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这是笔者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总结,有笔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其中也包含自己从小到大的一些经验教训。文章写得很杂,既给家长看,也可以给学生看,欢迎拍砖,但谢绝无意义的发泄和人身攻击。
实事求是,按教育规律办事——谈谈小孩的教育
主席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按规律办事,不要做违反规律办事的事情,教育也是有教育的规律的。
我家小孩冬春季出生,公立幼儿园正式秋季入学之前,当年春天已经3岁,于是送到附近的一个私立幼儿园上了一学期小班,算是让孩子适应一下幼儿园。
等到秋季小孩正式上公立幼儿园时,他奶奶(也就是我的母上大人)曾经跟我说过,这孩子挺聪明的,已经认得很多字了,也上了半年小班了,不如让他直接上中班吧,我去跟幼儿园说说……
我立即严词拒绝,说:一天也不准提前。
为什么,因为小孩不能你看他(她)会识些字,做几道加减数学题,说些似乎很有逻辑的话,就自认为自己小孩心智真比其他小孩成熟,就要让小孩接受和他年龄不符的教育,承受与年龄不符的压力,这不是教育小孩,这是摧残小孩。
小孩在个体发育上,包括语言能力,记忆力等的发育上,确实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除非极个别的孩子,学习能力发育的大致规律还是一致的。学龄前小孩子的记忆只是机械记忆,或者说“照相式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有的小孩子记忆力好,记得非常快,忘得慢一些,这属于个体差异,但这种记忆并非理解后的记忆,更谈不上什么逻辑思维。
例如,一个4岁左右的小孩可能很容易记住8+4=12,但你问他,8加4为什么等于12,他是说不出4=2+2,8+2=10需要进位再加2这个道理的。这个道理要到7岁左右,小学一年级,经过反复的讲解和数学题训练,小孩才真正初步理解,才能举一反三,知道加法为什么要进位怎么进位。
这就是小孩学习能力发育的大致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强行给小孩灌输,小孩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根本不能有效地举一反三,久而久之就会对这种强制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一旦厌学,小孩就再也学不进去了,什么强制方法都没用,今天学明天忘,甚至说假话应付家长老师。
所以,小学一二年级学语文,只能简单背背课文写写日记之类的,小学三四年级小孩才能真正学会基本的遣词造句,而不是机械背诵,才能写出基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这时候才真正开始反映小孩的语文水平,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成绩好只能说明小孩认真一些,注意力集中一些。而要写出像样的议论文、散文等,特别是自己举论据,用逻辑,论证自己结论的议论文,一般小孩不到14—15岁(初二—高一),根本形不成有效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无法真正写好。
小学的数学,甚至初中大部分代数知识,真正需要自己逻辑思维的知识点都不是很多,只要小孩认真,注意力集中,公式定理能背熟,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但到了初二几何,几何开始有证明题了,证明题才是真正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这时候学生真正的数学能力才显现出来,这时候很容易出现粗心的男生突然“开窍”而细心认真的女生拼命做题成绩也难得上去的现象,到了高中数学就更明显了,这种“开窍”就是到了一定年龄后真正逻辑思维能力的显现。
那么,小学奥数的作用是什么呢?作用只有一个——将在小学阶段就具备较好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小学奥数的题目,都可以用小学知识解决,关键是要用一定的逻辑思维,例如一些复杂面积的计算,其实都可以化为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这些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小学都学过,但如何“化为基本图形”,这一点必须依靠逻辑思维。所以有些家长抱怨,现在小学奥数题连我都不会做,实际上把真正答案一说,这些家长基本都会恍然大悟,觉得“原来如此简单”,这就是家长本人也没有有效认真运用逻辑思维的现象。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还没到“开窍”这个年龄或者阶段,你让他学小学奥数,只会陷入无尽的题海战术,反复的机械模仿,久而久之小孩基本是一定厌烦,甚至就会从此厌恶数学,到了初中高中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小学奥数本不是为你家这个年龄孩子准备的。
初中物理和化学只是对小学自然常识(或者科学)课程的延续,定性的概念多,定量的计算少,计算往往也就是套现有的公式和方法,因此只要认真记忆,做题细心就容易拿高分,特别是初中物理化学实验多,需要定量分析的实验却很少,实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特别是男生,只要学生被吸引住,记住什么都不难,所以某些男生初中物理化学特别好,特别是酷爱化学和化学实验,有些初三男生甚至会把高中甚至大学化学的课本都看了一些。
