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人类减少百分之90。
立棍2012/08/17地理与地质 IP:黑龙江



作者 小青

世界末日的传说近年来特别流行,据说是玛雅人的预言,2012年是世界末日。2012已过了大半,没见到世界末日的景象,看来传说还是传说,没有科学依据。可是大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地球将于下个世纪结束生命的说法可是有依据的,真真切切的。法国世界报指出,这回可不再是坊间的流传,也不是邪教组织的宣传口号,而是一家严肃且有名望的杂志“自然”透露的消息。该杂志刊登了多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为,由于人类对地球的无止境破坏,地球生态终于承受不住,在本世纪末将可能最终覆灭。


今天的人类最大的毛病是太重视自己,“人”可是至高无上,由于有这么一个先决条件,一切都要“以人为主”。人要过好生活,要享受各种权利,不能受丝毫怠慢。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让其它的生物和生态“受欺压”。造成地球严重的不平衡,人的自我膨胀最终导致自己灭亡。
法国《世界报》刊登加里克的博文指出,共有来自国际十多个机构的22名科学家共同撰写题为“地球生态变化”报告认为,地球的多样化正在加快消失,气候变化正在迅速形成。研究显示,今天地球尚存在的各种气候特征中的半数很快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现有地球生物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其它的气候现象,这种全新的气候特征将占12%至39%。而这一变化将会突然降临,令人类毫无防备,也完全无法承受,最后只能死亡。
研究认为,自然界无论局部还是全球范围内的动荡和变化始终存在。五千五百年前,撒哈拉沙漠曾经是绿洲,现在是沙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天地球面临的最大危害是不断膨胀的人口。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达90亿,人口过多将加速对地球生态的破坏。温哥华大学生物多样化专家莫尔斯Arne Moers说,当年地球从冰河期过渡到现在的状态仅用了一千年时间,今后的变化将更加迅速,而这种变化足以摧毁地球,一旦超过极限,想挽回是毫无希望的。极限是什么呢?专家指出,地球地下自然资源开采不能超过50%。而今天我们已经使用了43%的地下自然资源。因为人口太多,人类不断挖掘地下的资源。首先水资源三分之一已被开掘,各种生物资源的灭绝率达到人类有史以来的最高峰。五亿年来,地球的自然生物灭绝的速度从10倍升至100倍,今后将达到一万倍。
据美国航天局指出,从卫星上观察,到今年七月中为止,格陵兰岛表面上的冰97%已经融化,此前该地区面积如巴黎那么大的冰块已经开始消融。美国航天局发现今年夏天格陵兰岛冰山消融的速度突然加快,一般来说,每一百五十年,冰山会有一个融化期,但是如果未来时间冰块继续快速融化,那将非常令人担忧。
科学家认为,现在重要和紧急的任务是人类改变生活模式。22位科学家向各国政府提出了紧急行动计划:第一项就是快刀斩乱麻,用极端的方式立即减少人口压力。第二,将现有的人口集中在已经开发过的地区,不要再去开发新的蛮荒之地,留下那些原始和荒芜的土地修生养息,恢复生态平衡。第三,发明新的食物来源取代现有的食物,人类必须减少甚至完全取消食肉的习惯,取而代之以吃昆虫和植物来维持生命。但是科学家没有给出立即地,以极端方式减少人口的办法,总不能把人都杀了吧!也不能强制堕胎,只能提倡计划生育。而计划生育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效果也不太明显。
专家指出,待到地球要与人类同归于尽时,人类也许才会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来自:地球科学 / 地理与地质
7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立棍 作者
11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440296
来源: 新闻晨报 
 
据英国《每日邮报》、《每日快报》、《泰晤士报》、路透社29日报道,富有争议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教授28日在伦敦化学工程师协会进行演讲时,对全球变暖问题发出了惊人的警告:拉夫洛克宣称,随着地球温度继续升高,到下个世纪,地球上至少90百分号的人类都将死亡,幸存的人类最多不会超过5亿人。

“至少90百分号的人将死亡”


