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态 范 围
北京中考刚刚开考时,有一些人说“数学题太难了,有考生当场就哭了”。这让我想起了今年高考开考当天,舆论声讨数学题太难,说法与之类似,甚至还有夸张报道说,某考场考生因题太难晕倒在考场。事后证明,其实只是这名考生想提前离场而使出的撒泼手段。
中高考变难了?显然这个判断是错的。高考结束后曾一度被卷入舆论中心的南师大附中校长葛军表示:现在的高考数学考试是越来越难了吗?我觉得没有,反而是越来越容易了,才导致区分度降低,使得每一分的重要程度加大了。
葛军校长说到了关键,中高考不是难了,最大的问题是越来越容易了。事实上,今年高考分数公布,仍然有考生数学得了满分,甚至是很多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031万高考报名人数创下十年以来报考最高峰,部分省份600分及以上高分段考生也是空前增多。
以四川省理科成绩为例,今年700分以上人数多达182人,660分以上人数更高达5561人,630分以上考生人数较2018年增加6047人,突破1.6万人。
在广西,2019年高考理科第一名考了730分,创造了广西高考历史上的第一。数学满分,英语满分,仅语文、理综分别被扣10分。
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出现了“高分通胀”的现象。2018年,河北省700分以上的考生多达122人,数学满分的超150人(文理合计)。
同样“通胀”的还有中考。2017年北京中考,人大附中录取分数563分,满分580分(含40分体育分),也就是说,如果想上人大附中,每科倒扣不能超过3分。到了2018年,分数竞争更为激烈,仅英语满分者就高达129人。
都是高分考生,分数的筛选价值越来越微弱,也不断加剧着分数的竞争,可以说现在已经不再是分分计较,而是毫毫计较了。
选拔性考试变得越来越水平化、简单化,甚至模式化。
以前的中高考并不是这样,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其区别度非常显著。也就是说,学业优秀与否,分数差距是很大的,第一名与第二名之间差距也不小。在过去的中高考中,得满分者极其稀缺,能有一两个或者几个人已经了不起了。但现在,想当第一名,恨不得门门满分或者逼近满分才行。
今天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
主要就是很多人凭直觉主观臆测:考试难度与负担呈正相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舆论与大众对以高考为代表的升学考试口诛笔伐,上纲上线,“大学教授也不会做XX题”之类的标题比比皆是。试题难度被认为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负担,试题难度大,压力就大。
在这种错误的舆论压力下,各级选拔性考试不断退让,追求稳定,降低难度。中高考试题因此越来越趋于模式化,“万年不变”的送分题越来越多。我们的中高考越来越像托福、雅思等水平化考试,离选拔性考试越来越远。
这种趋势的背后是一个荒唐的逻辑:学生负担与试题难度成正比,为降低负担而不断降低难度。
其实,负担与考试的难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更多取决于通过考试争夺的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你的个人禀赋与这种争夺方式的匹配程度。这是一个浅显的基本逻辑,基本道理。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只能停留在直觉认知,无从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这一现象还与近年照搬美国的招生录取方式有关。美国的中学与大学招生,相关考试的确是水平测试。不同的考试,其定位与目的,效果和作用是不同的。若简单从功能上来说,一种是水平考试,一种是选拔性考试,水平考试难度相对较低,从测量角度看,区分度较低,是粗颗粒的,只是一个大致分层。但是选拔性测试不同,它更强调对优秀人才的区别与选拔,要求区分度更高,是细颗粒的。
美国的各种考试多数都是前者。美国“高考”SAT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考“SSAT类似我们初中的学业水平测试,同样,托福也是一种语言水平测试。这类水平测试在分数的计量上也是不同的,比如老的SAT满分为2400分时,即便考得再低,一般也不会低于1200分,想低于1200分,稀缺度和考2380分以上一样难,因此经常有人开玩笑说:你如果能考到1100,我就请你吃饭。
美国盛行的这种水平化考试,是与其录取制度配套的,即水平考试作为一个基础学术评价,学校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后招生录取。中国则不然,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最后不得不回到分数这个唯一的刚性依据上来,这时,套用美国的水平测试,几乎是一场灾难。人家是用一个粗框架的水平评价作为一个评价基础,我们却要把这个作为唯一,怎么能不出问题?
