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管会不会粗了点
直到现在,这个半桥拓展模型才正式完成,完全摸清了这个炮的设计规则。
但还是从头介绍吧。
设计这个炮的初衷是探索复用电容和开关管的可行性,减少元件数量。很久以前尝试用igbt组成半桥网格结果失败了,无法发射还烧驱动,9级用了21管子。图中做了14级,却只用了30管子和4电容,比boost更节省。考虑到管子需要复用,为了降低负载减小烧毁的概率所以把两个igbt当成一个来用,并管也当作480a的上限,对应的二极管也一样,所以一个双半桥模块塞了16个管子。半桥的驱动ic仍用ir2110,方便,但由于负载不止是线圈,所以自举方案完全不能用,必须用隔离模块作为上管电源。我使用的scr驱动由电池供电,这样会造成自举电容不能正常充电而损坏igbt。scr驱动也不同于往常,a极电势不恒定所以触发条件比较苛刻,必须先在g极形成电势再开通半桥才能触发。图中光耦必须用tlp363,但是封装和pc817通用所以拿来代替了。
当时设计更希望较小的pcb面积,所以pcb采用分体设计并且没有多余的空间。炮管没有刚性固定,线圈强度较差,即使后来加装了铜柱还是打几炮就变形。这次还加入了铁垫片,炮管变粗了但强度也高了,打上一百炮也没变形。
关于这个仿真工具,计算传统关断、无关断和半桥以及非紧密线圈就很合适,参数适当的话甚至相当准确。但是得出的数据在应用时有诸多细节,不能直接套用。
使用电桥测出第3级线圈的参数为251uH、389mΩ绕线9层,套用于下图之后得出匝数为180匝。其他线圈同样如此,由此测出了所有线圈的匝数。
虽然单个电容内阻为30mΩ左右,但由于线路很长,所以外部电阻直接套用80mΩ。第3级的模拟情况如下图。
上图中磁能回收考虑了磁化弹丸的发电作用,实际上这个效果微乎其微需要忽略,所以实际回收电压如下图。
最后得到的时序数据表
这里单片机用的是stc89c52,for循环延时最小周期6.51us间隔时间计算出来之后还要乘0.9的倍率,第5级以后(50m/s以上了)开启时间也要乘0.9 如果不乘这个倍率,反拉就很严重,完全达不到这个表里面的速度。
为什么标号1_67呢,因为前一个炮是1_66,线圈设计得又薄又长很不合理,电流更高所以很容易烧管子。重新设计的线圈达到同样的速度却降低了约14%的消耗,因此用更高的电压弄到了更快的速度却不曾烧管。使用更高品质因数的线圈,确实能有更高的效率,这里建议线圈至少绕7层,长度不要超过2cm,条件合适就用更粗的线。具体电路看我其他的文章,由于电路特性,电流波形更接近三角波,下降时间差不多上升时间的一半并且都很长,所以使用单桥或者双桥都不能把线圈靠得太近。由于这个性质,做功相对高效的区间占整个脉宽较少,所以效率较为有限;小电容产生的正弦波更高效,但匝数较少。大电容关断时管子要生扛峰值电流,而boost用小电容允许产生更高的峰值而下降时在较小的电流关断。这是我这个拓扑最大的缺点。按照这个特性,18级12mm口径虽然也能做到25%效率,却难以突破百速。
至于弄个便携的壳,我还没想好短弹的装填机构,之前设计时按照了带尾翼的长弹。内牙销比起圆柱体挖掉了一块,计算时却可以当作没挖掉的来弄。完美的r4*20圆柱体的质量是7.91g,内牙销的质量约5.9g,其饱和磁感强度就要等比缩小,2.15*5.9/7.9=1.6t,精确计算时序不需要像光电scr炮那样再乘个倍率可以直接套用。插入尾翼之后质量为6.6g,也是直接套用。试射证明了这样的炮弹仍符合设计规则,10级速度达到预期的77m/s.此时发射消耗还不到160j,由于目前使用的电源功率只有20w所以充电时间相当长。尾翼的重量拖慢了速度,如果是没有尾翼的短弹,340v时效率已经超过了15%,400v时略高于14%。
组装之后的实地试射时弹速却很不稳定,有时甚至不到80m/s,这可能是由于炮弹尾巴不一样长,导致头部初位置靠前使得加速距离变短,并且误差逐级放大。
我这个拓扑特点是省电和设计门槛低,如果追求速度,建议考虑最近提出的谐振拓扑,克服了刚才提到的缺点,目测效率也提升了40%,但设计不能用这个软件。由于器件耐压限制,主电容建议选择低于200v的,因为谐振倍压会产生600v以上的电动势。
[修改于 2年4个月前 - 2022/11/20 14:29:30]
5到10级确实如文中所言需要乘倍率,但刚才光耦到货之后继续测试剩下几个线圈,结果又有所不同。11到14级不用倍率就和预期相近,加上倍率反而慢了。虽然最后4级速度增量只有11,但效率非常高,整体效率在340v达到了18%。由于最近测试过程非常轻松,我非常相信改成其他的参数也能达到目标。而400v预计比340v低一成的效率,弹速过百仍然比较困难
更新外壳,花了一整天时间来安装和测试。它非常笨重,没有弹匣的重量4.4kg,其中炮体1.9kg电池0.4kg。树脂件很早就做好了,设计时没想到炮管这么粗导致驱动板无处安放,只好移到上方还连了很长的线。虽然主体是钢板,绝缘貌似不错发射时没有任何感觉。zvs功率只有40w,摇头开关也可以胜任。虽然这样射速慢,但毕竟没有连发的需求,不如栓动简单可靠。用水泥电阻来泄压,不用或者故障时可以手动放电,光耦输入也用摇头开关作为开火保险。射程的话,30m以外瞄不准了,因为太重端不稳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