一个非常坏的例子,我例举的任何化合物作为例子都比它好。
    中医的出路是否在此则是另一个话题。因为取材自然界,分离出确切的化合物,再验证其有特定的疗效,这是现代医学的方法。按这种方法“改革”以后的中医还叫中医的话,在中医界内部都难以自洽。
    进一步,可以肯定中医的出路不在于此。这是因为随着分子生物学高度发展,目前医药界已经普遍依据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有针对性的设计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不需要依赖自然界已有的东西了。甚至可以设计一种病毒、设计一种细菌、设计一种人体细胞来治疗疾病。取材自然界的办法,在上世纪中后叶分子生物学尚未全面开花的时代,还有较大的价值。而到了二十一世纪,则显得十分笨拙低效。我在《创新论》中曾阐述过,科学诞生以前,通过生产生活实践而诞生一件重要发明(比如青铜)的概率如果是千年一遇,那么科学诞生以后,根据科学原理正向设计同等级别重要发明的概率将高达一年一遇。这是近百年来人类能取得如此巨大文明成果的根本原因之一。一旦某领域的理论基础建立,正向设计产出成果的速度比下饺子还快,根本不是“寻找验方,分离有效的成分”这种凭经验、碰运气的方法可以比拟的,其效率差成千上万倍。寻找有效成分研制新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绝大多数容易找到、容易提取的药物已经被搜寻殆尽(比如本例开头举例的那些),只剩残羹剩饭。现在把资金、人才、时间投入到如此低效的活动中去,十分奢侈、十分浪费,甚至可以用罪恶来形容。

B、一坨屎有至少十种有效成分,你打算用哪一种?

没有哪个地方有绝对的自由,不信你到美国去喊轰炸白宫试试

A、这句话并没有绝对的问题,是很常见的“完全正确”的废话。不过该语句常用来指责抱怨中国不自由的人,论证诸如网络封锁的正确性。在上述语境下,该条的问题是:从绝对自由到绝对不自由之间,有宽广的中间地带,而该句故意回避程度的不同,诉诸极端例子。这是“非黑即白”错误的一个变种。

B、在美国可以喊推翻特朗普,你可以在中国喊打倒敏感词试试,哦,这个想法就是邪恶的,请自我阉割。

生男生女由父亲决定

A、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诡辩,甚至写入教科书,广为流行却是因为计划生育宣传。当时的主要目地可能是破除“重男轻女”观念。该诡辩的主要理由是,男性精子分为携带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而母亲卵子只提供X染色体,无法提供Y染色体,因此,后代的性别取决于男性。这种把相关性当因果性,把结果颠倒为原因的诡辩法十分常见,但识别起来相当困难。事实上,正常男性产生的X精子和Y精子数量接近,活力略有差别但也算微小。通俗而言,每个男性都为女生射入了差不多数量X精子和Y精子,提供了相同的原料。最后得到XY的受精卵还是XX的受精卵,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换句话说,生男生女既不由父亲决定,也不由母亲完全决定,运气的成分很大。即使排除全部运气成分,也是母亲有更大的决定权,说“生男生女由母亲决定”更符合事实。母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接受什么精子,而父亲却不能决定提供什么精子。比如阴道酸碱环境对精子就有一定的筛选作用,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见诸相关书籍的。交合时间也很重要,Y精子活力稍高于X精子,如果在排卵当天交合,生男孩的概率大。但Y精子寿命比X精子短,如果交合后几天女性才排卵,则剩下的以X精子为多,生女孩概率大。
    另外,现实中使用这句话往往不是为了探讨科学问题,而是用来进行道德说教。这种用几乎不由主观意志决定的事情来谈论道德问题,是另一个层面的错误思维方式,乃错上加错。
    这个例子生动的展现了人们的思维局限:对于一个复杂的、多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的现象,人们往往关注其中那个最稳定、相关度最高、最容易理解、最符合生物本能直觉、最具绝对解释力、最不可能被否定的原因,并逐渐在思维中把它视为单一原因。然而由于它最稳定,甚至相当于常量,所以往往最不重要。在分析中应当最先排除常量,去寻找变量。

B、请谈谈你爸决定你性别的手段和过程?