除此之外,考试越来越简单还有一个潜在原因:搞分数的GDP,让多数考生与家长都有分数的获得感,皆大欢喜。比如某市曾经在一年之间,让高考成绩平均分上涨了100分左右。近年各地在“分数GDP”的竞争上也越来越激进,尤其是中考,几乎没有区分度,大家都是高分考生,家长学生脸上都有光。
如果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对教育与人才培养有利,没什么不可以,但遗憾的是,适得其反。考生的成绩越来越高,表面上家长和孩子皆大欢喜,岂不知害苦了教育。
首先,考试简单化、水平化、模式化,大大降低了区分度,完全破坏了选拔人才的功能。我们虽然不断推进招生改革,包括综合素质评价等,但因为诚信等种种现实,在保公平的强大诉求下,综合素质评价只能是“参考”,升学考试还是要回到分数这把刚性的尺子上来。
这时,区分度越来越低的尺子,对于人才选拔的意义就越来越小,甚至起反作用,选拔出的更多可能是中间人才,未必是顶尖人才。
于是,部分名校放弃了对高考分数的依赖,越来越多地走特殊类型招生,希望通过其他尺子,弥补缺乏区分度的尺子。比如清华北大等高校投放在多地的招生计划,往往有很高比例不是只看高考分数。
2017年浙江新高考第一年,清华大学多数招生计划仍然坚持三位一体招生,即60%是高考分数,10%是中学评价,30%是清华自己的评价,这其中就有笔试与面试。2018年,三位一体招生占比继续超过90%。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多了两位,多两位就会多两种维度不同的负担。仅从负担来说,这是一种负反馈,优秀学生倒霉,平庸学生受益。
原因很简单,仅仅看高考分数,清华没有办法筛选出人才来。2019年,在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测试考场,很多考生提前交卷,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试题难度,考生自知没戏,索性提前交卷准备其他学校的测试。一名女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真难,题型都没有见过”。这种难,是题型都没有见过,反向理解,也就是说高考的题型基本都见过。
2015年,北京高考两位状元都是女生,有意思的是,两位状元都不是各自学校日常学业最顶尖的。理科状元来自人大附中一个普通班,文科状元则自嘲:“我是学酥,一碰就碎”。为什么?低难度的考试,最后较量的是熟悉程度,是谨慎不出错,拼的不是能力。
这种升学考试,最后褒奖的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最擅长刷题的人。对于极其优秀的学生,反而增加了大量无效负担,为了零点几分的区别,很多孩子不得不花上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重复训练,才能确保进入一个理想的学校。
其次,与各级考试难度下降,模式化、固化相伴,各地也出现了学生学业水平下降的新问题。东部J省曾在2008年推出新的高考改革,减负、降难度、水平化评价是其中的特征之一,但结果却让人惊心。北京某著名大学对该省生源的长期监测表明,原来数学物理成绩遥遥领先于全国,高居第一名的J省生源,数学物理成绩下降明显,最差一年降至倒数位置,以致于该高校不得不控制在J省的招生计划。
如果说区分度降低,难以选拔出优秀人才还可忍受的话,那么选拔性考试简单化、水平化、模式化,则直接强化推动了应试教育的发展,这是我们坚决不能接受的。
各地中高考所考核的知识点与题型大多连年保持不变,这几乎等于考试试题三年早知道,尤其数学,区别只是命题参数的变化。几乎所有人都习惯了这种考试形式,这就更能理解,为何今年高考数学出题形式稍作变化,很多考生与教师就直呼试题难了。
要保证在这种考试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不出错,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训练,连续不断的重复训练。这也是全国弥漫性的应试教育难以根除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变成了刷题,因为这种重复训练是有意义和有效的。这可能是一些专家在批判考试难带来负担时始料未及的。
同时,区分度降低,也前所未有地强化了分数的价值,分分必争成为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问题。即便是北京,考生不足7万人的情况下,一个高分分数段有几十人、上百人也稀松平常。在一些考生大省,比较高的分数段动辄二三百人,甚至近千人,而一所高校在当地招生量才有多少?
