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昌明的西方,人们却普遍信仰“上帝”的存在?
HMX2006/01/20科学技术学 IP:四川

为什么科学昌明的西方,人们却普遍信仰“上帝”的存在?

李光明

  (一)

  以前我是绝对不信“上帝”的,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但不知为何,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竞不知不觉有点信起“上帝”来了。
  实际的“上帝”当然不存在,它是思想中虚拟的东西,马克思说,宗教是精神鸦片,一点不错。
  一次,在深圳的马路上,看见一个女子横穿马路,躲避不及,葬身于一辆快速行驶的泥头车下。一个活脱脱的生命就这样瞬间消逝了。
  又,某日又闻,一先前很早的一个同学,出差开会,刚好碰到一个比他高二阶官品的一个达官贵人下来视察,由于该同学本就精于官场之道,很快得到该人赏识而被提拨,官运享通。
  再又,另一曾经的同事,前些年,批发贩卖电脑网线赚了很多钱。己发展到在很多城市设办事处。他恰好逢到了电脑网线产品高需求的市场机会。
  。。。。。。
  太多的必然,太多的偶然。必然的事我们可以控制,如相对于第一个例子的女子,人可以通过医疗、保健来延长寿命。又,通过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辛勤,可以升官爬上更高的格子。做生意发财也如此。但现实中就是有太多的偶然性。世界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同在。
  我一直迷惑不解,美国人科技文化如此发达,却大部分人信基督教。据说,美国人常以基督来反省自己,闭门思过,以此来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使自己富于善心。美国人相信,少做坏事必会减少日后自己发生不测命运的偶然性或机率。那怕是减少生意失败的偶然性或机率。从社会现实意义上看,信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个人来说,由于不良行为受信教的影响,而减少给自已一生带来不必要麻烦的机会性事件。这不但于社会有益,也是为了自己个体好。原来,美国人信教是有好处的,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信教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服务自己。信教是给自己买保险。中国也有这样的典语:“多行不义必自毙”。马哲里也有“偶然性之中有必然性”。佛教说,“纵是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仍以上面发生车祸的女子为例,平时注意修身养性,不心急、不性“窜”、守规则,我想应当可以避开她人生旅途中的车祸这一偶然事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今天和明天,现在和未来也是相互联系的。
  只要当客观存在的偶然性还没法求解,我想,这偶然性大概就是思想中的“上帝”吧!鲁迅笔下的阿Q有他的精神胜利法,基督徒们相信“上帝”的存在,却又是另一种的精神自控法。
  我相信“上帝”的存在,即大量偶然性事件的存在。我相信,偶然性也一定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但我相信的“上帝”不完全是基督教中的“上帝”。

  (二)

  个人认为:

  科学=必然性事件学。(记录、研究理性事件)
  神学=偶然性事件现象学。 (记录感性事件)
  神学反映的还是现象阶段。比如:你可以否认雷公、雷婆这种神的存在,但你不能否认雷电这种偶然性的大自然现象的存在。又如,风水现象,古人反映的现象确实存在,只是古人当时不知其中蕴涵的环境科学道理。据记载,中国某处有一“鬼屋”现象,人在其中住一段时间就会死亡。文革时,有三个红卫兵学生不信邪,一起进去住了三天,后来相继死亡。经科学检验,此三人死于呼吸道肺癌,此“鬼屋”地下岩石不间断释放出高浓度的放射性气体氡气。
  现在,走在系统科学前面的混沌学,就揭示了从混沌中能产生有序的事物,即耗散结构。有名的著作是普里高津的《从混沌到有序》。
  而基督教圣经里边也说神在混沌中创造了世界。
  难道混沌科学与神学这么吻合?说明神学现象很多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古人限于认识水平而冠之以“神”罢了!
  按现时马哲,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占支配地位。但我现在认为,从更长的时间长度、更大的时间范围来考察事物的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不存在谁大谁小的问题,都是事物的发展方式,是对等的。偶然性中有必然,必然性中有偶然。
  现代系统学科混沌学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大量有序的事物诞生于大量无序事物的偶然碰撞中,也就是说因缘际会。
  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神的这种创造能力即将被科学揭晓,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无序性与有序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科学与神学即将得到统一。
  “上帝”就是那不确定性(随机性)之手。
  看到这里,你对科学昌明的西方,人们为什么普遍信仰“上帝”的存在就不难理解了。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4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HMX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54
回复
234
学术分
10
2005/09/10注册,3个月28天前活动

火炸药考古学家,擅长古法炮制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