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是转贴的,我也不完全同意它的观点。但是,智力的遗传性结论可以建立在大量统计的基础上,用个别“笨人”生下“天才”的例子是不能推翻的。
楼上把能力和智力混淆了。智力高的人,如果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或者从小处于知识贫乏,欠缺交流的环境中,智力得不到良好的开发,可能被埋没,特别是生活在语言有障碍的人组成的家庭,因为家庭如果缺乏语言交流,孩子往往在早期教育阶段就不能获得对一生都有重要意义的知识和良好思维习惯。因此才会有人“伤仲永”。而智力出众的人,如果以前处于不良的环境中,而后来接触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可开发性会明显优于其他人。
如果做过与教育有关的工作,则会深有体会。可以不夸张的说,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深造的极限,基本上是生来就决定了一大半,另一部分则基本上由早期教育决定。即使是双胞胎,通常也会一个人智力高,另一个智力低,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不需父母怎么操心就能学得很好,另一个则想尽办法都扶不起来。
和同样专业的学生讨论同一个问题,名牌学校的学生往往理解得非常快,交流很深入;而一般学校的学生往往理解上不太协调,表达上也有问题,跟不上讨论的进度,交流难以十分深入。我这里不是有意做这种容易引起公愤的比较,但是如果你和不同的人竞争,你就会深有体会。当然这里不考虑以前因为政治体制所限,很出众的人被社会无情的打击的情况。
楼上非常及时的在最后一段话把环境因素从智力中分离出来看待。最近一两百年来,从科学研究的组织体系,知识的完备程度上看,都有质的飞跃。可以说人类的解剖参数没有多大变化,智力发展也不会非线性变化,人类的突飞猛进与知识的增长,社会的前进有着互动的联系。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好的环境只能使具有一定先天因素的人成长得更好,对于有的人积极意义就不太明显。
所以从战略上必须讲究科学优生,至少要让人们有意识的选择有利于提高后代智力的配偶条件,养成有利于提高后代智力的生育习惯。在科学上不能有非理性主义,即使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中,也有个别值得参考的论点。
上述讨论纯粹基于学术交流的目的,如果大为宣扬,则是地地道道的消极思想。学术和公众是有区别的,对待公众我从来都反对宣传所谓智力决定论,从来都主张积极引导人们相信后天努力改变一切。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