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雅安“4.20”地震与业余无线电应急服务
虎哥2013/08/09无线电 IP:四川
强震袭来  志愿雅安
——雅安“4.20”地震与业余无线电应急服务

文/刘虎

    “4.20”强震再袭四川,来自全国各地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迅速行动,发挥所长,抗震救灾、服务灾区,又一次在应急通信服务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里谨介绍HAM们参加应急救灾的详细情况,总结经验,既颂扬先进事迹,同时反思失误和不足。希望此文能为日后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服务和组织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业余无线电应急服务准备情况
四川有五千余名在册的无线电爱好者,成都的爱好者占了70%以上。人口较多的市、州均成立了业余无线电团体,平时会组织训练、演练,有较强的应急通信服务准备。四川由无线电爱好者组成的四川省无线电应急通信志愿队(以下简称应急队)有20个支队,正式队员有200人,随队可调动人员近千人,均自备有车辆。各团体或支队都配备了无线电中继站,每车均有车载电台,除此之外还有短波通信车、移动中继车等机动通信装备。雅安市业余无线电应急基础较好,有一支应急通信队伍(雅安支队),震中区有一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BH8CID,QTH为龙门乡。
雅安有一部中继台,可覆盖至荥经县,在芦山必须择有利地形并采用大功率设备才能稳定使用。其余可覆盖灾区的高山中继缺少维护,灾害情况发生后无法启用。

BH8CID的新房.jpg   
图1 BH8CID的新房,现已拆除(雅安支队 供图)

应急演习开始
    在“5.12”汶川地震五周年来临之际,四川举行了多次大规模应急演习。2013年的业余无线电应急演练恰巧安排在4月20日至21日,主场设在绵阳市。绵阳市政府对应急通信一直非常重视,组成了以任建民副市长为总指挥长的演习指挥部。按照计划,演习将模拟突发7级地震后,山区各地、各部门的协同通信,特别是依靠应急队保障指挥调度。地震发生时,应急队有5个支队正准备到成都市郊集结,原计划举行一个简短的出征仪式。成都以外有3个支队也在做出发准备工作。

芦山突发地震
    “4.20”芦山地震发生在北京时间8时2分,微观震中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北部,距离芦山县城大约15千米。由于断裂带有一定长度,地震重灾区是一个面的概念。地震速报震级为5.9级,后修正为7.0级;矩震级6.7级,震源深度只有13千米,破坏力大。芦山县太平镇、宝盛乡、龙门乡是宏观震中区,建筑严重受损,部分彻底垮塌。芦山县城遍街砖瓦碎片,并有个别老旧房屋垮塌。通往宝兴县的道路多处塌方,通信线路中断,好在没有出现大规模伤亡。

图1-芦山县典型破坏现象.jpg   
图2 芦山县人民医院老楼内景,代表了普通建筑的典型情况

地震“如约而至”,演习改为实战
    8点02分,我正准备前往应急队的集结地,突然地震袭来,房屋发出哗哗巨响。我第一感受这次地震的摇晃强度类似汶川地震,只是时长较短,有十几秒,主观判断是大震。于是我奔向电台室,呼叫友台,询问震情,不过电波中无人回答。这是正常现象,当天是周六,很多人是在睡梦中被震醒。几分钟后我收到短信,告知震中在芦山,震级7级。此时频率上讨论震情的人多起来,于是笔者立即在应急通信频率上播发震级、震中消息,按程序宣布进入应急状态并发布动员令。随即有爱好者反驳,说“收音机刚刚广播了,震级5.9级,希望大家不造谣、不传谣”,一时间频率上鸦雀无声。我赶忙打电话给某研究机构,电话拨不出,又在短波频率呼叫,希望外地爱好者确认震级。多位HAM回答了我的呼叫,但不知震情。得到准确的震级已经是二十多分钟后的事情了。后来才知道地震测报系统摆了个乌龙,最先得到的震级是尚处调试实验阶段的另一套系统算出来的。
    在赶往集结地点路上,我接到经信委领导的电话,希望立即组织爱好者着手救灾。到达集结地点时,应急队已经列队,队员们表情严肃,现场的气氛紧张。我迅速转达了主管领导的关切,希望应急队研究开往灾区的具体方案。得到的回复是这次演习“绵阳市各部门经过长期准备……业余无线电是重点”,并且“雅安支队报告说当地政府通知他们待命”,因此“计划不变,先去绵阳,如果灾区需要,再从绵阳开往灾区”。于是演习队伍在9时30分开赴绵阳。
    其他爱好者也迅速行动起来。有俱乐部来电话表示正在准备车辆物资,询问前往灾区的指令什么时候下达。应急频率上,大家都在焦急等待行动指令。我原打算去绵阳参加演习,现在芦山地震了,再去绵阳毫无意义,反而使成都更缺协调人员。我随演习队伍上了绕城高速,还没到成绵高速入口就决定返回了市区。大约上午10时接到调动应急队开赴灾区的授权,于是立即通过车台通知留在成都的各支队备足物资装备后直奔灾区。
    此时成都已是全城大堵车,接近11点车队才挪到成温公路。成温公路已开辟救灾专用车道并分流车辆,交警指示我们走专用通道,不用等红灯。从此以后一路无阻,经成温邛高速到达雅安。雅安支队安排专人值守电台,提供了道路方面的即时情况。

