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亩亩的文笔这么好了,不知是两年不见,大有提高呢,还是换了个人用亩亩的帐号。哈哈!!!
政府的政策和作风确实很关键,在科技这个问题上,从解放算起,基本上是过大于功的。
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吗
今日晚报
如今,“自主创新”成了一个时髦用语,可是谈到创新,很多人会觉得底气不足。是呀,偌大一个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大约只有万分之三,大中型企业中有技术研发机构的仅占25%,平均生产一台个人计算机只赚来一捆大葱的钱,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
??至于失掉创造力的原因,有诸多层面的解释。有的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认为儒家文化的保守性,中庸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不敢标新立异,从而导致300年来中国科技的落后。这种看法似是而非,比如,中庸之道为什么没有遏制“四大发明”的出现?为什么没有影响唐宋科技的昌明?
??我个人更认同李约瑟先生的结论,他说,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入股文扼杀了人们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国,这个“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的国度,这个在15世纪之前,科学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国度,从明末清初开始,与世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由一个领跑者变成了一个落伍者。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创造力仍时有闪光。万户,明朝的一个小官吏,在一把椅子下安装了47枚用火药制造的“原始火箭”,命仆人把自己捆在椅子上,双手各执一个巨大的风筝,然后叫仆人点燃火箭,想借火箭和风筝的力量升上天空。虽然他在爆炸与飞升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今天的我们揣摩他当初的奇思妙想的时候,依然觉得血脉贲张。
??还有郑和下西洋,不管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为寻找建文帝,都是明成祖好大喜功的政治作秀,那艘船的设计总该是很有创造力的吧?
??但是,总体来说,明清之际,中国的人创造力发生了转向,都移到消费、享受方面去了,比如,满汉全席、旗袍、陶瓷等,至今还让许多人津津乐道,影响所及,今天中国人在吃上的创造力、想像力特别发达,已经吃出“饮食文化”来了,在全世界都吃了出名堂;更有许多奇技淫巧,记录在《金瓶梅》、《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让人叹为观止;至于官场上发明的什么“别敬”、“节敬”、“炭敬”、“冰敬”之类,不是今天还有人在学吗?
??那么今天,看着满大街跑着别人知识产权的汽车,还有那千城一面的建筑,听听“加工厂”、“试验场”之类的说法,再想想我们在传统强项娱乐上也失去了优势———卡拉OK、KTV不都是舶来品吗?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了创造力,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但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在新中国,这一类的人们又何尝少呢?从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发射到神舟六号飞船的航天,从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温州模式”,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当代毕昇”王选,有谁敢小视中华儿女的创造力呢?
??又想起了那句谚语: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智慧装在中国人的脑袋里。有智慧当然是好事,但不能只满足于把它装在脑袋里,还要让它变成响当当的“中国制造”或“中国创造”,让它变成口袋里的钱,否则,我们就永远只是个打工仔,世界的打工仔。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