在我们还无法全面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大多数人只能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录取依据的背景下,这种选拔性考试水平化、固化,恰恰强化了应试教育。
中高考越来越容易,无意间也抬高了更多家长与考生的期望值,加剧教育的剧场效应。
中高考分数全面上涨虚高,尤其是中考,导致很多家长与考生做出误判,推升了教育的期望值。比如北京中考几乎没有区分度的情况下,人大附中与其他中学的录取分数几乎没有区别,让很多家长误以为自己的孩子其实很优秀,一不留神没准能上北大清华,于是拼命上补习班,希望把“最后一公里”补上来,客观上加剧了教育的剧场效应。
升学考试水平化、简单化对中国教育显然是弊大于利的。中高考试题要打破水平化,简单化,甚至固化的倾向,加强区分度。尤其是需在考核的知识点或出题形式上加大变化,减少重复率,让所有人无试可应,才能降低应试教育现象,减轻学生负担。试想,如果试题难度加大,没有太多“万年不变的题”,无“模式”可应时,还会出现大面积应试吗?
(2019-08-06 原作者 陈志文 来源 光明日报,有较大改动)
[修改于 5年3个月前 - 2019/08/25 15:01:49]
互联网时代的工农兵大学生。未来回头再看这10年,一定会觉得荒诞不堪。
我检验了几年的数据,结论是文章所述情况真实存在。以四川省理科2005年数据为例,首先总体得分比2019年低得多;其次,高分阶段更加细长。换句话说,从最高分往下看的话,原来的高考金字塔瘦高,现在矮胖
政教合一好处是动员能力强,容易干大事,坏处是如果犯了错误,后果就很广泛,而且纠错还很慢。半山腰几个棋手拍拍脑袋,上亿人的青春就要改写。
考试深了广了,考生自然减负。不会就是不会。感觉现在中考就考一个细心和非创新性机械化重复训练,其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实际上要求不高。
直觉不可靠,凭感觉定政策,大概率会坑。
谁的声音响势力大听谁的,很容易变成多数人的暴政。
最后坑的是追求知识,热爱学习的(少数)人。
文盲在文痞的领导下暴动砍杀学者,别说中国历史,就是在科创,过去也是每两三年就要发生一次的。
高考既然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就应该全国统一卷,按分数高低录取!
能够刷题刷到满分也是能力,至少看起来脑袋聪明,勤奋自律,做事谨慎,执行力强。但是问题是不见得对科学探索感兴趣,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可能较弱。高考制度是综合来讲非常有效的,但是综合评价更为合理,只是目前的系统无法实现客观公正的评价。高考按分数录取,大概率的保证了生源的质量,事实证明,大多高分学生都比低分的优秀,后期培养的成功率更高。清华每年出国的人,到了国外,大多成了优秀的人才。清华系在国内的产业界和学术界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一个人的聪明+勤奋,往往最终可以胜过各种其他方面的优秀,高考实际筛选的是智商+勤奋的执行力。这里面的bug是,勤奋的执行力可以靠外力帮助执行,比如补习班,辅导老师等等,好比找了专业教练,这么培养出来的人和一个单打独斗的学生竞争,是有失公平的。在阶级分化日益加剧的时代,这种不公平体现的越来越明显,最终可能衍生为类似英国的贵族教育时代,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个结果。当高考不能有效的选拔人才,阶级不能流动,国家的活力就会丧失。
直觉不可靠,凭感觉定政策,大概率会坑。谁的声音响势力大听谁的,很容易变成多数人的暴政。最后坑的是追求...
