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射线进入闪烁体中,可以使闪烁体中的原子/分子激发,当激发的原子/分子退激时,可以发出闪光。闪烁体中产生闪光脉冲的强度与入射射线的能量成正比。据此可以对射线进行计数并且计算出射线的能量。
闪光非常微弱,因此需要高灵敏度的传感器进行探测,这里使用光电倍增管。当微弱的光照射到光电倍增管后,由于光电效应,会产生光电子。光电子随后被其中的电场加速,高速打在倍增极上,从而轰击出更多的电子,经过再次加速之后打在下一个倍增极上,电子数量逐级倍增。经过十几级的倍增后,最后电子到达阳极时,数量可以倍增约\(10^9\)倍,从而达到探测微弱闪光的目的。
闪烁体产生闪光后,闪光衰减为零需要一定时间,对于无机闪烁体来说,这个时间在小于微秒的级别。(碘化钠闪烁体0.6微秒)。而光电倍增管受到闪光照射后,由于存在上述的倍增过程,电子需要经过较长的路径,而且各个电子经过的路径并不一致,到达阳极的时间最终会相差数十ns。并且考虑到其中分布的电容的影响,最终形成的信号为宽度略小于1us的脉冲,而高度与射线能量成正比。
材料:
闪烁体使用最常用也最好买的碘化钠闪烁体。光电倍增管使用某宝上的古董苏联管子,比较便宜,但是datasheet是俄文的,并且是纸质版,把它敲进谷歌翻译费了一些功夫。
正面是管子的构造和应用电路图,背面是表格,包含了管子在各个电压下的灵敏度(阳极)、光阴极本身的灵敏度、响应的光波长、使用温度(最低能到负50度,果然是苏联产品)等等。按照手册上的数据,电压加到1080v时的灵敏度为1000A/lm。
闪烁体和倍增管:
装在一起:
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之间需要加入折射率与玻璃相近的液体,否则其中的缝隙存在折射率较低的空气的话,会导致一部分光在传输中由于折射发生损耗。这里用显微镜的香柏油(用在显微镜上也是同样的作用),但是放久了会干掉,变成松香一样的东西,不适合长期使用。
显然,由于这是探测微光的设备,外界光照会导致干扰甚至损坏光电倍增管,(电流过大导致倍增极上的碱金属蒸发)因此用铝箔包严实,引线引出处和管子壁上包多层并用胶带粘住,杜绝光线进入。
这种配套的陶瓷管座比管子还要贵,于是用接线的接线端子和热熔胶DIY一个:
光电倍增管需要高压驱动,高压电源使用液晶高压板,整流之后用运放作反馈实现稳压。纹波有些大,但可以轻松达到1.3kV,并同时驱动几mA的负载。
放大电路使用如图的一个运放电路。同时考虑到需要的速度和价格,选择lm318运放。虽然电路比较简单,但是脉冲上升下降时间不足1us,用洞洞板做出来基本没有效果,还出现了自激的现象,于是用PCB重新制作。使用电位器是为了方便调节输出幅度。
测试:
放射源使用烟雾传感器中的Am-241。
(现在烟感器都是光电式的了没有放射源...不过某宝倒是有专门卖中间这个含有放射源的零件的2333)
查表可知其主要放出gamma射线的能量为59.5keV,可以以此作为基准利用Am-241的脉冲高度进一步推算出其他脉冲所对应的能量。
将运放输出接入示波器,由于脉冲宽度不到us,所以在模拟示波器上非常暗,需要将示波器亮度调到最高,并将绿色的水平亮线(基线)调到示波器框框外面才能够拍摄到。
可以看到在最下面大约1个多格子处整齐的Am-241的59.5keV脉冲。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