但一到高中,物理首先就开始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和逻辑思维,物理实验也大量开始进行定量分析实验(例如使用打点计时器等),如果不适应这一点,物理成绩马上就会掉下去一大截。高中化学,元素化学和定性概念还占很大一部分内容,但著名的高中化学三大难点——摩尔与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一些初中化学极好的男生都是畏之如虎,因为这三大难点属于理论化学,都是依靠数学工具和逻辑思维的,你背再多的反应方程式,甚至把大学元素化学的书都看一遍并记住,做再多有趣的化学实验,也不能代替对数学工具和逻辑思维的应用,对学习这三大难点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因此一些初中化学极好极有兴趣的男生,到了高中化学成绩平平。
如果在初中到高中这个过程中,没有适应这种学习方法的转变,不会在高中阶段有效应用逻辑思维,初中优秀生进入高中后,成绩往往会掉下一大截,题海战术也只能维持成绩平平。这时候很多家长就开始抱怨了,老师没一个好东西,课堂上只讲60%,考试尽考那不讲的40%,实际上,那40%是要靠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去理解的。
也就是说,让小学生强制掌握逻辑思维是不现实的,但到了初二之后,如果还掌握不了依靠逻辑思维学习的正确学习方法,盲目只依靠“背书套公式”、“认真”、“细心”甚至“题海战术”等老一套,就想继续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在高中取得好成绩,也是不行的,这就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不可不到年龄乱作为,也不能到了年龄不作为。
家长的任务,就是让小孩,一个年龄就做好一个年龄的事情,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
例如,3岁前的小孩,身体底子打好是第一位的,但同时就要养成一些该有的习惯,例如,不能哭闹不讲理,更不能靠哭闹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想用哭闹不讲理的方法满足不合理要求,就要立即制止,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哭闹不讲理就立即不理,直到停止哭闹,能讲理了再交流,不管爷爷奶奶妈妈怎么心疼也要坚决坚持,不能哄,也不能轻易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否则一旦孩子觉得哭闹的方法有效,孩子就容易形成条件反射,一而再再而三,就很容易变成惯于哭闹撒泼打滚要东西的熊孩子。人性的根本是动物性,所以人性本恶,小孩没有外力养成好习惯,一定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哭闹就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怎么会讲道理自己去努力呢?而小时候一开始就校正,显然比长大养成习惯了再强行扭转要容易得多,孩子也不容易抵触。
家长要以身作则,想让孩子好好吃饭,自己就上桌好好吃饭,第一个吃完,自己边吃饭边看电视玩手机,孩子怎么会好好吃饭?你自己做得到的事情不做,怎么让孩子做?过去的麻将家长电视家长,现在的手机家长电脑游戏家长,想只靠学校和老师就让孩子认真学习不玩游戏不玩手机,有说服力吗?孩子心里会怎么想?
不要乱作为,孩子不是小学就有很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孩子,就不要强学小学奥数。现在一些媒体和私立教育机构勾结,大发软文,整天狂喊阶层固化,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吓唬不懂教育规律的家长,一些私立中小学也借机大搞奥数班兴趣班,让不应该学奥数的小学生强学奥数,大搞题海战术,短期似乎提高了学习成绩,家长、老师和学校脸上也有光,但孩子恨死奥数,上了中学对数学失去兴趣厌学,数学成绩急剧下滑,到时候连强行管理也管不住了,甚至能跟你对骂对打,更严重还可能会逃学离家出走自暴自弃,到那时悔之晚矣。
不要不作为,孩子真到了年龄,在关键的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习方法上就要认真培养,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考95分或者100分其实差别不大,因为还没到考验真正语文能力——作文的时候,这时候强行让孩子考100分意义不大,但到了小学三年级就必须让孩子学会正确的遣词造句,写出意义基本通顺的记叙文,否则到了小学四年级以上,会写作文的孩子和不会写作文的孩子,成绩就会拉开一大截,到时候再补起来就难多了。同样的道理,到了初二就必须学会基本的数学逻辑思维,学会靠逻辑思维来证明几何题而不是靠“学样”证明几何题,到了高中就必须学会写三段论式的议论文,会充分应用逻辑思维,使用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物理和化学问题,而不是仅靠题海战术反复训练。适当的题海战术是必须的,可以提高熟练程度,但绝对不能完全代替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
正确学习方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能提高学习成绩的。吹拉弹唱式的“素质教育”实际是一种“伪素质教育”,一般家庭,还是让这种“素质教育”远离为好。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