绵阳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队出征.jpg
图3 绵阳HAM出发前列队听取绵阳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绵阳支队 供图)

    演习队伍到达德阳后停下来开会,决定折返,不久又接到演习指挥部关于取消演习的指令。雅安支队也在当天12点左右得到应急办指令,前往芦山灾区协助救灾工作。

德阳市市长陈新有、副市长钱书模.jpg
图4 德阳市市长陈新有、副市长钱书模(女)对即将出发的HAM做出指示(德阳支队 供图)

    队伍在下午13时到达荥经县(318国道暂时中断,须绕道荥经),15时到达两河口(绕行路段的末端),久等演习队伍迟迟未到,三个支队(三十余人)在天近傍晚进驻芦山,成立芦山工作组,随后到救灾指挥部报到。此时已能感到救援组织水平相比“5.12”救灾初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工作组很快拿到了救灾部门联络文件,芦山县国土局工作人员在地图上与我们一道分析地形,寻找易于攀登的制高点。
    雅安支队从下午15时开始就在龙门乡和太平镇协助交警通信,疏导和指引救灾车辆。演习队伍到达荥经已经是下午15点了,因为去得太晚加之交通不畅,到达两河口已经接近天黑,放弃了前往芦山的计划。随后果断承接了当地交通疏导的任务,约一百名HAM分散在路上指挥交通直到次日凌晨2点,为维持生命通道的畅通做出了很大贡献。

HAM疏导交通.jpg
图5 HAM在萦天路疏导交通(应急通信志愿队 供图)

无线电爱好者在灾区
    在灾区随处可以看到无线电爱好者的身影。“5.12”大地震以后,涉及应急救援的团体,如共青团、青年志愿者、红十字会、高山救援队,以及民兵、预备役部队等纷纷吸纳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建立本系统的应急通信分队。这些爱好者随救援团体先后到达芦山。团委NGO(非政府组织)备灾中心的HAM在11时许即到达灾区,在他们的努力下,NGO备灾中心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应急通信能力。青年志愿者整合了一个应急通信支队,其中有十余名HAM,在12时左右到达灾区,15时到达宝盛镇。蓝天救援队把设立业余电台作为每个队员的平时必备技能,他们大约也在15时到达。四川省红十字会有数名HAM组成的小分队保障本系统通信,他们携带升降杆和中继站,在16时左右抵达;德阳红十字会整合了应急通信德阳支队,在当天22时进驻芦山,带有短波电台等装备,21日0时30分建立到德阳市的直达链路,5时又开进双石镇。当晚23时,有一位自称来自邮电系统的HAM报告说到灾区对口支援的HAM到达芦山。

德阳支队.jpg   
图6 HAM在灾区设立通信点(德阳支队 供图)

    四川省外有许多爱好者参加救灾工作,如21日凌晨5点,北京的HAM乘摩托翻山越岭进入灾区。值得一提的是,当晚宿营芦山的HAM组成突击队,于21日凌晨4时45分登上龙门乡附近一座高山设立中继站,开通了成都直达整个震中区的UHF通信,随后通过雅安中继将频率公布。21日7时许,陕西HAM救援队20余人途经成都,他们带来了灾区急需的餐车等装备,并在频率上呼叫。没想到在相同频率上却有一部非法中继,并且立即有人回答了呼叫,提供了毫无价值的“指引”。这可急坏了在芦山的HAM,经多次呼叫却再也没联系上,此后也没得到该救援队的任何消息,至今仍觉蹊跷。

