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半径与世界圆周
中山市三鑫双语学校 叶才生
在婴儿的眼中,母亲的乳房就是宏观世界;在儿童的眼中,无边的童心是半径,世界的圆周等同于人生的圆周。
儿童是自然之子,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心中自然。我们不会陌生,刚学会爬行或者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他通向的方向最多的就是原始水的方向、火的方向。他与一草一木称兄道弟,聆听昆虫歌唱,尝试与沙子对话,给竹子戴帽子……他粉红的嫩手犹如一切嫩芽的翻版,梦里的笑多像拈花微笑。他纯洁的眼睛分明是清泉的代言人,肌肤显然是冰雪玉石的形象大使,他牙牙学语的第一词语就是妈妈,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这“妈妈”的发音何其相似!
儿童是神的儿子。在童眼里,一切事物都有生命,都是自己的影子,会唱歌,会思考。在人类游戏中,儿童取消了游戏本身,他连游戏也是真实的,他骑木马,“戛戛”有声,他为一只蚱蜢举行葬礼,给布娃娃打针……著名诗评家赵思运认为,一个太善言谈的人往往就失去了灵性与神性,孩子的言语不发达,但上帝赋予他洞察万物的神力,他能够直接与万物交谈,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我们往往对孩子的交谈感到不能理解。神性与太多的言语是对立的。不会说话的儿童以神性与万物沟通,而当他渐渐长大成人,足以表达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与常人无异。所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儿童是引领我们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亲。
儿童又是社会之子。在人们认知的习惯里,孩子什么都不懂,白纸一张,经常抛出一句“小孩子懂什么”!错!错!错!现代科技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单是右脑“祖先脑”,就有创造性,有直觉能力和认识图像的功能,人类长期积累的智慧、500万年遗传因子的信息都储藏在右脑里。但是,遗憾的是,成人唤醒孩子潜能的还是有限,孩子激活成人灵感的则是屡见不鲜。
周国平的4岁宝贝女儿,简直就是一个儿童诗人。他列举了诸多例子:有一天她随大人去山上玩,抓着一把采来的野花告诉爸爸,“花在我的手里,我的手就是花瓶”;另外还有个例子,晚上睡觉她怕黑,然后她就对妈妈说:“我不喜欢太黑,有点像污染。”在孩子的眼里,万事万物没有界限,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像和经历过的,这世界一下子点燃了成年人世界的诗意,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所的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些诗完全不同于人们概念中的儿童诗,诗中所表现出的生命质感与宇宙意识,让人有点陌生,但很可能正是新时代儿童诗发展的方向。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作为成人决不能拿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正确”来约束、规范孩子的思维。在这方面,儿童文学的泰斗、老诗人圣野作了示范。1997年8月,圣野偶然知道了吴导。他一口气读完吴导的诗,像发现稀有珍宝,当即写下一首诗:“我没有对任何人跪下过/但在天神一样的小诗人面前/我快活地跪下了/一个隶属于未来世纪的/年轻的小太阳/八岁的小艾青/蹦蹦跳跳/向我们走来/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老诗人向诗歌跪下了,向神跪下了!无意识中,他用最彻底的朝圣向我们演绎了什么叫尊重、爱惜。在如此人格魅力的诗人点拨下,吴导的诗才泉涌,诗集《有太阳真好》荣获“第一届全球热爱生命文学创作奖”。
“返老还童”是中国历代智者、道长、帝王的终极追求。这吻合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健康的儿童性”概念,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一方面以童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擦拭尘土,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与功利会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进一步尘封。“雪化后是什么”,面对斑斓的世界,孩子看到的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成年人都是盲人。
人的认知永远是一个圆。世俗给我世俗的迷惑,我如何寻找高洁?
以童诗为半径,扩大世界圆周。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