整个问题的核心,说穿了非常简单。根本上不到需要“科学论证”的层次,看完本楼就懂了。
我认为他们绝对不是凭感觉进行决策的。想一想5%右派是不是“凭感觉”“拍脑袋”定的呢?为什么是这个数?
人的直觉是数十万年进化的结果,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关键时刻会有惊人的准确性。然而人是社会性的,除了直觉还有群体互动在起作用。
操纵人的直觉,尤其是利用群体盲从,可以形成“声音响势力大”的假象,利用“多数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有效的办法除了“信息控制”,还有“谎言重复一千倍就是真理”,形成“就算不理解也会背出来”的效果。
能提出独特见解;能够把自己的直觉经过调查和证明,整理成一个合理说法;直到让别人能听懂并相信。这样的人有多少呢?
可以使用一个类似的标准:UGC(用户生成内容)社区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比例。通常认为这个比例是1% vs 99%
管理员可以说说,论坛发主题帖用户和经常登陆用户,精确比例是多少。应该与上面的估计在同一个数量级,并且只会比1%更小。
简单粗暴的说:只要你封掉前5%账号,剩下的人一定都得听你的。
然后,这个社区就没了原创能力。就算其他人直觉发现哪里不妥,自己也形成不了有效的意见。
哪怕仅有的几个发帖人再恶心,其他人的观点也会被他们统一。
最后,他们的决策路径就被锁死了,能提的方法都是烂招,选哪个都是药丸。
当然,我们也许会错意了。人家根本不在乎什么5%。你在乎的东西,不一定是别人在乎的,可能人家根本不在乎。
只有你自己才在乎自己蠢不蠢。别人只要能收到税,蠢了又有什么关系?
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最在乎的是对学生群体的控制,控制他们的脑子,远比他们学到什么重要。只要不因此造成立刻死亡,蠢到家了也没关系。
非常生动的例子参见9楼,应试教育的效果完美的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该网友发布的内容全部是评论员创造的著名谣言段子,没有一句可以经过严谨推敲。可以说是错得十万八千里。
但是这样的发言,对于没有资格聘用或解雇他人的绝大部分网友,具有极强的洗脑效果。
“只要我下次也这么发,肯定显得我很懂道理”。
能够刷题刷到满分也是能力,至少看起来脑袋聪明,勤奋自律,做事谨慎,执行力强。但是问题是不见得对科学探索感兴趣,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可能较弱。高考制度是综合来讲非常有效的,但是综合评价更为合理,只是目前的系统无法实现客观公正的评价。高考按分数录取,大概率的保证了生源的质量,事实证明,大多高分学生都比低分的优秀,后期培养的成功率更高。清华每年出国的人,到了国外,大多成了优秀的人才。清华系在国内的产业界和学术界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一个人的聪明+勤奋,往往最终可以胜过各种其他方面的优秀,高考实际筛选的是智商+勤奋的执行力。这里面的bug是,勤奋的执行力可以靠外力帮助执行,比如补习班,辅导老师等等,好比找了专业教练,这么培养出来的人和一个单打独斗的学生竞争,是有失公平的。在阶级分化日益加剧的时代,这种不公平体现的越来越明显,最终可能衍生为类似英国的贵族教育时代,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个结果。当高考不能有效的选拔人才,阶级不能流动,国家的活力就会丧失。
有的人会问,你怎么证明以上内容不对?
我这里先给个提示:应届大学生平均工资调查数据,再对比各行业平均工资调查数据。
从数据看清华毕业真不如砌砖三年。不要找奇怪理由,更不要谈什么虚无缥缈的“职业发展”,市场经济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种集体判断力低下的问题,很快会转化为经济危机。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失去判断力,会导致在投资活动中遭受立刻的重大损失。看看现在国内A股的投资回报率,绝对不是巧合。
尽可能让学生都有学上,而且越好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越安分,有利于和谐。
近些年本科及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升高,想起一句话:经济不好的时候要做教育。。。
整个问题的核心,说穿了非常简单。根本上不到需要“科学论证”的层次,看完本楼就懂了。我认为他们绝对不是...