蓝天救援队中的HAM.jpg
图7 4月20日夜间在灾区架设业余电台(蓝天救援队 供图)

    夜幕降临,全城无电。HAM们由于有比较齐备的通信手段,调动尚属顺畅。而其他一些救灾团体就比较困难,进了漆黑一片的县城就像进了迷宫,几乎走散,最后只能以消防指挥中心点亮的一盏灯为目标,采用人等人、车等车的方式集结,造成中心城区严重拥堵。芦山县城的供电在22时30分左右恢复,路灯开启,随后手机接通率逐渐提升。电力恢复之前,在运营商的应急通信车附近已能接打电话,而专业通信的恢复时间更早一些。其它救援部门在应急通信方面也有一定的准备,加之公众通信恢复比较迅速,没有出现大范围指挥失灵的现象。
    根据公众和专业通信的恢复情况,芦山工作组在21日上午取消了扩大通信网的计划,分成两队人马,一队向灵关方向探查,并用无人机对部分地方进行了空中侦查,取得第一手灾情资料。另一队将成都运来的3吨多物资向双石和太平方向发放。任务完成后于21日傍晚返回成都,芦山工作组随之撤销。参加各救援团体的无线电爱好者积极完成了所属团体的救援任务,大部分也于21日返回成都,部分省外爱好者在灾区继续从事志愿服务工作。

金堂无线电俱乐部.jpg
图8 HAM在灾区架设中继台(金堂县无线电俱乐部 供图)

    至此可以看出,由于芦山地震受灾纵深较浅,应急通信储备充足,没有出现“5.12”大地震时汉旺到绵竹完全依靠业余电台作为通信保障;北川到唐家山仅靠一部业余中继作为通信桥梁的情况。爱好者在通信方面主要的工作是保障自己所参加的救援团体的指挥调度顺畅,同时利用通信协同方面的优势,为灾区提供了所需的即时通信,有效地实施了应急服务。例如交通疏导、志愿者调动等方面。这与“5.12”救灾后期的情况又惊人的相似。总体来说,“4.20”期间无线电爱好者抢救通信的任务数量相对较少并且集中于最初阶段。随后很长一段时间,依托应急通信而实施的应急服务工作,所占的比例高于单纯的应急通信保障。
    关于宝兴方向,20日下午就有爱好者徒步前往。但是他们没有携带远距离通信装备。到宝兴方向的道路在20日21时以后才可勉强通车,考虑到专业通信队伍已经集结待发,芦山工作组取消了到宝兴抢救通信的计划。
    无线电爱好者在随后的一周里做了大量灾区服务工作。应急队和各俱乐部纷纷组织物资运往灾区,直接发放到群众手中。全国HAM为芦山唯一在册的爱好者BH8CID捐款总计22935元,雅安、成都等地HAM为BH8CID送去了生活物资,亦充分体现了HAM大家庭的友爱和温暖。除此之外,由于HAM团体的良好形象和较强的协同机动能力,用某新闻机构的话说就是“捐物资找无协(四川省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协会),他们有人、有车。”,不少爱心力量前来接洽,希望协会或应急队接收捐赠物资并转运灾区。地震过去一个月以后,HAM继续进行着灾后恢复工作,比较突出的是绵阳无线电俱乐部的HAM,他们把业余电台搬到了灵关镇的小学和中学,还借助爱心企业的力量送去了20部手持电台。

业余无线电应急服务的思考
    经过“5.12”和“4.20”等多次地震灾害的磨练,以应急通信为依托的综合性志愿服务逐渐成为无线电爱好者团体的主要工作模式。业余无线电通信平时是联系爱好者的纽带,遇到紧急情况时,HAM又是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业余无线电所牢固树立的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使广大爱好者普遍具备对应急服务的充分认识和忘我精神。HAM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技术完备、响应迅速、信息畅通、调度精准、纪律性强、自成体系等方面,业余无线电的社交化、普及化、多元化,也使得这种优势日趋明显。就是这一系列优势,成为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的基础。

