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实事求是,按教育规律办事——谈谈小孩的教育
TBsoft2017/05/17科学技术学 IP:湖北
笔者按:这是笔者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总结,有笔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其中也包含自己从小到大的一些经验教训。文章写得很杂,既给家长看,也可以给学生看,欢迎拍砖,但谢绝无意义的发泄和人身攻击。

实事求是,按教育规律办事——谈谈小孩的教育

主席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按规律办事,不要做违反规律办事的事情,教育也是有教育的规律的。

我家小孩冬春季出生,公立幼儿园正式秋季入学之前,当年春天已经3岁,于是送到附近的一个私立幼儿园上了一学期小班,算是让孩子适应一下幼儿园。

等到秋季小孩正式上公立幼儿园时,他奶奶(也就是我的母上大人)曾经跟我说过,这孩子挺聪明的,已经认得很多字了,也上了半年小班了,不如让他直接上中班吧,我去跟幼儿园说说……

我立即严词拒绝,说:一天也不准提前。

为什么,因为小孩不能你看他(她)会识些字,做几道加减数学题,说些似乎很有逻辑的话,就自认为自己小孩心智真比其他小孩成熟,就要让小孩接受和他年龄不符的教育,承受与年龄不符的压力,这不是教育小孩,这是摧残小孩。

小孩在个体发育上,包括语言能力,记忆力等的发育上,确实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除非极个别的孩子,学习能力发育的大致规律还是一致的。学龄前小孩子的记忆只是机械记忆,或者说“照相式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有的小孩子记忆力好,记得非常快,忘得慢一些,这属于个体差异,但这种记忆并非理解后的记忆,更谈不上什么逻辑思维。

例如,一个4岁左右的小孩可能很容易记住8+4=12,但你问他,8加4为什么等于12,他是说不出4=2+2,8+2=10需要进位再加2这个道理的。这个道理要到7岁左右,小学一年级,经过反复的讲解和数学题训练,小孩才真正初步理解,才能举一反三,知道加法为什么要进位怎么进位。

这就是小孩学习能力发育的大致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强行给小孩灌输,小孩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根本不能有效地举一反三,久而久之就会对这种强制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一旦厌学,小孩就再也学不进去了,什么强制方法都没用,今天学明天忘,甚至说假话应付家长老师。

所以,小学一二年级学语文,只能简单背背课文写写日记之类的,小学三四年级小孩才能真正学会基本的遣词造句,而不是机械背诵,才能写出基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这时候才真正开始反映小孩的语文水平,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成绩好只能说明小孩认真一些,注意力集中一些。而要写出像样的议论文、散文等,特别是自己举论据,用逻辑,论证自己结论的议论文,一般小孩不到14—15岁(初二—高一),根本形不成有效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无法真正写好。

小学的数学,甚至初中大部分代数知识,真正需要自己逻辑思维的知识点都不是很多,只要小孩认真,注意力集中,公式定理能背熟,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但到了初二几何,几何开始有证明题了,证明题才是真正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这时候学生真正的数学能力才显现出来,这时候很容易出现粗心的男生突然“开窍”而细心认真的女生拼命做题成绩也难得上去的现象,到了高中数学就更明显了,这种“开窍”就是到了一定年龄后真正逻辑思维能力的显现。

那么,小学奥数的作用是什么呢?作用只有一个——将在小学阶段就具备较好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小学奥数的题目,都可以用小学知识解决,关键是要用一定的逻辑思维,例如一些复杂面积的计算,其实都可以化为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这些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小学都学过,但如何“化为基本图形”,这一点必须依靠逻辑思维。所以有些家长抱怨,现在小学奥数题连我都不会做,实际上把真正答案一说,这些家长基本都会恍然大悟,觉得“原来如此简单”,这就是家长本人也没有有效认真运用逻辑思维的现象。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还没到“开窍”这个年龄或者阶段,你让他学小学奥数,只会陷入无尽的题海战术,反复的机械模仿,久而久之小孩基本是一定厌烦,甚至就会从此厌恶数学,到了初中高中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小学奥数本不是为你家这个年龄孩子准备的。

初中物理和化学只是对小学自然常识(或者科学)课程的延续,定性的概念多,定量的计算少,计算往往也就是套现有的公式和方法,因此只要认真记忆,做题细心就容易拿高分,特别是初中物理化学实验多,需要定量分析的实验却很少,实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特别是男生,只要学生被吸引住,记住什么都不难,所以某些男生初中物理化学特别好,特别是酷爱化学和化学实验,有些初三男生甚至会把高中甚至大学化学的课本都看了一些。

