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及其对创造性教学的启示
12112006/04/03科学技术学 IP:四川

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及其对创造性教学的启示

张景焕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类自身潜能的发挥,而在人类的所有潜能中最宝贵的当属创造的潜力,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许多国家纷纷在教育大纲及课程设置上强调创造教育的重要位置。有关创造力的理论也应这种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在诸多创造力的理论中带有方向性和主流地位的就是创造力的多维理论。本文将介绍一种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创造力投资--多维理论,并剖析这种理论对我国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启发意义。

一、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研究创造力的专家学者在总结、借鉴以往关于创造力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创造力的新认识、新理论。与传统创造力的还原倾向相反,近期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创造力是一个多维结构,是多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在近期的创造力多维理论中有帕纳斯(Parnes,1977)提出的创造力“万花筒”模型,塔尼贝克姆(Tannenbacm,1983)提出的创造力综合模式,阿姆贝尔(Amabile,1983)提出的创造力认知成分理论,斯坦伯格提出的创造力的投资理论(Sternberg,1991).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斯坦伯格的创造力的投资理论。
斯坦伯格认为人的创造就象市场上的投资一样,是将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上面。投资讲究花最小的代价创造最高的利润,创造则是用现有的知识、才能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尽管有的人想使自己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但却受到自身的或环境方面的种种因素的限制,未能如愿。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呢?斯坦伯格认为创造力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很难同时出现又恰到好处地相互作用,这六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
1.智力 (Intelligence)
斯坦伯格关于智力的理论分三部分:成分亚理论、情境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在三重智力结构中处于最底部的操作层面上,是—种最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它又包括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其中与创造力相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它的元成分。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中关键的一步是重新定义问题。在重新定义问题阶段首先要通过选择编码、选择组合和选择比较来发现问题及其实质所在,然后再通过元成分的计划、控制和评估的信息加工过程来实现对创造智力过程的计划和调节。例如,乔姆斯基对语言习得的创造性的贡献源于他重新定义了语言的实质,弗来明发明青霉素就是他意识到杀死细菌的霉菌比那些原想研究的细菌更重要.这就是选择编码和专注于关键信息的能力。 2.知识(Knowledge)
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需一定的知识储备,重新定义问题仅解决了知道需要哪种类型的知识,而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更多的高级知识。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某个领域的专家比新手知道得更多,而且以更严谨的方式储存信息。但并不是知识积累越多,人的创造性的贡献越大。研究者们发现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知识和操作的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个人档案研究资料也证明,人们对某一领域的最大贡献出现在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知识达到主峰之前。因此,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及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必备条件,能否有创造性的成就还应视个人的思维风格而定。
3.思维风格(Thinking styles)
思维风格是指人们如何运用或驾驭他们的智力和知识。风格代表一种倾向而不是能力本身,它处于能力与人格之间。高创造力的个体不仅具有较好的处理新情况的能力,而且有以新的方式看待问题、承担新的挑战、以自己的方式组织事件的愿望,这就是“立法风格”,就象政府部门的法律部。有创造力的个体还具有“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风格,即喜欢处理大的、有意义的而不是小的、不连续的问题。
4.人格(Personality)
斯坦伯格等认为要表明实质的创造力,五种人格特征是关键的,它们是:
(l)忍受模糊的能力
忍受棋糊的能力在一种理论还没形成期间特别需要。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可能需要等待其理论建立内在联系,或等待将理论和资料充实起来。研究者在他的创造性的思想刚提出还没有明确地受到人们的欢迎时特别需要忍受模糊的能力。
(2)克服随碍的意愿 (Willingness to overcome)
当人们与众不同或用不同寻常的方式接近问题时,人们常需要面对不可避免的障碍。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不同寻常的观点并不马上得到接受。有创造力的个体需要有克服障碍的勇气,坚信自己能成功。 (3)成长的意愿(Willingness to grow)
这是超越先前成功的关健,人们常常在有了一两个好的观点后就会觉得满足,从此将其余生花费在当初思想的不重要的含义上。有时人们对早期的思想、智力、职业甚至经济感兴趣,使得他很难于超越它们。
(4)敢冒风险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这是成长必备的条件,在思想范畴内与在经济范畴内一样,有时人们需要冒险,不怕失败。成功者并不是不失败,而是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开走向提高,与此同时他们需要用多样化的方法分数风险。
(5)自信(Belief in oneself)
这意味着对自己有能力最大限度地修正错误充满信心,人如果没有勇气相信自己,那么他将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支持,因为相信自己是赢得他人支持的源泉。
5.动机 (Motivation)
研究者一再发现当人们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时,他们的动机是任务中心的而不是目标中心的、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正在做什么而不仅是他们将从中得到什么,他们不只注重目标,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达到目标的必要手段上。外部奖赏会削弱工作的内部动机,被推动得太紧的人可能会失去超越自己的动力。
6.环境 (Environment)
最后,没有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上述我们讨论的内在品质将是空话。环境至少可以以三种方式支持创造。(l)帮助传播创造思想;(2)支持创造思想;(3)通过基础服务评价和修正这些思想。由于没有统一的什么是创造的标准,如果个人关于创造力的标准与环境标准相吻合将促进个人的创造力的形成。

