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虎哥 于 2014-8-15 04:32 编辑
最近“互联网思维”很热门,似乎做什么事情如果不谈互联网思维,就是土老帽。我们先来看看互联网思维有些什么。
某人说,做互联网思维,就是做个人魅力,靠个人魅力进行人际连接。
某人说,互联网是感性的,而女性具有先天优势。
有人说,只要有一千个粉丝,就能养活自己,并且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论科创产业》中,对互联网思维与科创结合进行了首次系统阐述:做任何产业,都要注重形成知识和人才的聚集,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视为单纯的产品生产商。
有人说,正本清源,互联网思维是开放分享。
看起来互联网思维非常光鲜。但是我们注意到,上述命题都无法证伪——如果不成功,对不起,有人成功了,说明你运用互联网思维还不够娴熟……
对于无法证伪的命题,科学理性告诉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我觉得这些命题有问题,并不是他具有绝对意义上的错误,而是——这些东西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诞生并行之有效的,还是所谓互联网思维仅仅是他们的表现型?
事实上,这些命题大多是早已有之的,并不是互联网的发明。但是,互联网加速了他们的传播,降低了运用这些思维的门槛,从而作为一个热门概念,成为这一系列行为习惯的代名词。
客观的说,这些是互联网的有益贡献,如果没有互联网,就很难有科技爱好的普及,也很难产生创客与创客运动。
但是……当一个好的东西来到了中国……
就会有一帮人专门研究怎么利用它,教唆一大堆人利用它。由于它是行之有效的,力量会越来越大,并且也越来越不择手段——因为是舶来品,缺乏基本的规则共识。
一个好的东西,经过这样一阵折腾,可能反而被自己伤害。被中国人玩坏的东西可不少,许多东西舶来中国以后的发展型,与国外区别甚大。
“放个大新闻”就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有人专门研究如何扩大二次传播,如何进行新闻炒作,如何最快的得到粉丝,如何包装以形成个人魅力,并且手法越来越专业。
大家觉得“小区居民集资购买高音炮驱散广场舞大妈”算不算一条大新闻?
这条新闻的传播广度惊人,而那个“高音炮”生产商的Logo,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传播,达到同样的广度,个人测算,需要1000~3000万广告费用,而附加价值还没有这条新闻大——就连本文也不得不为它做了一次传播。
那个“体热充电宝”,算不算大新闻?尽管备受指责,但二次传播的广度,可不是花几百万上媒体能达到的。
为什么几年前的有些媒体运作,要强调“90后”,要讲故事,尤其是让人落泪的曲折故事,要有群众演员声泪俱下,要抨击大家普遍诟病的体制缺陷,要随时为大家代言?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个人魅力,才能唤起最广大相关公众的共鸣,才能形成有效的、持续的二次传播。
只要看到媒体上炒起来什么大新闻了,大概就能想到它的套路。因为有许多人靠炒作吃饭,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怎么样有效的炒作。
我给这个行当取了一个光鲜的名称,叫《科技炒作学》。。
仅仅炒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把炒作的结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或其他效益,才能圆满。而资本市场是很好的二传手。
套路通常是这样的:
寻找一个高端大气的科技新热点,这个科技领域必须相对神秘,不是人人都知道运作原理。
基于这个科技热点,炮制特大新闻,尤其要有90后,00后,要讲故事,引人入胜。
要宣布一个唬人的战略愿景,行不行得通,要多久能实现不要紧,唬人就行。
要与一个传统的群体或者体制闹翻,但要把握好尺度,既要挑拨两个阵营吵得不可开交,又要恰到好处,不被对方灭了。
要建立一个公司去做出执行战略的样子,要有一堆专家,最好是院士跑出来喝彩,然后吸引投资。
要有一群资本大鳄撑腰,继续炒作,每隔几个月放出新的特大新闻。
要做一些事情,让人们觉得战略愿景就要实现。
要进行资本运作,争取5年炒上市。
有钱了怎么办?如果战略愿景是可行的,真的能赚钱,那就按计划搞。如果不可行也不要紧,可以搞搞房地产嘛,会有股民埋单的。
总之,一系列大新闻,就是数亿元的资本利益,而当年被忽悠到高潮的普通百姓,才是财富的真正来源。
这就是互联网思维的真实写照,各方面都捞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资金活络起来了,并且还有相当大的可能真的实现了战略愿景,股民也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但是,真的满盘皆活,没人受伤吗?
在我看来,受伤得最大的是踏踏实实钻研技术的企业和人才。因为,大家会在互联网思维上加倍努力,而技术和兴趣,脑残才去追求!
对于技术发展而言,如果失控,将导致明显的逆淘汰。温总理说“实干兴邦”,我情感上非常赞同。但是将来的主流是不是这样呢?
未必!其实,只要资金活络起来,就可以给愿意钻研技术的人才发很高的工资,鼓动他们去搞科技创新。对于优质的企业,可以收购嘛。
关键在于,这个平衡点在什么地方。
我们看到,在美国这个平衡点是掌握得比较好的。而在中国,因为已经玩坏了,能不能掌握好,则是未知数,鄙人暂时持谨慎态度。
对于企业而言,互联网思维行之有效,当然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如果把互联网思维作为核心竞争力,则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把互联网思维当做救命稻草也好,当做一剂春药也罢,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饮鸩止渴。它应当是企业文化中的部分,可以作为内部人际关系的基础,也可以作为兴趣爱好的源泉。
对于科技团体也是一样。
当一个热门概念回归平常,行业才能有正常的优胜劣汰、积极进取的良好生态。
当一个行业炒作盛行,首先受伤的必然是其中在科技创新方面最优秀的企业或团体。
遗憾或者高兴的是,最近十几年改变时代的创新,基本都走了后一条路。(原著:刘虎)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