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刀剑:古法锻造刚柔相济
冷兵器系列
汉唐刀剑的制作技术水准曾达到中国历史的最高峰。宋代以后,因超大规模的军队需要装备快速而廉价的兵器,导致刀剑品质逐渐下降,明朝后期,汉唐之技遂成绝唱。
而在人类已经进入“核能时代”的当下,广东阳江却出现了一位刀匠,不紧不慢地架起原始的低温炼钢炉,苦苦琢磨如何以古法做出冷兵器时代的上好刀剑。
在这个梦想的指引之下,汉唐刀剑锻造工艺的脉络终于渐渐清晰……
文、图:记者 金叶
复兴古法
九大工序
2008年,周军辞职,在阳江租了一栋小楼。用整整一年,恶补大学地质、冶金、热处理等专业课程。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在工作室实验。失传几百年的中国刀剑传统锻制工艺的脉络终于在他心中、手下逐渐清晰——
这是一个包括了选矿、冶炼、设计、锻造、覆土、烧刃、研磨、调刀、装具九个工序的复杂过程。每个程序又包含多则二十个、少则五六个的子工序。
周军自己设计制造了模拟古代的低温炼钢炉。从铁矿石中筛选铁砂,先冶炼成蜂窝状的钢铁,然后用空气锤反复折叠锻打。钢材经过15~20次的折叠锻造,层数最终会在大约5~6毫米厚的刀身上,达到2万~300万乃至上千万层。它们如同牛毛一样层层叠叠。在阳光下,呈现一种星星点点的光泽。
但这种神秘的视觉效果并非刀匠的目的。“古法锻造以木炭为燃料,炉温较低,冶炼出的钢铁是海绵状的。而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可降低钢材中的杂质与过多的碳,增加钢材的弹性与韧性,刀胚的含碳量会更均匀,铁晶体也会更细致,成千上万层的刀胚,是刀剑具有强大韧性的表现。”
最有传奇色彩的步骤叫“覆土烧刃”:如同作画一样,将阳江的红泥涂在刀胚上。然后将刀条放在木炭炉中进行加热。周军一般会在晚上进行这个步骤。因为以黑暗为背景,他的眼睛会更容易判断出应该在什么时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刀条抽出,然后以同样迅疾的速度插入水中淬火。刀条在水中“呲呲”作响,再将其取出,去掉覆土,刀条上遂形成高低起伏、浓淡相见的花纹。这颇值得玩味的“写意山水”不仅是一种装饰:覆土较薄的部位会迅速冷却,而有覆土较厚的部位温度下降缓慢很多,使得刀身各部位的硬度不同,最终形成刚柔相济的效果。
古法锻制的过程并不全是这样充满戏剧张力的,更多的时候是辛苦与枯燥的交织。比如研磨工序,也就是俗称的“磨刀”,一把传统刀剑条,要历经10~12块不同的石头进行研磨,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几个月。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刀剑本身的性能、特征、美术效果等才能纤毫毕现。
周军告诉记者,在顺利的情况下,传统刀剑的工期“一般是6~12个月,这是工业化生产无法容忍的慢节奏、无法承担的巨大成本付出。”
激活儿时“刀剑梦”
周军出生于湘西北大山之巅,从小喜欢舞刀弄枪。父亲是相邻几个县的传统木工行业头领。4、5岁时,他就可以用父亲的工具自己制作木刀、木剑、木枪这类玩具了。周军初中上的是寄宿学校,学校附近有个打铁铺,周军经常痴迷地看着铁匠师傅作业。12岁时,他征得铁匠师傅的同意,独力锻造了一把夹钢短剑,还根据小人书里面的样式做好剑柄和剑鞘。很长一段时间,周军都是抱着这把短剑睡觉的。
在大学,周军学的是文秘专业。从校门走出之后,他做过建筑模型设计和制作、黄金外汇交易经理、外企品牌策划……直到2006年,他无意中在网上接触了刀友论坛,儿时的“刀剑梦”被激活。
周军认为,汉唐刀剑是中国刀剑制作技术的最高峰。日本四天王寺藏的七星剑、丙子椒林剑,正仓院藏的金银佃庄唐大刀、宝石银饰唐短刀都是他魂牵梦萦的对象。他感觉这些冷兵器时代的遗珍不仅是战场上的凶器,更是以水火为笔墨、以钢铁为画纸的金属艺术品,有现代高科技无法体现出来的美术效果和东方美感。
令人扼腕的是,宋代以后,为了可以快速而廉价地大规模装备军队,刀剑的品质逐渐下降,汉唐的刀剑制造工艺渐渐成为绝唱。周军却“奢望”复原这个传统。
现代工艺 千人一面、充满匠气
古法锻造 张扬个性、富有激情
周军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传统锻造方式确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首先,传统燃料不是煤炭,而是密致的硬木烧制成的木炭。这种燃料可以在炼钢缺氧的环境下对铁砂涔碳,锻打时有效地减少钢铁中碳元素的流失,使锻造出来的刀刃具有更强的攻击性。
而对“覆土烧刃”这个步骤,现代工艺往往采用电炉烧制,这样做出来的效果并不尽人意。炉温和刀身关系的掌控,以什么角度、速度、方式从炉中取出刀身,然后入水,这些细节皆有讲究,其中的微妙之处,只有经验逐渐累积而出的手感才能。
周军告诉记者,目前现代化的热处理设备,其优势是高效率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化产品。这些工业化产品与传统工艺热处理的刀剑相比而言,就好像是印刷品和书画的关系。前者千人一面、充满匠气;后者则张扬个性、富有激情。
