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月三十号开始查资料设计,其间经过几次的修改,终于在十一月五日将最终的"产品"拿出来了.由于白天还要上课所以只有晚上做了,弄的我一周没有吃好睡好.
由于没有现成的电路图,只好自己根据刚刚学完的电子技术来设计,由于我是化工专业电子技术学的很浅所以只好用简单的集成电路搭接了.电路设计好以后还要做PCB.没有电脑就只好用手画了,就买了指甲油吸在注射器里在覆铜板上画.由于是人工设计人工画图,最后难免做工粗糙,并且有错误.不过到最后可以修改的,到最后组装元件的时候是边组装边调试,其间发现不少错误,不过到最后究竟还是做成了.机壳是我做其他东西做坏的就利用起来了,开始还认为上面的三个大窟窿影响美观,但后来发现没有窟窿还不行,要不散热就成问题了.
前天试用了一下,顺便再实验一下聚能效应,在直径18毫米的含铝粉10%的petn药柱距离顶端5mm的地方装上一个探极,再在其下方15毫米的地方装上第二个探极,探极深入药柱1mm。聚能罩口径18毫米,高23毫米,为0.8毫米的铝合金,炸高为5cm。爆炸后打穿三层7.5毫米厚的钢板,第四层打了6mm。爆速仪上显示为1.8微秒。直接计算的话爆速是8333.3米每秒。结果明显偏大,是不是不能这样直接算。
这是里面的电路,用了12块hc系列高速集成电路,2块ls系列TTL集成电路,12块cd4000系列集成电路.由于纯手工,所以比较粗糙
上面的三个孔是第一次做的实验,破甲深度为22mm,下面的四个为测爆速时做的,破甲深度为28mm.
第四块没有打穿,不过在背面打了个突起.
是不是要以图中的ab和ac的距离差作为计算的距离,轰爆波从雷管进入主装药以圆形波阵面传播,要是的话就是ab就是6.4毫米,ac就是20.6毫米,其差也大概就是14.2毫米,算起来就是7888.8左右的了。
探极用的是两根扭在一起的0.07mm的直焊漆包线,平常两根漆包线是彼此绝缘的,爆炸的时候高温烧钓漆层同时由于高温电离作用使气体电离而导电,这样电路就导通了,给触发器一个脉冲开始计时,然后再来一个脉冲结束计时。
由于只学了数电和模电,我们化工专业又不开单片机课程等等原因,就只好用普通芯片搭接了,电路虽然简单但是工作量一点不少,由于是双面电路板所以我是先在覆铜板上面打孔,再在上面拿注射器画电路,贴片芯片的活最不好做,不过还是画上了。由于这个也是测量时间间隔的,所以配合不同的传感器还可以测量射流,破片以及冲击波的速度等。不过我会找时间自学单片机课程的,毕竟大势所趋嘛。
对于断通的方式我单独用一个电源供电(照片中可以看到机壳上方有一叠层电池),用的是9v电池,这样可以将上升沿变的陡一些,减小延时.要是不用电池我想用晶振里面的石英片作为传感器不知道可行否
最近又测了一次,由于没有天平所以没有密度数据参考。不过是根据gf8021的方法做的PETN药柱,密度不会太小,大概含有10%的铝粉,外径12mm,被测药柱高40.3mm。我冒着零下十来度的气温到郊外试验,那时药柱估计也降到了零下,引爆以后显示5.5微秒。算为爆速大概是7327m/s
测爆速示意图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