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初期连《十万个为什么》都被批判,主因之一是写“太阳为什么有黑子”,革命小将说这是诋毁中国人民的红太阳,诋毁他老人家。 作者因此被下放农村。
近来屡有一些“科普大V”因为误人子弟而变成话题。我算是看过一些科普,能够初步分辨科普的优劣和水平的人。为了避免误人子弟,今天为大家介绍科普史上的高山,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的著作,原名ASIMOV'S GUIDE TO SCIENCE 的科普书。书名直译的话可以叫做阿西莫夫的科学导航,或者简单点:“科学入门”。
庆幸的是,这本书有中译本,而且翻译和编辑水平都很出色。1976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最后时期,科学出版社将其翻译,以《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名出版。大约是为了能够做成人们买得起的廉价小册子,划分成了4个分册,分别是《宇宙、地球和大气》,《从元素到基本粒子》,《生命的起源》和《人体和思维》。这套书的印量巨大,第一次就印了好几万本(每册不同) ,而三年之后的第二次,竟印了30多万本,呼应了当时全民补课,“把文革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的历史背景。关于这个历史背景,曾有坊间调侃,坐公交不拿本英语书背单词都颇不好意思。
我是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看的这套书,感觉是比较艰深的。但里面的许多探索的过程和故事很有吸引力,以至于不但看完了,有些部分还反复读了几遍。于是知道了主星序的概念以及太阳终究是要烧完,但又不会死去的;知道了高空的辐射比地面上大,在几千公里高空可以大到让仪器以为没有辐射,从而处处留心是不是遇到了同类现象;知道了元素周期表是怎么来的,然后在深入翻找这段历史之后,为阿西莫夫拿横式周期表偷梁换柱门德列耶夫的竖式周期表而愤愤……
后来我大约知道,科学这个东西虽然没有国界,但有祖国——它的祖国是以古希腊为源头的古西方文明,跟以黄河腹地为源头的古东方文明根本不同。科学不仅是一些方法和理念,而是存在文化传承的,甚至就是文明本身。在东方不可能有适当的文化底蕴,同时还有相当的排斥力量,因此不可能自动诞生真正的科普。它需要从西方接种,并且艰难的生长。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就是这样一套有底蕴的书。重要的是,他把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思考的逻辑在简短的篇幅中尽可能事无巨细的揭示出来,海量的科学知识融汇其中,却让人记忆深刻。尤其难得的是其中不厌其烦的将发现落实到一个个人,好似一部大制作的电影。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它写了些什么。
开篇可见的前言,生动的诠释了“水土不服”的现实意义。
如同神话故事般的开头,不过,同志,小心犯错误。
对于上图中的注释有必要多说两句。唯物主义不应该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吗。既然只探测或理论预测到如许范围,怎么可以随便发明公理,宣称“无限”,并且批判起“异教”呢?这里所谓的“唯物主义”与狂热宗教有何区别?我的幼小心灵受到了小小的刺激——既不逻辑也不实证,甚至无法证伪。谁是唯物,谁是唯物的敌人,由谁说了算?
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开始爬坡了。
看了这么神奇的东西,开始想做点致幻剂了↓
由于存世数量巨大,这套书很便宜,每本只要几块钱,不算运费的话,二十几元就能凑齐一套。可惜成书年代太早,许多新的发现并没有收录进去。不过作者对于不清楚的问题并没有胡言乱语,而是克制的探讨探索的方向,因此阅读他们并不会受到误导。
了解了这个段位的作品,再看看如今那些“科普网红”们搞的东西,按袁局的话说,叫做“道阻且长”。
附:网友上传的扫描件(清晰度比较抱歉)
[修改于 11个月10天前 - 2023/12/24 02:13:00]
文革初期连《十万个为什么》都被批判,主因之一是写“太阳为什么有黑子”,革命小将说这是诋毁中国人民的红太阳,诋毁他老人家。 作者因此被下放农村。
说起阿西莫夫,就想起中学的时候,老爹给我讲过一个阿西莫夫有关的故事,对我启发很深。这么多年过去了,回头看看,在国内,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很难。
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
“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实际上,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如今小孩应该是不爱看书了,还是视频有吸引力。有研究认为看书的收益效率比视频高得多。简单说来就是看十分钟书能搞明白的东西,看视频没准需要一个钟头还容易忘。视频的覆盖面,有效信息量也远不如书。但未来基于AI的视频创作,也许可以把书直接转换为视频,至少可以大幅提高视频创作效率。强行把人们赶去看书,也是办不到的,只能顺势而为。
原书的插图是高清的。
原书目录,可见中译本对说法做了较多改动。
原书第一章是“什么是科学”。这部分内容其实相当精彩,对科学的几大基石,例如世界可以被认识,抽象和泛化,演绎和归纳,逻辑和实证等都做了有机的呈现。可能是意识形态原因,在中译本中被整体删除,导致中译本变成了失去灵魂的工具。或许其余部分也还有相当的删节。
我把第一章全部传上来。
引用20!Dopaminor发表于6楼的内容老一辈是否更能接受这种科普?
我觉得是正好相反,年轻人比较适合看书,老年人(以及职业忙人)可以看视频或者听音频节目,不然你以为我为啥要在这里发而不发朋友圈。。
第一章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词,但我没找到它的出处,甚至连Google和GPT都答不出个所以然来。
所以有人知道“笨牛跳月”的这个笨牛究竟是如何跳月的吗?
人家既然说了是小孩莫名其妙的话,当然就不是正经词汇,逻辑上没毛病…
从原文可见,这部分翻译“本土化”得比较厉害。可能在英语中有什么典故,但中文里面没有吧…
如今小孩应该是不爱看书了,还是视频有吸引力。有研究认为看书的收益效率比视频高得多。简单说来就是看十分...
也不一定,例如一些复杂的原理,可能书本上看来看去都不解其意,但是,如果有视频动画辅助,就比较好理解了。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