“从理论上说,以工业化、流水线的方式复原古法,做出比汉唐更优良的刀剑是可能的,但投入的成本将是个天文数字。冷兵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这个客观现实决定了汉唐刀剑的风采只能通过复原古法来实现,或者说,为了做出汉唐的刀剑,古法成为性价比最高的途径。”周军坦言。
周军虽崇尚古法,但并不泥古。比如他的一款命名为“汉帛”的削刀是受汉代厥首小削刀而来的启发。周军为它设计了不足3厘米的刀身厚度,这让它具备了剃刀般的锐利;不锈大马士革夹VG-10的刀身结构,又足以支撑这个轻薄的刀身,在韧性与强度中达到一个可靠的平衡点。在刀柄的设计上,他没有完全复制原型柄的细茎造型,而是适当调整形状让手更舒适更方便施力。因为他认为,既要继承传统美学,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和个性的设计,才是真正对得起那曾经沉睡几千年的环首削刀。
实战性能才是终极追求
周军说,刀剑之姿、形、地、刃与锻造的魅力气质,其实都是为了实战性能。“被神秘化了的古法锻制刀剑技术,实质是千百年来刀匠与战士们在经历了无数战斗后的技术总结。”
换句话说,周军对古法锻制技术的追求,其实是对刀剑性能和刀剑文化的一种终极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方面,他已经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一次,他联合几个大汉,耗费九牛二虎之力,抬钳扳手一起上,钳断自己做出来的刀,测试其极限情况下的寿命。
周军说,在碰到挫折的时候,他有时也会反省自己:“在21世纪,追求冷兵器的极致之美,究竟有意义吗?我最终给自己的解释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会走什么样的路。我是个特别容易满足但又愿意折腾的人。我想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把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到极致,这里面可能也有想要体验巅峰感觉的虚荣心。锻制传统刀剑是个偏门,但这事本身很有意义。国内传统刀文化产业原本就是断代失传的行业,我希望以自己的行动,令传统刀剑文化再度引起社会的重视与认可,不要等这些传统工艺全部成了工厂里的量产现货商品的代名词,我们才知道去珍惜、挽救和恢复。”
国内目前古董刀剑大多为赝品
周军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真正按照古法锻制刀剑的刀匠,加上他在内,大约只有三四位。“在博物馆等学术机构工作的专家、学者,对于古董刀剑有深厚研究,会形成他们特有的鉴别刀剑的方式;而我作为刀匠,因为更熟悉古法锻制的工艺流程,所以更善于从刀剑工艺的时代特征种种细节当中辨别端倪。”
周军接触过不少的中外“古董刀剑”。“在日本,名刀、名剑一般属于一些知名将领,他们的家族会代代传承,所以保存状况一般比较良好;而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是‘破四旧’的时候,毁掉了一大批存世古董刀剑;其次,中国的古代将领把武器视作‘第二生命’,通常在过世后会将刀剑作为陪葬物。所以古董刀剑很多都是出土物,如果是青铜刀剑品相还会相对比较好,但如果是钢铁剑,一般锈蚀得非常严重。”
鉴别铁锈厚重的古董刀剑,难度比较大。周军认为,开窗研磨是鉴别其真假以及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实际情况中,开窗研磨的‘古董刀剑’大部分却可能是赝品。这说明目前古董刀剑的造假现象非常严重。而造假的惯用手段就是人为地搞出一些锈蚀,以掩盖赝品刀剑身上经不起推敲的诸多细节。”
对于新入行的藏家,周军建议还是“多看、多学,少动手(掏腰包)”为宜。
相剑术:什么样的刀剑才好?
1.刀身质地绵密均匀。这反映出刀剑锻造密致、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韧性和张力。质地越绵密,张力表现越佳。
2.刀刃清亮通透。刃部“清亮”反映出刀剑经过优良的热处理过程。刀匠操作时对自身技术足够自信与果断,在出火与入水时不拖泥带水,同时也代表着刃部钢质优良,砍杀时有很强的穿透性。“通透”则代表整个刃部的均匀与连续性,提供了刃部无比优秀的张力与传达性。在击中目标时可以让剑手使出的劲力准确地传递到目标上。
3.如臂指使(就像使用者手臂一样运用自如)的优良操控性。好刀剑应该在出鞘与挥斩时不会因刀自身的原因抖动,遇到对手格挡时不会偏离目标太远。好刀剑的重量与灵活使用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爱刀之人有机会最好学习一下刀剑格斗术,会更容易领悟其中真意。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