经络这个理论,能沿用几千年肯定有她的道理,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对于未知的东西要保持敬畏,不要一棍子打死

A、该句糅合了多个看似有关系的、难以反驳的“真理”,得到支持一个谬论(经络)的效果,属于诡辩的高级形式。
“对未知……不要一棍子打死”是“宇宙真理”,用这句话结尾不但绝对正确,还可以给反驳者扣上“一棍子打死”的帽子,兼具保卫前半句和恶心反驳者的作用。
“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涉及一个大问题:未知的可能性是否构成对已知的直接肯定或否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很多,比如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发现相对论错误的直接证据,是否可以现在就认为相对论是错的?我们也不知道是否明天就能发现经络,是否现在就能认为经络是存在的?人们必须基于已知的、可靠的知识来认识世界。科学总归是通过处理已知知识(包括观测事实)的互相矛盾而向前发展,而不是解决已知和未知的矛盾。
不可知论曾经涉及许多问题,比如神是否存在。同神一样,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经络存在的任何证据,也没有办法证明经络不存在,是否可以否定经络的存在?这是本例的终极问题。尽管科学面对这种局面已经可以直接认为经络不存在了,但如果以科学的“常规做法”为“理由”加以反驳就陷入了不可知论的圈套。其实,本例还没有到讲“证据”的阶段,而是把一些臆想,升格到知识层面的“碰瓷”把戏。
关于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当然有它的道理,但这种道理可能是商业、文化等方面的。总之,不能代表它的正确性,经久不衰从来不能作为知识的证据使用。

B、你一定是被鬼缠身了,说的净是鬼话。你能证明你没有被鬼缠身吗?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可以选择性的批判和接纳,中医也有糟粕和局限性

A1、无效论证。该错误与诉诸权威类似,但没有具体的权威,而是受众普遍难以反驳、看起来高大上的“常识”。常见的方法是呼喊一句口号(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然后以该口号作为公理,直接推导得到后面的结论(中医既好又坏,“也有”一点点坏的)。

A2、除了上述主要错误,该例子还存在转移矛盾的问题。把中医的是否先进的问题,转移为“接纳好的,批判坏的”。显然这是一句废话,但是在这里,废话起到了金蝉脱壳并且堵别人嘴的作用,使本来的问题变得无法讨论。

A3、公设错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是该论证呼喊的公理,但这句话并非不证自明。事实上,这是辩证法的公设,并不属于形式逻辑,也就不适用于科学问题。

B、别扯什么两面性,说清楚哪里先进,哪里糟粕。


【你先达到王阳明那种思想境界再考虑驳斥他的思想】

A、该句式通常用来维护对某些历史权威人物或宗教思想的崇拜。类似的变种还有“之所以你看不到,是因为你还没达到那个高度”。

首先,某人的思想境界如何,与他的思想是否正确、值得采信,没有任何关系。因此驳斥一种思想并不必要以某种思想境界为前提。其次,思想境界、“高度”等没有客观标准。比如一个故事说,热气球漏气了,必须扔掉所载的三个人中的一个,这三个人各有优势,问该扔哪一个?大家展开了争论,最后一位三岁小孩说:谁最胖扔谁。这个小孩做到了正本清源,并且毫不造作,思想境界何如?在任何讨论中,一旦加入了没有客观标准的因素,就容易变成无意义的骂街。

B、你有朝一日上升到了我的思想境界,就知道我说得对了。

[修改于 3年3个月前 - 2021/08/17 00:10:14]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51
14
 
高赞回复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虎哥 作者
4年4个月前 修改于 4年4个月前 IP:四川
884231

如果脑子里面已经装上了辩证法的操作系统,那肯定没法兼容了😂

谢谢您提供经典案例,已更新到文章中。

不过还是提一下,您真是特别爱说大词喊口号,比听到小朋友对老师说自己不耻下问还尴尬。你有向别人学习的自由,别人却没有向你学习的义务。就您的上述言论而言,你进不进步不知道,别人学了多半是要退步的,不可能发生共同进步的事。