被战猴描绘的像是阴谋论者一样,实在是受宠若惊,本人就是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而已,不幸成为战猴的战斗对象,看来在科创说话要小心了~本人无意与战猴对战,之前也不知战猴的存在,至于战猴如何理解,我也不去评论,毕竟人都是要成长的。为了缓和气氛,我这里肯定一下战猴的一个观点,也是我在其评论中唯一看得懂的一点,就是市场经济的作用,没错,现有教育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教育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靠市场经济补救,是非常有效的。本人没有完全肯定高考,也没有一巴掌全盘否定高考,在此不再展开,至于观众荷尔蒙升高,绝不是本人的本意,如有冒犯,请勿对号入座!另外个人感觉,论坛的风气已经越来越闭塞和官僚了,如果科创这么搞,还不如专门去开公司赚钱;作为老人,多说一句,有心则听,勿见怪。
被战猴描绘的像是阴谋论者一样,实在是受宠若惊,本人就是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而已,不幸成为战猴的战斗对象...
我也觉得warmonky有点阴谋论的意思,但是你既然不满他的观点,至少也得发表并论证你的观点吧。对着别人阴阳怪气一番,顺带还把科创骂一骂,只会让人觉得语无伦次,不会丢别人的脸。
现代初中等教育从起源到现在也就一两百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瞬间,不过是一个文化现象,最多上升到协作动员手段,根本不是目地,一切都可能沧海桑田。
我也觉得warmonky有点阴谋论的意思,但是你既然不满他的观点,至少也得发表并论证你的观点吧。对着...
实际上是三个特征的组合:现代初中等教育+强制义务教育+学校由官方许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cage)
维基百科,机器翻译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wiki/Generallandschulreglement
1763年 8月12日的普鲁士普通学校规定在弗雷德里克大帝统治下通过,并为普鲁士小学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宗教改革以来德国市政学校系统的扩张后,由于三十年战争的破坏直到18世纪,这一发展也随之而来。在不同地区试行了学校的义务:1649年的萨克森 - 哥达,1649 年的符腾堡州,1662年的勃兰登堡,以及克莱韦马克。[1]但教育不是优先事项之一,没有足够的钱支付学校建筑和教师的费用。尽管许多学校教育和1717年9月28日的国王弗雷德里克威廉一世的学校法令,他们仍然失败了1736年7月30日的Principia regulativa仍在努力改进。[2]一位老师的讲座和基督教举措约翰·弗里德里希·哈恩进行,准备地面为一般土地校规,主要改革派神学家和教育家 约翰·朱利叶斯·赫克发展。Hecker是Hallescher Pietismus的传统。海克尔在1730年代成为传教士和后督学的波茨坦军事孤儿院信心腓特烈·威廉一世赢了,他发现他的创作第一个实用的初中在1748和第一普鲁士教师中大专1749大耳朵和支持,即使腓特烈大帝。
与许多陈述相反,这些规定尚未包括一贯的义务教育,而是要求学校出勤率是该义务的最后一个先例。教师的工资仍是在未来几年计划的所有方面继续取得进展稀疏,州教育经费仅略有增加,并在学校系统的进展仍然受到教会官员赫克,贵族,商人和地主如勃兰登堡一般是以私人的主动性Friedrich Eberhard von Rochow,他建立了模范学校。仅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学校系统的发展才有明显的国家标志性进展这也是批评性的,因为,例如,义务教育的实施定义了国家的教育垄断,并源于对健康新兵的兴趣。
一般学校规定的摘录:
首先,我们希望我们所有负责培养青年的受试者,父母,监护人或绅士,如果不是早于5岁,就有自己的子女,男孩或女孩受托照顾他们。送学校保持到第十三和第十四年,并保持到学校,直到他们不仅采取基督教的基本要素和读写完成,但也可以给那个回答什么的人按照我们的合作规定和批准的教科书进行教学。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post/1cc1b359_8d1b9c8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read/cv3394405/