但一到高中,物理首先就开始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和逻辑思维,物理实验也大量开始进行定量分析实验(例如使用打点计时器等),如果不适应这一点,物理成绩马上就会掉下去一大截。高中化学,元素化学和定性概念还占很大一部分内容,但著名的高中化学三大难点——摩尔与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一些初中化学极好的男生都是畏之如虎,因为这三大难点属于理论化学,都是依靠数学工具和逻辑思维的,你背再多的反应方程式,甚至把大学元素化学的书都看一遍并记住,做再多有趣的化学实验,也不能代替对数学工具和逻辑思维的应用,对学习这三大难点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因此一些初中化学极好极有兴趣的男生,到了高中化学成绩平平。

如果在初中到高中这个过程中,没有适应这种学习方法的转变,不会在高中阶段有效应用逻辑思维,初中优秀生进入高中后,成绩往往会掉下一大截,题海战术也只能维持成绩平平。这时候很多家长就开始抱怨了,老师没一个好东西,课堂上只讲60%,考试尽考那不讲的40%,实际上,那40%是要靠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去理解的。

也就是说,让小学生强制掌握逻辑思维是不现实的,但到了初二之后,如果还掌握不了依靠逻辑思维学习的正确学习方法,盲目只依靠“背书套公式”、“认真”、“细心”甚至“题海战术”等老一套,就想继续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在高中取得好成绩,也是不行的,这就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不可不到年龄乱作为,也不能到了年龄不作为。

家长的任务,就是让小孩,一个年龄就做好一个年龄的事情,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

例如,3岁前的小孩,身体底子打好是第一位的,但同时就要养成一些该有的习惯,例如,不能哭闹不讲理,更不能靠哭闹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想用哭闹不讲理的方法满足不合理要求,就要立即制止,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哭闹不讲理就立即不理,直到停止哭闹,能讲理了再交流,不管爷爷奶奶妈妈怎么心疼也要坚决坚持,不能哄,也不能轻易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否则一旦孩子觉得哭闹的方法有效,孩子就容易形成条件反射,一而再再而三,就很容易变成惯于哭闹撒泼打滚要东西的熊孩子。人性的根本是动物性,所以人性本恶,小孩没有外力养成好习惯,一定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哭闹就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怎么会讲道理自己去努力呢?而小时候一开始就校正,显然比长大养成习惯了再强行扭转要容易得多,孩子也不容易抵触。

家长要以身作则,想让孩子好好吃饭,自己就上桌好好吃饭,第一个吃完,自己边吃饭边看电视玩手机,孩子怎么会好好吃饭?你自己做得到的事情不做,怎么让孩子做?过去的麻将家长电视家长,现在的手机家长电脑游戏家长,想只靠学校和老师就让孩子认真学习不玩游戏不玩手机,有说服力吗?孩子心里会怎么想?

不要乱作为,孩子不是小学就有很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孩子,就不要强学小学奥数。现在一些媒体和私立教育机构勾结,大发软文,整天狂喊阶层固化,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吓唬不懂教育规律的家长,一些私立中小学也借机大搞奥数班兴趣班,让不应该学奥数的小学生强学奥数,大搞题海战术,短期似乎提高了学习成绩,家长、老师和学校脸上也有光,但孩子恨死奥数,上了中学对数学失去兴趣厌学,数学成绩急剧下滑,到时候连强行管理也管不住了,甚至能跟你对骂对打,更严重还可能会逃学离家出走自暴自弃,到那时悔之晚矣。

不要不作为,孩子真到了年龄,在关键的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习方法上就要认真培养,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考95分或者100分其实差别不大,因为还没到考验真正语文能力——作文的时候,这时候强行让孩子考100分意义不大,但到了小学三年级就必须让孩子学会正确的遣词造句,写出意义基本通顺的记叙文,否则到了小学四年级以上,会写作文的孩子和不会写作文的孩子,成绩就会拉开一大截,到时候再补起来就难多了。同样的道理,到了初二就必须学会基本的数学逻辑思维,学会靠逻辑思维来证明几何题而不是靠“学样”证明几何题,到了高中就必须学会写三段论式的议论文,会充分应用逻辑思维,使用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物理和化学问题,而不是仅靠题海战术反复训练。适当的题海战术是必须的,可以提高熟练程度,但绝对不能完全代替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

正确学习方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能提高学习成绩的。吹拉弹唱式的“素质教育”实际是一种“伪素质教育”,一般家庭,还是让这种“素质教育”远离为好。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15
 
