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3月31日表示,中国仍坚持九年义务教育,12年义务教育的做法不符合目前国力。此前,教育部部长周济也表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能对教育实施水平的目标定得过高,中国的教育能力相对还比较低。(据《新京报》)
教育部的明确表态,告诉了我们一个遗憾的事实: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普及12年义务教育建议划上了“休止符”,更不用谈是“向上普及”(高中教育)还是“向下普及”(学前教育)了。
一句轻飘飘的“不符合中国国情”,成了我们难以承受之重。按照教育部的解释,所谓的国情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没有这个财力。中国果真没有普及12的义务教育的财力吗?否决12年义务教育,到底是财力不足还是认识不足?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孩子是独生子女,无论义务不义务,12年学业再困难还是要上的。区别在于,多出的3年学费是由政府与家庭分担,还是由家庭独自承担。肉烂在锅里,政府少掏钱,家庭就要多掏钱,其结果无非政府甩掉了包袱,让家庭来背,作为弱势的一方,家庭只能承担起这个包袱。家庭背不动,就只能让孩子放弃3年学业,放弃上大学、上高职的梦想,早早踏上就业之路,汇入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业大军。
否决多出的3年义务教育,不仅是甩包袱,还是确保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高中三年和幼儿园三年,由于不属义务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收费“特区”,于是出现了高中、幼儿园收费高过研究生的怪现象。高昂的学费远远超出普通家庭承担能力,让家长们不堪重负。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政府与民争利做法,其结果进一步拉大了“国富民穷”。
教育部的“不普及12年义务教育是因为国情”理由,到底能站不站得住脚,可以看一看中国的财力“国情”。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财力迅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近50倍,在当下金融风暴大背景下,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国家一而再加大投入,铺桥、造路、建机场,一些部门甚至为“4万亿”怎么花掉而发愁。为了保GDP目标,国家和各地政府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工业、交通、能源等方面,期望这些投资短期内就能有回报。而教育是长远投资,效益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十头八年内也不可能为GDP“锦上添花”,所以,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要不少于GDP的4%”开始,15、6年了,我们还在为保“4%”目标而苦苦努力。
说中国国情难以承受12年义务教育,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据亚洲开发银行报告,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发达国家大多普及了12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向15年免费义务教育迈进。即使在不发达国家,12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也已成为共识,如古巴教育支出占GDP的6.3%,哪怕再困难仍然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学校不仅不收学杂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和校服。许多非洲穷国也照样实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古巴以及非洲穷国的经济实力与中国差之十万八千里,2008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20%、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三位的我国,一些人的“国情观”,还不如非洲的穷兄弟们。
早在2007年就有专家分析,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近4万亿元,假设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依法入学,每年每个小学、初中、高中生的平均义务教育费用分别为500元、1000元、1500元,那么,2006年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约需2260亿元。按照这位专家的数据,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多增加3年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约需区区1130亿元,这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区区1130亿元财政负担,根本不存在问题。
每年,中国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初中学生中止学业,他们中,大多是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为昂贵的高中和中职学费,让他们失去进一步求学的机会,过早地走上社会,只能投身低素质的劳力大军。如果缺少良好的周围环境,不少人还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人才强国”、“科技兴强国”不是空谈,也不可能只靠部分精英来实现,只有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让我们这个国家具备更强劲的活力与发展后劲。
教育部所谓的“12年义务教育不符合国情”,向我们道出了另外一种“国情”,那就是国内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敷衍和短视。中国“不差钱”,“差”的是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决心。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