在纳粹统治期间,纳粹政府采取了焚书排犹和学术清洗、修正大学课程设置、统一高校行政管理和设立希特勒奖学金和学校等一系列变革措施,为全面推行其高等教育理念、培养所谓的纳粹主义接班人做了充分的有组织的准备。
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对比一下普鲁士的战争动员方式
很多国家根本没有义务教育。也没有所谓的初中等教育,只有教会学校。
教育权可是重要的管制权,怎么会分享给韭菜。韭菜真长成了参天大树,还是铁皮防弹的那种,怎么强行拆掉呢(笑);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wiki/Homeschooling_in_the_United_States
大多数州不要求任何意图通知。一些州要求向当地学校官员提交通知。根据缓解要求的总体趋势,只有两个州,罗德岛州和马萨诸塞州,仍然要求家长在家庭学校之前获得批准。[25] [26]更严格的要求甚至包括需要一名有资格的教师监督家庭教育孩子的教育。
一些州要求在家上学的学生就读公立学校。一些州允许在家上学的学生入读公立学校但不要求他们这样做。一些州禁止家庭学校学生入读公立学校。
更重要的支持者[ 谁?]认为它们对于准备参与民主社会的受过教育的公众的社会目标是必要的。然而,没有科学研究表明较重的要求会产生更好的结果。一般而言,要求较高的州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并不比要求较低的州更好,因为对家庭学校提出高要求的智慧,因为更高的要求会产生更高的管理成本。[27]
Mercatus中心在50个州进行的2014年自由研究按其家庭教学法对50个州进行了排名,包括:课程控制,通知要求,记录保存要求,标准化测试和教师资格。该研究发现阿拉斯加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堪萨斯州等家庭学校是最自由的州,而俄亥俄州,马里兰州和马萨诸塞州则排在最后。[28]
被战猴描绘的像是阴谋论者一样,实在是受宠若惊,本人就是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而已,不幸成为战猴的战斗对象...
首先我绝对不是不是针对你。若有不妥,在这里向你道歉。
针对个人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这些内容并不是你的原创。只是某些人大量利用网友,无意识的给网友植入概念,让网友都变成他的复读机。
雷同的贴子在知乎都几百万赞了,比几万人跳忠字舞还可怕。知乎那些人赞成高考的理由与9楼完全相同,相关帖子几乎是9楼这一张专辑的随机乱序播放。
稍有敏感性的观众点开前几位的回答,追踪一下作者的身份,发现都是评论员。
我也尝试过自己写几条观点,不幸帖子全部阵亡。后来我测试出来,你只能重复9楼的内容,不能有任何变化,否则马上被删。
想要证明我说的很容易。9楼内容分离成单个的观点,放到搜索引擎去查。
他们的工作方法很有意思,先构造各种奇谈怪论,然后看哪些说法的受众最多。如果一个说法受欢迎,就会让等级高一级的**负责加大剂量推广投送。如此不断升级。
另外一方面,要及时删除击中要害的野生网友分析。在完全自由的讨论环境,竞争淘汰速度太快。大部分人的直觉也能判断谁更合理,有漏洞的观点很快会下沉。
他们都是瞎编,没有几个专家。网友藏龙卧虎,各种数据一出来,几个月造的谣一天就破了。他们工作速度是跟不上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心领神会了。
那天我在QQ群就台湾问题说了几句三观正常的话,就被腾讯封杀了三天。当然我相信腾讯也不愿意这样干。
从本质上说,互联网只会更加集权,是否创造任何的表达机会,是从属于集权的对象的。
互联网上的内容创造者的确是一个很稀有的物种,或者可以说99%的内容是1%的人创造的。只要在这1%的人中,封掉0.1%的正常评论者,再由专业营销号在特权加持下淘汰掉另外0.4%,那么就只剩下一种主流的声音了。
许多正常的观点发不出来,或者只能在KC这种不会引起什么问题的窄专业平台发,这是目前的主要问题。长此以往,是很危险的。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