二、创造力投资理论的主要贡献
由于创造力的投资理论提出时间较短,理论的某些细节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理论的贡献做出最后的评价为时尚早,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讲,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贡献。
1.提出了创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
在投资理论之前,创造力研究有代表性的理论可以说是吉尔福特的认知结构的理智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吉氏提出了发散加工是创造力核心并起到标示作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推动了创造力测验量表的研制及测验的广泛应用。但它亦有负面影响,即长期以来,发散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有的人甚至将二者等同。对此,斯坦伯格指出,能够写出砖头的许多用途的学生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他可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设想,却不能有效地选择、评价和综合,不能很好地设想与现实情境相联系,至少辐合思维对创造力同样重要。创造力是一个多维结构.是多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在这种结构中,发散思维不再是核心,而只是许多要素中的一个。创造力投资理论以令人信服的推断及实验证实了创造力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因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2.提出创造是能力与其它因素复合的观点
斯坦伯格从智力领域的研究开始,但其理论又超出了用人类智能本身来说明创造行为。在他的智力的三重结构理论中强调智力有三个侧面,这三个侧面是(1)分析的智力,这个侧面相当于传统的对智力的分析与定义,指的是主体的内部世界;(2)创造的智力,它包括洞察力、综合能力及主体对外界新刺激、新环境的反映,相当于主体世界与外界现实相联系的能力;(3)实践的智力,涉及领会、理解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是智力的情境方面,反映个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这里可以看出斯坦伯格是把创造当作智力的一侧面来进行研究的。可当他进一步分析创造的行为时,创造行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又使他跨出了对创造力进行单纯智力分析的羁绊,从而提出创造力是人对自己包括人格、动机在内的五种内都资源的合理投入,这种投资方式还要受到环境(第六因素)的影响。他通过研究认为:“创造力不是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而是能力与其它方面的复合”。这一结论既是对投资理论的高度概括,又是对八九十年代各家学派对创造力研究的高度综合,这是吉氏理论所没有达到的新商度。尽管吉氏也作过创造人格的研究,但却没有能将人格因素纳入到自己的理论范畴之内,更没有对思维风格、动机、环境等进行研究。 3.强调智力的元成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
斯坦伯格在创造力的投资理论中将智力作为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但他更强调的是,智力成分中的元成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因为它涉及到创造行为中的对问题的再定义这一关健因累。从这里可以看出斯氏对智力与创造力的分界,也就是说创造是与智力成分中的元成分有关的那样一种能力,这就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智力与创造力存在那样曲折而又夏杂的关系了。因为创造力并不是智力的全部因素,而只是与其中涉及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那部分智力有关,而不是象吉氏所假设的与其模型中的每一部分模块有关,这样也就使人们进一步明确了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4.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使理论模型具有开放性
斯坦伯格采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说明创造力,因而特别重视环境对创造力成长的作用,因而他提出的理论是一种向环境与社会开放的理论。而吉尔福特用严格的因素分析的数学方法分析智力,因而其理论模型一旦建立就是封闭的,人们只能证明或否定它,很难发展或丰富它。相对而言,斯氏理论有更大的灵活性,留给人们以很大的空间余地。因此,斯坦伯格的理论提出之后,有许多人根据其理论提出自己的研究横型。例如Nielesen提出创造力多维模型、Ram提出创造力主体控制的计算机模型等都是对创造力投资理论的深化及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尚未完全建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它对我们当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仍有很多启示。

三、创造力的投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1.创造力培训在智力上应注意元认知的训练
任何一种有关创造力的理论都不否认一定程度的智力及适宜的监督控制机制对创造力的重要作用。而元认知就是集智力水平与智力风格于一体的一种东西:它强调认识活动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在以往的以发散思维为训练中心的创造力开发中,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对发散空间限制得太严,学生就不主动地去处理经验中宽泛的、对问题更灵活的理解,而如果限制得太少,他们就会产生大量稀奇古怪的想法,而不是有用的创造的想法。因此,引入元认知方式训练,让学生主动控制和监督自己的认识活动,而不是由外界监督和控制,就会收到既不降低思想的灵活性又增加实用性的效果。这对于学生主动地重新定义问题也会起到主动限制和提高思维实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科知识的特点,注意训练学生控制与调节自己智力过程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
2.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一定数量和结构合理的知识是创造过程所必需的,因此要进行创造性教学也必须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但知识的积累及其结构的完善并不必然地产生创造、甚至知识的积累、规则定义等过于纯熟还会导致思维僵化和墨守成规。为了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创造,一方面我们要教知识的用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各门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理解知识用途的条件,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此外还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所学知识的机会。例如,文学和艺术素养会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会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和方法等,特别是其中的不断探索精神有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会促使及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熟悉的问题,从而产生创造性的设想。 3.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现有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生活实际,才能提出问题,并能以全面的态度对待问题,最终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面对复杂的事态研究者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即有立法的全方位的思维风格,而这种思想观点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对待所学知识的态度,了解所学知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作用及用途,然后启发他们表达并提高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对一事一物的观点,以至于最终形成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的立法风格、全方位的风格。
4.注意培养创造的人格和动机
创造的人格在创造行为中举足轻重,它是创造性设想得以实现的个人保证,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更需要长期的努力,它需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班级的管理方式,鼓励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在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不同时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愿意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成长起来,并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遇到不明情境和问题时一方面努力探索,另一方面还在耐心等待问题明朗化,不能因急于求成或为追求社会(或他人)赞同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在学习动机方面要努力培养和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兴趣,使他们对任务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对完成任务后获得的奖赏感兴趣,要使儿童有机会从事他们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
5.努力创造社会相互作用情境及安全自由的心理气氛
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高效率地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的相互作用及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风格,因此创造性教学应穿插采用小组方式进行。小组类似于社会的相互作用情境,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容易使儿童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通过小组活动,并推而广之,在校园内外,课堂上下营造一种心理氛围,使学生表达自已的观点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主动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时不会遭到孤立。最后我们还需为学生创造一个培育、评估和奖励创造优秀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是创造型人才成长所必需的。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0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1211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409
回复
1208
学术分
33
2005/08/31注册,4天6时前活动

科创消防局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