勇士俱乐部发放物资.jpg
图9 HAM在灾区发放物资,被村民围住(勇士俱乐部 供图)

    业余无线电在当前状况下,是一种强化了社交功能的科技爱好,应急服务是这种爱好中派生出来的产物,但不是爱好的全部目的和最终目的。我们不妨把应急服务作为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以此成为调动无线电爱好者钻研技术的一种手段。同时也不妨容纳有热心的“业余无线电应急服务爱好者”在业余无线电团体中自由发展,给予必要的发展空间,只要是正当活动,没有必要划太多框框。此次救灾后期,当许多应急队员还在灾区发放物资、协助通信之时,本地少数未到达过灾区的“正统爱好者”开始对应急服务活动提出质疑。其实应急服务并没有侵占谁的权益,相反在社会认同、无线电活动资源方面,整个群体都是受益者。广大无线电爱好者应该正视业余无线电活动中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传导“正能量”的积极意义。业余无线电社交化带来了业余无线电的社会化和普及化,使得更多群体认识和认同业余无线电这一爱好,尤其通过应急通信服务这种难得机遇加深了理解和支持。如果有些爱好者认为应急通信服务不是“正统”的,是“边缘”的,那么其实也无妨。不同事物正是通过边缘的融合而达到互通、互往、互用,才能够慢慢将自身延伸和发展。笔者希望大家能够认同这一观点,并提出更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批评。

无线电爱好者的分布与扩展问题
    四川省无线电爱好者的分布极不均衡,芦山县只有1位HAM,宝兴县则没有。这就是为什么遇到灾害时,应急通信总是需要长途奔袭的原因。芦山、宝兴两县,人口加起来近20万,但是当地业余无线电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是业余无线电类协会、团体缺乏系统的普及计划。即使有一些计划和行动,对爱好者较少的地区也不够重视。协会在工作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爱好者的加入申请,少数地方善于在车友、户外爱好者中普及,对于面向普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普及和推广不够积极。
    二是业余无线电活动相对比较封闭,不像其它技术爱好那样易于入门。这可能是由于其固有的专业性所致,同时笔者认为,思想观念的“专业性”是更重要的因素。
    三是各种基础建设缺乏面向业余无线电欠发达地区的考虑,例如曾经规定一个地方必须达到什么条件才能设立中继,这是很不妥当的。像中继站这类基础设施,应该超前于欠发达地区的需求,才能推动业余无线电在这些地区的普及,反之则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四是业余无线电没有进入主流科普渠道,例如在科技馆中就很难见到业余无线电的身影,这就导致宣传普及无法借体制之力。扩大宣传,需要HAM主动寻找机会,让更多主流媒体了解无线电、报道有关无线电的活动。
五是考试办证手续繁琐成本较高(特别是不以金钱衡量的让渡价值)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今年实施的新规完全取消了入门类别的短波操作权限,对于业余无线电刚刚起步的地方也颇为不利。