9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rudolf
7年7个月前 IP:山东
834038
很有道理。现在的父母正应该好好学习怎么教育孩子。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7年7个月前 IP:四川
834042
我观察到的现象与楼主接近。忽然推论出一个问题,现在中考成了至关重要,甚至唯一重要的筛选器,而中考正好在一个特殊的年龄举行——很多人还在中二阶段,要到高中才真正显露出学习、研究等各方面优秀能力,中考让他们走了职高路线,而他们其实并不适合这条路线。另一方面,有一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不行的人,由于学习刻苦,又进了普通高中,其实他们也不适合这条路线。在这个年龄做这样的筛选,痛苦指数太高。
引用
评论
6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amo
7年7个月前 IP:广东
834047
这篇中国式的文章完全回避了“天才”,天赋的真切存在造成孩子个体差异极大
而中国式的家庭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孩子属于天才(时不时能做出一些另大人震惊的表现)、或者经过报班能成为天才
引用
评论
2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TBsoft作者
7年7个月前 IP:湖北
834050
引用 amo:
这篇中国式的文章完全回避了“天才”,天赋的真切存在造成孩子个体差异极大
而中国式的家庭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孩子属于天才(时不时能做出一些另大人震惊的表现)、或者经过报班能成为天才
本文是原创,不适用于真正的天才,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小学就能够熟练运用逻辑思维解题,写议论文甚至做真正的研究,而不是靠背诵和模仿,更不是靠家长帮忙,那这个孩子应该是真正的天才,真正的天才与本文无关,本文只是基于大多数孩子的学习规律。

有两个误区我想可以提醒一下:

1、家长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属于天才,绝大部分孩子的教育规律,本文至少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提前给孩子灌输本来不是这个年龄段应该掌握的知识,参加奥数或者报班,短期也许能提高一些学习成绩,但真正能起作用的极少,会起反作用的却不少见。