最后,我们来讲个笑话:XXXXXXXXXXXXXXXXXXXXXXXX/t/27714 

+1
科创币
面壁者X
2020-08-07
(作为一个丝毫不了解哲学的初中生)请教一下,辩证法和形式逻辑不兼容吗?
4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0个月前 修改于 7年0个月前 IP:四川
841198
请不要在本帖内大肆争辩刷屏,回帖主要用于优化词条,补充新的例子。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0个月前 修改于 7年0个月前 IP:四川
841199
引用 sd196821:
提取这一方法本身就是现代医学所使用的,老中医们是不会用的。除此之外,植物本身就是复杂的有机体,再考虑实际数量,在其中出现对人体某种疾病有疗效的物质的概率并不小。
写个条目吧,提取“有效成分”算不算中医?怎么证明什么是有效成分?到底有什么效?
这里需要区分“作用”和“疗效”。植物毒素对人显然有作用,但是否有疗效?比如,山莨菪碱就有解痉作用,印防己毒素和吗啡都有中枢神经作用。治疗心衰的药物洋地黄就有显著作用,但近年双盲实验发现患者远期生存率没啥改善,那么在某些评估标准下就可以说没有疗效。
上述例子都是植物提取物,都取材于各发明地的“传统医药”,但从没有人认为它属于中医。至于那些什么皂苷,按上述标准,没有什么可靠证据说明它有疗效。这些东西绝大多数是先有某某神药有奇效的结论,然后再找依据。一坨大便我至少可以找出十种“有效成分”😂
制药界已经普遍根据分子生物学揭示的疾病机理设计化合物了,某些人还在找“有效成分”,简直是江湖透顶。动植物和矿物不是为治疗人类疾病而生的,它们如果有效,也纯属运气,是极小概率事件。而根据科学原理设计的药物,就是为治疗疾病而生,有效是大概率事件,研发效率高成千上万倍。现在不是70年代,青蒿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条路子早已是残汤剩饭。
思想上的无可救药,是真正的无可救药。
引用
评论
2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0个月前 IP:四川
841615
已经有五千多字了,看啥时候能到十万字。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7年0个月前 IP:四川
841873
今天从论坛上采集到两个例子:

【经络这个理论,能沿用几千年肯定有她的道理,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对于未知的东西要保持敬畏,不要一棍子打死】

【阑尾既然长在身上,肯定有它的用处,只是我们还没搞清楚,只要不出大事,尽量不要切掉它】

这两个都是事实正确,但思维方法错误的例子,分析起来有难度。
引用
评论(2)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5年5个月前 IP:四川
860562
引用154454496发表于25楼的内容
对于被洗脑的人,究竟有没有办法救回来??

要看怎么洗,传销那种还是有比较大希望的,当年法轮功洗回来的也占大多数,留下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就像某些邪教,没有寺院,信仰就会逐渐淡化。

但是从小植入的思维方式是很难洗回来的,比如用矛盾统一的方式的看问题,以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类社会进化主义的思维分析社会大势,一说到知识分子,潜意识就复现出“具有摇摆性”的感觉,以说到某哲学观点,首先想到的是“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上,为哪个阶级说话”……这类洗脑因为存在宗教理性,体系完备,且具有一定的解释现象的能力,消毒的难度较大。

国外有研究,不彻底的辩论可能增加双方对自己观点的认同,换句话说,总有一些人是越消毒越变死忠粉。

引用
评论
3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5年5个月前 IP:四川
860592
引用浪里黑条发表于31楼的内容
“等你长大了就会发现所谓同学闹崩了其实什么都算不上,甚至会感觉很可笑。”——我妈,2018年3月准确...

说得挺好的。看场合,如果作为“循循善诱”的话语是可以的,作为论证方法就不行。生活中的事情,不是每件都要按论证来对待,所以可以接受。

但是如果一个信仰者告诉你,“等你参悟到了就懂了”,那就说明他在装神弄鬼。

用未知、不可知、仅限对个人有效经验、“世界是变化的”作为论据,或者起到论据的效果,也可以成为一种诡辩术。

以同学闹崩为例,真的什么都算不上吗?可能未必。用心处理好同学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锻炼,且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一般长辈给晚辈讲道理,晚辈过几年终于理解了长辈的话,这种理解通常就具有倾向性,它早已落入了家庭环境预设的为人处世之道中,自然是“终于能理解的”。倘若换个人、换个家,往往就是不一样。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5年5个月前 IP:四川
860771

看了楼上的讨论,提炼出如下谬误:

甲:典型宗教的本质是相同的,比如都是有神论,都有一套类似的清规戒律,都要求信众虔诚和服从……

乙:谁说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你死我活斗了上千年,他们的本质能相同吗,我看基督教文明一些,所以基督教是正统的,正统和邪道势不两立,所以伊斯兰教是邪道。

甲:鲁迅的棺材板盖不住了(参考XXXXXXXXXXXXXXXXXXXXXXXX/p/851274 之三)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作者
4年4个月前 修改于 4年4个月前 IP:四川
884231

如果脑子里面已经装上了辩证法的操作系统,那肯定没法兼容了😂

谢谢您提供经典案例,已更新到文章中。

不过还是提一下,您真是特别爱说大词喊口号,比听到小朋友对老师说自己不耻下问还尴尬。你有向别人学习的自由,别人却没有向你学习的义务。就您的上述言论而言,你进不进步不知道,别人学了多半是要退步的,不可能发生共同进步的事。

最后,我们来讲个笑话:XXXXXXXXXXXXXXXXXXXXXXXX/t/27714 

+1
科创币
面壁者X
2020-08-07
(作为一个丝毫不了解哲学的初中生)请教一下,辩证法和形式逻辑不兼容吗?
引用
评论
4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51
回复
13396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2秒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