业余无线电应急体系
    前面提到,各类公益团体和民兵预备役正在积极吸引无线电爱好者参与,形成自备应急通信分队的局面。从国外和四川省组建应急队伍的经验来看,业余无线电参与到社会团体中发挥应急通信作用是普遍现象。甚至在许多跨国企业中也有无线电俱乐部和ARES小组(Amateur Radio Emergency Service业余无线电应急服务)。从前,伴随着爱好者的呼声,四川成立了统一的应急通信组织,明确了大的俱乐部设立应急支队的基本模式,有的支队又整体加入了民兵、志愿者、红十字会等组织,但是关于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体系的研究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缺少核心共识和科学规划,总的来说比较粗放,这将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是应急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真正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否最优配置,发挥最大作用的问题。
    二是应急队伍的领导归属缺少规范,崇尚权力,失去科技爱好本身应追求的独立性。个别组织者认为挂靠的地方越多、层次越高就越牛,却不考虑紧急情况下多头领导必然导致矛盾。与其协调矛盾,不如把体系结构规划好。
    三是没有参加应急队伍的爱好者在应急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问题。“4.20”和“5.12”地震救灾工作中最让人遗憾的地方就是似乎应急通信是应急队的事情,没其他人什么事。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失去群众基础绝不是好事。
    上述三个问题是四川省的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制度化”以后发生的,在国内其他地方也许不显著,但是仍有引起重视的必要。笔者认为应该冷静的对近几年应急通信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形成共识,对未来做出合理规划。在现阶段,下面几个提示可能会有用。
    一是爱好者参加其他功能性团体,形成应急通信分队,或者一般团体成员纷纷设立业余电台,派生出应急通信功能,是将来的大趋势,应急体系应当有接纳和顺应这种趋势的准备。
    二是需要适当的划分层级,各司其职。省级应急通信志愿队伍应加强基础性的、宏观性的工作。例如在技术方面强化训练,做好重要装备的开发和维护。应急通信不是做做样子,真得具备众人皆断我独通的本事才行。要有各支队的联席会议,对应急指挥协调、与其他部门的联动机制等,平常应有充分研究和准备,紧急情况下才能形成有效的作业中枢。省级队伍平时为应急支队和其他团体提供技术和训练方面的指导,组织演习和比武。而基层团体则可以独立发展本团体的爱好方向,满足实际需要。省队“直属”的支队不能再参加任何其他应急团体,参加其他应急团体的队伍,则不应属于直属序列,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参与。
    三是例行应急演习应鼓励爱好者团体组织,或者由协会组织;如果由应急队组织,务必强调面向所有业余无线电爱好者。“5.12”地震以前四川每年都有一两次规模较大的应急通信演练,参加的爱好者来自四面八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演练仅限于应急队内部,后果上文已述。

应急预案与决策机制
    4月20日,许多应急队员清晨8点便开始赶往集结地,如果决断准确,将有充分的时间补充实战装备(并且震后很快稳特固公司就提出赞助100部手台)。至迟10时出发,下午2时之前就可到达芦山。当时交通还比较通畅,专业通信尚未全面恢复,在应急通信方面大有可为。而实际情况是兜了个大圈子,没能为早一分钟打通灾区通信做出贡献。
    我们不妨从应急预案与决策机制两方面来分析这个现象。一个分布着几十万人口的地方发生7级地震,中央政府都会停下许多工作第一时间救灾,何况地震就发生在四川。在这种情况下,演习丝毫没有继续进行的可能性。但是我们的应急预案中却恰恰没有量化指标,没有发生7级地震“立即停止一切与救灾无关的集体活动”的类似规定。预案不明确,在20日早上9点那种可怕的紧张气氛下,确实有发生失误的可能。
    应急预案做出后数年未修订,平常很少组织学习和考核,实际作用是不大的。不用调查即可相信其他地方的情况基本如此。我们对无线电技术、集结和机动等“武”的方面很重视,而对宣传应急预案、进行案例回顾,以及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等“文”的方面不够重视,也是应急通信队伍存在的普遍现象。
    遇到预案未涉及的新情况时,合理的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决策正确率。四川的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队伍,除省队(包含成都市区十个支队)外,其余市、州和成都区县支队全部与当地应急办或军队直接对接,如遇当地灾害能得到比较明确的政府指令。省总队虽然在经信委和省协会领导之下,但通常情况下依靠独立决策,决策难度较大。要在无预案的情况下调动近百台车的庞大队伍开进灾区,确实需要勇气。实事求是的讲,很少有人能说“调动错了由我承担责任”,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这是目前志愿团体普遍面临的困境。
    除此之外,遇到这样的灾害,往往不适宜原地等待政府分配任务。因为在局部地方,政府掌握的情况并不一定比爱好者细致。从“5.12”和“4.20”的救灾经验来看,到了灾区自行侦查、自行分配任务都占了主要部分。看见交通拥堵就立刻疏导交通,发现哪个村镇通信不灵就立即开通通信几乎是普遍状况。在地方政府最初还不能准确全面的描述灾区需求情况的时候,要决定打一场独立深入的信息保卫战,需要魄力。
    上述多方面原因增加了发生决策失误的概率。由此看来,改进决策机制,避免紧急情况下判断失误,是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

