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
一、技术的基本概念
技术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称技术是制造的智慧。1615年,英国的巴克爵士创造了"Technology"一词,表示技术原理和过程。
在现代,对技术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我国学者给技术下的广义定义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这表明,现代技术已经超越了工程学的范围,从生产领域向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扩展了。
二、技术的特征和属性
(一)技术的"中介"性
技术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技术具有自然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任何时代的技术,都是对自然规律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
(三)技术具有社会属性
技术既具在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任何技术都是人们为了社会需要,按人的目的而创造发明的
三、技术的三次革命
(一)第一次技术革命
18世纪,以英国钟表匠约翰·凯伊(Kay John,1704~1764)发明的飞梭为导火索,直到瓦特(J.Watt,1736~1819)在他人研究基础上发明了普遍使用的蒸汽机,技术由量的积累实现了质的飞跃,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而且也促进了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为资本主义工厂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代替封建社会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这便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
(二) 第二次技术革命
19世纪70年代,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动机和发电机先后问世,继而在20世纪80年代又实现了电力的远距离传输。同时,内燃机技术不断得到改进与广泛应用,它们不仅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能源,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发明,而且为资本主义国家提高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为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提供了重要条件。这是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
(三)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也就是现代技术革命。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了新技术革命阶段,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生物技术的突破以及材料、激光、遥感、海洋、人工智能、多媒体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长足进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利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同时面对着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促使人类开发了可持续发展技术。人类面对的现代技术革命,其内容之丰富,发展之迅猛,影响之广泛与深远都是前两次技术革命所不能比拟的。本书将以主要篇幅加以阐述。
四、现代技术的三大体系
(一)物质变化技术
物质变化包括物质的组分变化、物态和物性变化、外形和色泽变化。物质变化技术主要包括各种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就材料的大类来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结构材料(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功能材料(光、电、磁、热、声等性能)、块状材料、薄膜材料、粉末材料和纤维材料等。在20世纪中,材料技术表现出一些基本特征:对材料的选择已从低分子走向高分子,对材料的制备已从合成走向组合合成,对材料的加工已从微米走向纳米;主要朝着高功能化、超高性能化、复杂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能量转换技术
能量转换包括诸多能量形式的转换,如电池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光电池是光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蒸汽机是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发电机是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电动机是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电炉是电能转换为热能的装置等。在20世纪中,能量转换技术有更多更新的发展,如喷气推进技术、核能技术、光电技术和多种能量转换技术。
(三)信息控制技术
信息的本质是控制。信息技术就是形成信息控制系统,对信息过程(产生、采集、存储、交换、处理等)能动地加以利用。电磁相互作用是信息技术的主要能量载体;核酸分子是生物信息的载体,如对遗传信息的携带与传递。
一、技术的基本概念
技术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称技术是制造的智慧。1615年,英国的巴克爵士创造了"Technology"一词,表示技术原理和过程。
在现代,对技术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我国学者给技术下的广义定义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这表明,现代技术已经超越了工程学的范围,从生产领域向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扩展了。
二、技术的特征和属性
(一)技术的"中介"性
技术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技术具有自然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任何时代的技术,都是对自然规律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
(三)技术具有社会属性
技术既具在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任何技术都是人们为了社会需要,按人的目的而创造发明的
三、技术的三次革命
(一)第一次技术革命
18世纪,以英国钟表匠约翰·凯伊(Kay John,1704~1764)发明的飞梭为导火索,直到瓦特(J.Watt,1736~1819)在他人研究基础上发明了普遍使用的蒸汽机,技术由量的积累实现了质的飞跃,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而且也促进了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为资本主义工厂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代替封建社会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这便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
(二) 第二次技术革命
19世纪70年代,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动机和发电机先后问世,继而在20世纪80年代又实现了电力的远距离传输。同时,内燃机技术不断得到改进与广泛应用,它们不仅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能源,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发明,而且为资本主义国家提高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为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提供了重要条件。这是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
(三)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也就是现代技术革命。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了新技术革命阶段,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生物技术的突破以及材料、激光、遥感、海洋、人工智能、多媒体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长足进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利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同时面对着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促使人类开发了可持续发展技术。人类面对的现代技术革命,其内容之丰富,发展之迅猛,影响之广泛与深远都是前两次技术革命所不能比拟的。本书将以主要篇幅加以阐述。
四、现代技术的三大体系
(一)物质变化技术
物质变化包括物质的组分变化、物态和物性变化、外形和色泽变化。物质变化技术主要包括各种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就材料的大类来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结构材料(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功能材料(光、电、磁、热、声等性能)、块状材料、薄膜材料、粉末材料和纤维材料等。在20世纪中,材料技术表现出一些基本特征:对材料的选择已从低分子走向高分子,对材料的制备已从合成走向组合合成,对材料的加工已从微米走向纳米;主要朝着高功能化、超高性能化、复杂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能量转换技术
能量转换包括诸多能量形式的转换,如电池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光电池是光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蒸汽机是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发电机是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电动机是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电炉是电能转换为热能的装置等。在20世纪中,能量转换技术有更多更新的发展,如喷气推进技术、核能技术、光电技术和多种能量转换技术。
(三)信息控制技术
信息的本质是控制。信息技术就是形成信息控制系统,对信息过程(产生、采集、存储、交换、处理等)能动地加以利用。电磁相互作用是信息技术的主要能量载体;核酸分子是生物信息的载体,如对遗传信息的携带与传递。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