据悉,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教授因为在上世纪首次提出了“盖亚理论”而闻名于世,盖亚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根据“盖亚理论”,地球就像身体一样是个复杂和平衡的有机体系统,所有“系统”正常工作后才能允许生命在地球上继续繁衍,而一旦地球温度升高,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28日,拉夫洛克教授在伦敦化学工程师协会进行演讲时,对全球变暖问题发出了惊人的警告。拉夫洛克教授称,全球变暖问题将使地球状况更加恶化,尽管目前地球上有65亿人口,但到下个世纪,至少90百分号的人类都将死亡,地球上的人口将跌至大约5亿人左右。

拉夫洛克教授称,随着人类和地球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增多,地球温度会越来越热,从而引起水短缺,许多海洋生物都将死亡,地球上的许多地方都将变成沙漠,植物难以生长。拉夫洛克说:“有足够的证据显示,我们目前的状况和5500万年前的地球非常相似,当时大量二氧化碳排向大气层,导致地球温度平均上升了8摄氏度左右,直到20万年后,地球温度才恢复到正常水平。”拉夫洛克担心同样的灾难将再次发生,他警告说:“如果这种状况真的发生了,那么下一个世纪,将成为一个异常艰难的世纪。”

“幸存者到北极避难”

但拉夫洛克称,人类不会因此而遭遇灭绝的噩运,因为在过去,地球生物已经设法度过了好几次气候灾难。当地球上的大多数地区不再适合生存后,人类会前往北极圈地区避难,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口,北极附近的国家和城市将被拥挤的摩天大楼所占据。

拉夫洛克教授说:“在应对全球变暖灾难中,人类也许会发生一些进化。那些生还者,将是能够为自己制造避难所的人或到北极地区居住的人。我认为到时大量人类都将死亡,但我并不认为人类会灭绝。在一个过热的地球上,能够幸存的人类不会超过5亿人。”

“拯救地球为时已晚”

拉夫洛克教授还耸人听闻地警告称,对于人类的可怕未来,目前没有任何简单的解决方法,人类无法做任何事来“拯救地球”,所有试图解决环境问题的尝试,最多也仅仅是延缓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已。拉夫洛克还敦促科学家将“全球变暖”的术语改为“全球变热”,因为“全球变暖”听起来太温和。

拉夫洛克说:“人们也许会尝试做些事情来挽救地球,但这就像你遭遇肾衰竭,你只能通过透析治疗来延长生命一样,我们只是延缓了死亡的时间,但问题依然存在。在目前,尝试调节地球环境的想法形同疯狂,因为这种工作远远超出了人类目前的能力。”尽管如此,拉夫洛克仍建议人类应该尽量减少自己对地球环境的负面影响。

然而,拉夫洛克的惊人理论却在英国引起了巨大争议,也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强烈反对,很多科学家认为,只要人类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就能阻止地球继续变暖。

 拉夫洛克宣称,随着地球温度继续升高,到下个世纪,地球上至少90百分号的人类都将死亡,幸存的人类最多不会超过5亿人。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rudolf
11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440601
反正不是近几年的事情,大家该干啥干啥吧,散了吧,散了吧……
+1
科创币
hx
2012-08-18
高质量发帖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飞面教徒
11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440620
略民科。生物灭绝如果没有发生极大的自然灾害是不能按次算的,二楼有讲到盖亚假说,但是盖亚假说并不包括这种内容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夏之靥
11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440658
我只有2个字说:呵呵
====================发在自然探索版块里啊,那就不能灌水了。===============================================
地球是有限的,所有物种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恐龙拜拜了,哺乳动物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天易
11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440832
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本分,人的一切活动也属于自然演变的一部分。如果自然演变需要灭绝人类,咱能躲哪去?所以,咱认为该干嘛干嘛,自然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趋势。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flottant
11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440847
人类衰退之后…………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立棍
学者 笔友
文章
687
回复
3631
学术分
2
2010/04/19注册,6年2个月前活动
暂无简介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邮箱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