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育部网站公布《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最触目的,是说老师的绩效工资,不能与升学率挂钩。教师收入问题蓦地浮出水面,引发广泛关注。
教育部显然希望以此给以学生分数论教师成败的“应试热”,浇上一瓢凉水。
那么,这瓢凉水是否真能成为一帖有效的清凉剂呢?
此前也曾有从官方泼向逼近沸点的应试教育的数瓢凉水,似乎总有杯水车薪甚至是火上浇油之叹。取消小升初统一考试,为竞争名校,社会上各路学科竞赛及考证热一路飙升,逼得小学生一窝蜂地提前去学中学生的课。要求学生跳集体舞、每天长跑上千米,抵御应试教育对文体活动的挤占,然而,作业不减少,真能 实行的学校寥寥无几。难得有效的,倒是规定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孩子体育成绩不好的家长慌了手脚,逼着孩子在繁重的课业中挤出时间跑步,倒也收到了锻炼身体的功效。
似乎,唯有与应试挂起钩来的“改革”,才有奇效。升学这根指挥棒,谁敢扔,谁挨骂。南京几年前一度高考成绩滑坡,据称与推行素质教育有关,导致家长们怨声载道。而试图从教师收入下手,遏制应试狂潮,不失为一个妙想。收入这个杠杆,多次撬动了中国改革的局部突破。但在教育界,却不能太小觑应试的魔 力。
应试教育何以风靡全国?如果学生不进名校就难以顺利就业,如果社会保障迟迟不能让公务员之外的人群感到安全安心,如果中考和高考仍唯标准化考试的马首是瞻,只动一动教师工资,恐怕应试这只“老鼠”,仍会风车般疯狂地原地打转儿。某项改革的单兵突进,最终会孤独地陷入进退失据的泥淖,无果而终。
其实,成绩并非万恶之源。能让学生考出高分、能保证孩子有一个锦绣前程的老师,家长喜欢,校长开心,社会尊敬,为什么不能得到较高的报酬?和我们相反,美国、澳洲的绩效工资改革,倒是开始尝试把教师工资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上钩呢。
标准化考试,本来目的就是检验学生在学科领域的能力与水平。如何升学,怎样考试,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大政方针,却又不鼓励教师有效率地落实,岂不自相矛盾?不管学生考得如何,教师一律按年资领薪,最终可能强化某些老师为了提高收入“课内松劲课外使劲”,导致补课成风,学生负担和家长的经济 负担没准儿不降反升。
老师的绩效工资,不看升学率,究竟看什么?看师德?太含糊,很难量化。论年资?恐会压抑了年轻教师的职业创新冲动。校长说了算?弄不好就滋生新的腐败。所以,与其把板子打在升学率上,还不如继续深化升学改革,让标准化考试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制定新的升学路径,让优秀的、不是只会应试的孩子脱颖而出……
要扼住应试教育的咽喉,得找出它的“七寸”来。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