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质量要求。但是升学的恶性竞争,妨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中的顽症,它严重地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危害民族的未来。究其原因是教育外部、内部多种因素造成的,需要分析原因,动员全社会开展针对性地综合治理。
影响素质教育的外部因素
第一,就业的压力引起的学习的竞争。我在成都一个座谈会上说要取消奥数班,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顾爷爷,你说要取消奥数班,我们不上奥数班就考不上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考不上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毕业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怎么养家糊口啊?”这种话出于10岁左右的孩子之口,真是又可笑又可悲。这充分反映了家长对孩子将来就业的担忧。
第二,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对学校、对教师的压力。地方官员总是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许多市县领导都给学校压指标,校长教师苦不堪言。
第三,社会对学校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往往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社会媒体不科学的舆论导向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社会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社会许多工作岗位本来是一般学历可以承担的,但许多单位拔高用人的学历要求。有些单位还要看是否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有专门技能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反而不被重视。
第五,陈旧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思想深刻地影响家长的思想,加上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自己孩子的期望过高,不愿意把孩子送入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再加上中国有一种“人情文化”,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人物品,把能否升入好学校看作是与自己的面子有关的问题,因此即使考上大学,还要求考上重点大学。这种观点不改变,中国只有办清华、北大两所大学,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
影响素质教育的内部因素
第一,学校发展不平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太大,各地搞标志性的学校、星级学校等加剧了学校发展的不均衡。
第二,国民教育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没有建立起互相沟通的终身教育体系。过去我们批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双轨制,但他们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各类学校的沟通,这种双轨制已经逐步消解,而我国却实实在在地实行着双轨道。孩子一旦进入职业学校就难有发展的机会,所以家长不愿意送孩子进职业学校。
第三,教育内部缺乏科学的评价考试制度。缺乏考核的经常性、综合性、全面性,唯一的标准是以知识为主的考试成绩,而且中考、高考(Q吧)一考定终身。招生录取附加各种不合理的条件,如“三好学生”,奥数班的成绩,英语(Q吧)、钢琴考试等级等,迫使家长送学生上各种补习班。造成学校减轻了负担,家长增加了许多课外的学业负担。有的学生每周最多要上6个补习班,学生不堪重负。
第四,虽然各地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有许多改革实验,但从全国范围来讲,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改变。用一种模式培养学生,不重视根据学生不同的天赋特点和个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大多仍然是灌输式,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缺乏启发,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兴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五,教师的素质不高。这里又分两方面:一是教师的学业水平不高,有些课程讲不明白,用学生课外练习代替讲课;二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懂得教育规律,不懂得儿童心理,常常用语言伤害学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全社会共同努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特别是教育观念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个长期的转变过程。但并非无所作为,有些问题是可以立即解决的,主要是要解放思想,制度创新。我认为: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要改变政绩观,不允许给教育局、学校压升学指标。要建立政府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问责制。如果在辖区内发生学生因厌学自杀、弑亲、弑师事件,要问责辖区政府领导。
为什么矿难要问责,对学生这种软刀子杀人不能问责?山东省的经验很好,省政府决定从全省范围规范各校教育行为。因为高考是在省域范围内进行的,全省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师、家长就不会担心别的地区、别的学校加班加点。但这种制度要坚持,要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下大力气监督。
第二,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薄弱学校,使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减少择校的压力。可以用多种办法:一是由政府投入,改变薄弱校的面貌;二是扩大优质学校资源,由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三是引进民间资金改造薄弱学校。
第三,实行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一校一贯,也可以异校一贯,即一所优质初中包一所或几所小学,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初中,免去“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第四,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不设重点班或变相重点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有些学校对非重点班采取歧视政策,校长应负行政责任。
第五,取消升中学的附加条件。停止“三好学生”的评选。评选“三好学生”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成长发展不是线性的,是会有曲折的,有时是会犯错误的。从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评上“三好”的学生会产生虚荣心、自满情绪;没有评上的会失去自信心,影响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三好”变成“一好”,以学习分数为标准。有些地方一些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评上“三好”,给教师送礼者有之,用权力施加压力者有之,学生中贿选者有之,这些社会上的恶劣习气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做法为什么不废除?问题是思想不解放。要树立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教育信念。
取消奥林匹克班。人人学奥数,这是摧残人才,应明令禁止。学校不能根据奥林匹克班的成绩录取新生。奥林匹克班是为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而组织的集训班,本来只适合对这些学科有兴趣和有一定天赋的学生,不适合所有学生。现在为了升入名校,几乎所有学生都上奥林匹克班,不仅增加了学业负担,也必然会压抑学生的其他才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六,规范家教市场。在编教师不应从事有偿家教。校外补习机构要由物价局规定收费标准。现在许多补习机构收费过高。一般一节课要收200至400元。一般家庭难以负担。
第七,课程改革要适当降低课程难度,让教师都会教,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有些学者,特别是科学家担心降低难度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人才培养。其实,让所有学生都学懂学会,让有余力的学生有时间选学自己喜爱的课程,才能真正出人才。
第八,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首先要把课教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懂,这样就可以少留作业。其次,一定要让教师端正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不要只喜欢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现在许多教师的教学态度不是循循善诱,而是对学生讽刺挖苦,很伤学生的心,家长的反映也很强烈。
第九,建立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合理的、互相沟通的教育结构,使学生有多种选择,“条条道路通罗马”,每条道上都能有发展的机会。当前特别要加强职业学校的建设。过去把最薄弱的学校改为职业高中,学校的风气又不好,家长当然不愿意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要把职业学校办成一流的,像法国、德国那样,同时提高职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只有这样,家长才能逐步转变观念,愿意送孩子上职业学校。
我认为,以上各条现在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只要下决心,我们的教育一定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