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轨道的电感梯度为dL/dx,回路总电阻为R,储能为Es,弹丸质量为m,初速v0,设t1时弹丸速度为v,电流为I,平均效率为η。
其中,电阻R为回路中各个部分电阻之和。包括电源内阻,轨道电阻,开关电阻,接触电阻等。若有产生压降的部分,如等离子体电枢,则将压降折算为电阻。
易知电阻损耗功率
故
电磁力
若不考虑摩擦,则t1时弹丸速度满足
故
如果认为电阻R,和电感梯度dL/dx,在整个加速过程中均保持不变。(对于使用电解电容的方案,回路电阻主要集中在电容ESR上,故此等效误差不大)
则有
其中,为消耗在回路电阻上的总能量。
弹丸动能
弹丸动能的增量
其中,为弹丸的初始动能。
当,即效率η趋近于0(比如η<10%)时,可以忽略弹丸动能,因此有
故
补充:式中各符号含义,Es为总储能,dL/dx为电感梯度,m为弹丸重量,R为回路总电阻,v0为弹丸初速。
重复一下这个式子的适用条件:忽略摩擦力,忽略回路电阻变化(包括等离子体“等效电阻”的变化),认为电感梯度为恒定值,不计轨道中剩余的磁能,效率趋近于零。
有趣的是,这里算出的效率与电流无关,无论是电流波形还是电流大小。当然,电流过大或过小时,摩擦,电阻变化等不可忽略,会导致这个式子不适用,这种情况下影响还是很大的。不过当电流在小范围内变化时,可以认为这个结论成立。
据此不难解释为何民间的轨道炮效率普遍不堪入目。
我们代入一组参数。轨道电感梯度为0.5uH/m^2,使用330V,10000uF电容储能,即能量约为540J,内阻约为3~5mΩ,以5mΩ计(忽略其他部分的电阻),使用重1g的弹丸,从静止开始加速,则根据上式,算得效率为0.0675%,已经可以以ppm计了……
但是如果把电容容量放大5倍,即50mF,那么此时电容储能约为2700J,内阻约为0.6~1mΩ,以1mΩ计(忽略其他部分电阻),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算得效率8.4%,相当可观。
也就是说高储能下高效率将会更容易达到,但是高储能刚好是多数业余爱好者不会去搞的……这是民间轨道炮效率普遍不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除了提高储能还有好多办法去提高效率,从上面的式子来看,只要提高分子,减小分母就好了……即提高电感梯度,减小回路电阻,减小弹丸重量,和提供初速(这几项爱好者通常做得也不太好),这几项的具体实现方法与本帖主题无关,这里就不多言了。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