应急通信装备和技术
    通信装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基础设施、战术基站和终端设备。
    基础设施在大规模应急通信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取得共识。坚固可靠、有备灾冗余的基础设施网是实施“4.20”救灾这类跨区域应急通信的必要保证。虽然人工组网通信也是有效和可靠的,但对人员素质和地形依赖过高。如果没有雅安中继,在灾区的联络组织将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事情。四川的业余无线电基础设施数量庞大,全省有案可查的各类业余中继台、APRS基站就有六十余个。当然同样存在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对川西的覆盖尤其薄弱。
    回顾多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历程,核心问题是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爱好者及其团体有建设的意愿,有的还有良好的资源,但师出无名,难以得到政策支持,成为一种变相的群众基础缺失。在管理方面也存在难以预估的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各团体都有惧怕风险的情绪,甚至建了也不敢公布。曾经长期存在的西岭雪山中继和峨眉山金顶中继就是例证。即便如此,笔者认为仍应鼓励有能力的HAM兴建大覆盖范围的基础设施。另外建设就要投资,非紧急情况下允许建设者保留一定的优先使用权,甚至允许以应急通信覆盖作为优先条件,是促进资金投入的有效途径。可能踩到意识形态地雷的事也不妨局部试一试。除非像加拿大那样实行政府补助,否则基础建设很难兼顾HAM自身受益较少的应急通信类公益事业。
    在战术基站方面,“4.20”救灾遇到的情况是有基站就要有人守卫,基站变成负担。缺乏一种价格便宜,不怕丢失的“简便基站”。车载基站难以上山顶,通常解决不了问题。即使能够解决,也需要留车在远离大本营的山坡上。有车就有人,吃喝睡、发电油料等后勤问题很快就会暴露出来。由于通信距离在十几千米数量级,基站不需要太大功率,5W左右就够了。在这里也向通信设备企业提一个建议,能否开发一种手提箱式基站,平时耐储存,开机后可以自行工作48小时,价格在2千元以内。
    终端设备方面,U/V段的手持电台和车载电台仍是应急通信的主力设备。在设立战术基站之前,灾区处于基础设施覆盖薄弱区,通信范围比较短。而车载短波电台、手持或背负式短波电台的普及率仍然很低,未见有效应用。在山区,VHF频段的通信能力远好于UHF频段。由于UHF频段在城市中的优越性,HAM和团体毫无例外地大量配置UHF设备,包括终端和基础设施。当灾害发生在山区时便缺乏VHF设备。由于平常很少使用这个频段,选取和协调频率也很困难。此外对车辆依赖过高,缺乏脱离车辆使用的大功率、便携式装备,在道路不通的地方(如宝兴方向),爱好者徒步进去以后基本没有办法把消息传播出来。国内爱好者开发的小型短波电台、背负式U/V电台和大容量电源,有望从技术上解决这些问题,期待尽早普及。
    关于应急频率选用和协调,今年1月四川协会发布了新的规范,到4月20日尚未全面落实,各应急队伍还是习惯于使用自己平常使用的频率。在这种情况下芦山工作组公布了统一的应急频率,暂时解决了直呼频率互通问题。但是运往灾区的战术基站往往来不及按规范设置频率,频率难记,信息互通也完全依赖人工通播。依据“应急频率与呼叫频率相同”的原则,地震后成都市区和雅安市平稳过渡到应急状态,未出现频率协调障碍。根据历次应急通信行动的经验,笔者认为在U/V段,应急频率与传统呼叫频率相同应当成为共识;在短波段仍建议使用本地区的传统呼叫频率,例如西南地区考虑用3855kHz、7057kHz;而全国性的呼叫频率,除非特大灾害,需谨慎动用。

路边的孩子向所有救援人员敬礼(萦天路).jpg
图10 在通往芦山的路上,一群学生向经过的车队敬礼(绵阳支队 供图)
“4.20”救灾工作是对5年来应急通信准备工作的一次检验,广大HAM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拯救同胞的事业中去,尽最大努力为灾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应急服务工作得到了全国同仁的支持,许多友台中止了当天的WAPC比赛,贡献了最好的通联环境,令灾区前线的HAM深受鼓舞。我们希望通过客观报道应急救灾详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来表达感谢之情,同时许多想法不够成熟,真诚期待大家批评指正。
来自:电子信息 / 无线电
8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虎哥 作者
11年5个月前 IP:未同步
557554
本文刊载于2013年第3期《现代通信》杂志,刊出文章略有不同。

文中提到的“三个支队”是:成都勇士部落汽车俱乐部,六零零车友俱乐部,驼峰越野俱乐部;一同宿营芦山的还有:四川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51
回复
13398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3时3分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