2、学生不要把自己对某一学科或者方向的兴趣,当成自己在这一学科或者方向上是天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初中生很容易被化学实验所吸引,对化学产生兴趣,主动去看高中教材,甚至蓝皮无机或者邢大本有机,有了兴趣什么都记得住,什么都学得快,学了大量相对中学超前的知识,成绩也不会差,同样的现象也会出现中学生学编程或者电子制作上。但任何学科和方向,深入下去都是很容易枯燥无味的,化学会进入到大量依靠理论计算和重复性实验的深入阶段,一个有机合成做几个月重复实验只为提高一点点收率是常有现象,到那时候化学实验就未必能吸引住学生了;电子会进入到大量依靠数学模型进行设计和理论研究的深入阶段,到时候面对的就不是很容易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电子制作产品了;计算机会进入到算法理论研究等深入阶段,基本上就是依靠数学了,面对程序设计语言理论、算法理论等大部头理论,做什么都要依靠离散数学等数学工具,还能剩下多少人有足够的兴趣坚持枯燥无味的研究?
引用
评论
4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7年7个月前 IP:四川
834079
同时我也有一些怀疑:文章并未给出判断小孩是否“普通”的客观标准,因此推荐“标准化”的教育模板缺乏基础条件。楼主提出概念其实准确的看是一种因人施教的思想,但是对“人”的个体差异缺少充分的认识,单靠一种维度(智能发育水平/心智发育水平)来描述“人”,可能忽略了潜在的重要因素。
而国内的教育学研究主要依靠经验谈,严重缺乏严谨的模型和量化,许多结论缺乏可靠的证据来确切证明。比如,许多初中科技爱好者的逻辑思维发展落后,最终无法掌握现代科学的正确思想和有效方法,最高也就达到“科普小制作”的水平,这当然是一个事实。但是,科技爱好者中,也有很多人的逻辑思维发育良好,最终掌握了思想和方法,成长为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不论是古老的科创还是当年的化学吧都出过很多这样的人,这也是一个事实。那么,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何以判断科技爱好对于学生成长或宜或害?假设有了对照,证明科技爱好者人群发育更好,更杰出——又何以证明这是科技爱好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富集、筛选人才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楼主的观点经验上正确,但并不可靠。
楼主的论述有一个潜在的基本假设:人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受限于脑神经系统发育水平,且该发育水平系生物学规律,不可通过外部措施加以改变。如果看3岁以前的小孩,这个假设是有大量证据支撑的。但随后的证据就在减少,并且证据强度也在变低(研究起来很困难,因为无法把人拿来做隔离的实验)。教育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不清楚,比如中二学生化学实验玩得好,数学和定量思维歇菜,到底是因为生物发育不足以支撑后者,还是教育方法不对?这个总要有严谨的证据才能下结论吧。
换一个角度看,目前教育中的因果关系被确证的极少,甚至在概率上被确证的都极少。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有可能幂律都不能描述之。这种情况下,教育结果的丰富多彩,既可能源于学生天赋的丰富多彩,也可能源于包括教育思想在内的外部环境的丰富多彩 。而家长“拔苗助长”一番,也是这种丰富多彩的其中一部分。正是有人想让小孩做普通人,有人想让小孩做人上人,有的人希望给那该死的小孩一根该死的棍子,让他站在该死的泥地里,也有人从早到晚不给小孩一刻钟休息时间,让他们一个补习班接一个拓展班,以便不输在起跑线上——类似这种五花八门的期望及其导致的措施,才为多种多样的人才提供了土壤。这种多样性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谈得有点远了,其实我主观上十分赞同楼主的观点,过早的使用心智水平不能接受的学习方法,产生厌学的可能性非常大。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理解错了,以至于放弃给小孩创造尽可能先进的学习机会。
现在回想起来,当我还是中学科技爱好者的时候,如果有人辅导我正确的科研方法,带领我把数学工具与实际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对我的帮助一定是很大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zgchen
7年6个月前 IP:四川
834619
现在的学校一个班那么多小孩,而孩子天生天赋不一样,但是老师少啊不可能对每个小孩用不一样的教导方法,和外国一个班也就20几个人差别很大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水中
7年6个月前 IP:重庆
834621
还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对人文主义教育的忽视~就算学科知识掌握的多好,往往也只成为了一个没有血肉的社会机器人。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7年6个月前 IP:四川
834623
引用 水中:
还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对人文主义教育的忽视~就算学科知识掌握的多好,往往也只成为了一个没有血肉的社会机器人。
百分之多少算“往往”呢?
不客气的说,人文教育恰恰是糟粕集中地,越重视问题越多,“社会机器人”越多。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改装pcp
7年6个月前 IP:广东
834633
现在的问题就是都对教育小孩太重视了。是涅爱这种,学校却把部分课堂教育交给家长。学校的课程学习就是一切。城市学校这方面做得更重要。孩子就是中心。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马小甲
7年6个月前 IP:上海
835413
我听说想成为作曲家最快的办法是抄曲谱,一开始不明白,抄着抄着就找到规律了。更早知道8+4=12,有可能更快理解8+2=10。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好奇的晶体管
7年5个月前 IP:北京
835642
引用 虎哥:
同时我也有一些怀疑:文章并未给出判断小孩是否“普通”的客观标准,因此推荐“标准化”的教育模板缺乏基础条件。楼主提出概念其实准确的看是一种因人施教的思想,但是对“人”的个体差异缺少充分的认识,单靠一种维……
你算是个明白人,但是你却无法改变。留给你的只有顺从。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好奇的晶体管
7年5个月前 IP:北京
835643
引用 虎哥:
我观察到的现象与楼主接近。忽然推论出一个问题,现在中考成了至关重要,甚至唯一重要的筛选器,而中考正好在一个特殊的年龄举行——很多人还在中二阶段,要到高中才真正显露出学习、研究等各方面优秀能力,中考让他……
现实问题是,高中这块蛋糕就那么大。再怎么做大蛋糕和嘴的增长率来比杯水车薪(何况面粉还得分给大学和9年义务教育),除了中考几乎没有其他办法,因为只要开一点点口子,就会有无数人钻空子。(有能力钻空子的全是达官显贵。)类比于法律,很无情很死板,但是数百年近现代人类社会权衡利弊之后,发现法律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7年5个月前 修改于 7年5个月前 IP:四川
835647
引用 好奇的晶体管:
现实问题是,高中这块蛋糕就那么大。再怎么做大蛋糕和嘴的增长率来比杯水车薪(何况面粉还得分给大学和9年义务教育),除了中考几乎没有其他办法,因为只要开一点点口子,就会有无数人钻空子。(有能力钻空子的全是……
我觉得楼上精神可能有点问题,说话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建议看医生。前些年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极大,已经证明有能力承接这么大的教育规模。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好奇的晶体管
7年5个月前 IP:北京
835838
引用 虎哥:
我觉得楼上精神可能有点问题,说话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建议看医生。前些年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极大,已经证明有能力承接这么大的教育规模。

说话过分了!你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不要随便说人有病没病。打个比喻看不懂算,国家现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的规模不会再大规模大范围增长了。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4年7个月前 IP:四川
879220

三年纪念,谢谢楼主。

引用
评论
5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TBsoft
学者 笔友
文章
24
回复
187
学术分
16
2006/07/22注册,7年1个月前活动
暂无简介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邮箱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