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由于装甲技术的运用,尤其是为了应对纳粹德国的U型潜水艇的威胁,深水炸弹需要比TNT能量高且相对钝感的炸药。北美和英国在高能炸药上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最终RDX得到了广泛应用。对RDX的研究中,以德国、北美(加拿大-美国)的最为卓越。限于外语水平,只能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北美的研究情况。
虽然早在1899年RDX就被发现具有优良的爆炸性能,由于无法经济地制备甲醛,一直没有得发展。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在位于Woolwich的武器弹药试验部确定了RDX的应用价值。通过加入蜡、塑形剂、油或TNT,使得RDX足够钝感,以便用于装药。为了保密,将这种炸药取了“研究所”炸药的代号,即RDX。
虽然英国是最早开发RDX的国家,但在大规模生产上并不成功。按照Woolwich法,每生产1磅RDX就需要11磅浓硝酸,而且在工厂需要建设巨大的硝烟处理、硝酸生成设备,使得RDX的成本非常昂贵,RDX的大规模生产急需新方法。国防试验协会(NDRC)接手了这个挑战。1940年11月,NDRC选择了在Michigan大学任教的一位有机化学家,Bachmann主导这项工作。与此同时,加拿大的Mcgill大学也进行了探索,发现了“Mcgill路线”,即E法。当然,在当时是严格保密的,一位加拿大教授仅仅向苏联透露在生产中使用了乙酐,就被逮捕。从后来解密的毕业论文看,Mcgill大学对联合法制备RDX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包含了对工业设备的优化、机理的探索和大量的试验。下面,为大家奉上这些论文,看看大家有没有收获。尤其是对没有机会做实验的童鞋。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