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型文明啊,打人类应该和踩蚂蚁差不多- -。。。
引用 rudolf:说不定外星人也没搞出核聚变,而裂变污染环境又危险,只好拿容易得到的资源做光伏了
感觉这东西毫无用处。
如果要获取能量,核能比建这么大个光电池便宜多少倍啊。
引用 rudolf:但是能量的总量、功率和持久性当然是恒星的好啊
感觉这东西毫无用处。
如果要获取能量,核能比建这么大个光电池便宜多少倍啊。
引用 usafn6132:为了探讨戴森球的合理性,我们可以以太阳系为模型。要建造一个把太阳围起来的光电池板,加上附属支撑设施、能量转换和发射装置,防护各种小天体撞击的自卫装置,甚至有的还要在上面建造生活区,要消耗海量的材料。假如戴森球半径大约等于金星轨道半径,即1亿公里,光电池和支撑材料以及各种调整轨道所用的设备等效成实心材料的话,平均厚度按照1厘米算,材料的体积大约相当于1个地球。如果要建造一个如此庞大的设备,那么就有下面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但是能量的总量、功率和持久性当然是恒星的好啊
引用 航模发烧友:不掌握核聚变根本不可能运送这么多材料建造戴森球。
说不定外星人也没搞出核聚变,而裂变污染环境又危险,只好拿容易得到的资源做光伏了
引用 rudolf:你这是在用自己所处星球的文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眼光看一个完全未知的文明
为了探讨戴森球的合理性,我们可以以太阳系为模型。要建造一个把太阳围起来的光电池板,加上附属支撑设施要消耗海量的材料。假如戴森球半径大约等于金星轨道半径,即1亿公里,光电池和支撑材料以及各种调整轨道所用的设备等效成实心材料的话,平均厚度按照1...
引用 usafn6132:还是功率问题。如果一个文明达到了这种程度,恒星的功率够用吗?
你这是在用自己所处星球的文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眼光看一个完全未知的文明
首先材料问题:那个文明既然已经开始吸收恒星的能量,他们当然已经进行过别的行星的勘测,也就很容易假设他们可以从别的行星获取原材料
再就是你说的材料强度问题:碳纳米管只是...
引用 金星凌日:你在宇宙里能找到的最大能源也就是恒星了吧
还是功率问题。如果一个文明达到了这种程度,恒星的功率够用吗?
引用 usafn6132:1、你的逻辑不清楚。【那个文明既然已经开始吸收恒星的能量,他们当然已经进行过别的行星的勘测,也就很容易假设他们可以从别的行星获取原材料 】这句话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好么?目前人类正在吸收恒星能量,但是并没有很容易地从别的行星获取原材料。抛开文字游戏不谈,我强调的是他们有能力获得别的行星的物质,但是材料够不够的问题。毕竟岩质行星主要材料是硅酸盐之类的石头,制造太阳能电池板不愁,但是并不能搞出强度逆天的结构性材料。
你这是在用自己所处星球的文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眼光看一个完全未知的文明
首先材料问题:那个文明既然已经开始吸收恒星的能量,他们当然已经进行过别的行星的勘测,也就很容易假设他们可以从别的行星获取原材料
再就是你说的材料强度问题:碳纳米管只是...
引用 usafn6132:最大的能源来自黑洞。
你在宇宙里能找到的最大能源也就是恒星了吧
引用 usafn6132:要说到宇宙天体的话,恒星的功率并不大。也许外星人可以人工诱发γ射线暴或者制造类星体呢。
你在宇宙里能找到的最大能源也就是恒星了吧
引用 rudolf:1、可能是我说得不够明白,我说的是开始主动接近恒星并吸收能量,例如在恒星周围建造设备。理论上讲一个文明开始探索外太空应该是从与本体相似的适合生命的行星开始,而基本不会直接从恒星开始,所以我推断那些进行恒星建设的应该已经对行星进行全面的开采和研究。
1、你的逻辑不清楚。【那个文明既然已经开始吸收恒星的能量,他们当然已经进行过别的行星的勘测,也就很容易假设他们可以从别的行星获取原材料 】这句话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好么?目前人类正在吸收恒星能量,但是并没有很容易地从别的行星获取原材料。抛开文...
引用 金星凌日:好吧,确实黑洞更屌,但是你作为能量的吸收者和获取者,你觉得一个不停向外发射物质和能量的星体的能源好获取,还是一个不断吸收并撕裂的高能星体的能源好获取?明显获取恒星的能量容易一些吧
最大的能源来自黑洞。
引用 usafn6132:黑洞也在不断向外发射物质和能量,而且功率比恒星大得多。
好吧,确实黑洞更屌,但是你作为能量的吸收者和获取者,你觉得一个不停向外发射物质和能量的星体的能源好获取,还是一个不断吸收并撕裂的高能星体的能源好获取?明显获取恒星的能量容易一些吧
引用 金星凌日:好吧,黑洞射流?确实也可以假设外星人有利用黑洞能量的技术,但是有一点,就算外星人在黑洞周围收集能量,地球的器材看不到啊,因为光都被吸进去了,
黑洞也在不断向外发射物质和能量,而且功率比恒星大得多。
引用 usafn6132:在黑洞之外发出的光是可以传播出去的。
好吧,黑洞射流?确实也可以假设外星人有利用黑洞能量的技术,但是有一点,就算外星人在黑洞周围收集能量,地球的器材看不到啊,因为光都被吸进去了,
引用 金星凌日:那要多远才能接到能量?或者为啥没观测到外星设备在黑洞附近?
在黑洞之外发出的光是可以传播出去的。
引用 usafn6132:没说液氦,是固体氦。
1、可能是我说得不够明白,我说的是开始主动接近恒星并吸收能量,例如在恒星周围建造设备。理论上讲一个文明开始探索外太空应该是从与本体相似的适合生命的行星开始,而基本不会直接从恒星开始,所以我推断那些进行恒星建设的应该已经对行星进行全面的开采和...
引用 rudolf:超固态超液态就不讨论了,人类了解的也不多
没说液氦,是固体氦。
核聚变的原料比裂变多了不知道多少倍,为何非要纠结裂变?
木星那么大的一堆氢气,用来聚变发电的话足够多少人用了。
与戴森球所需要的材料相比,碳纳米管也并不太逆天,强度比钢材高了一两个数量级而已。但是要建造悬浮的环绕地球的...
引用 usafn6132:在恒星系中气态行星比岩石行星更广泛存在。
超固态超液态就不讨论了,人类了解的也不多
我也没准备只纠结裂变,但是后来想到外星人是否会有其他手段和技术来引发大规模的能量释放?就是不同于聚变裂变的反应?也不一定,
还有为什么提到木星?这说的不是太阳系吧,别的星系有没有大型气体行星也不一定...
引用 rudolf:我尝试大概计算一下,首先单位面积在面向点风源时受到的风压公式没找到,所以写出单位面积在面对点风源时所受到风速,假设太阳某一瞬间发出定量的物质,而球体表面积是和半径平方成正比,所以风速大小也就是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所以风速与距离也就是半径的平方成反比,假设V=k/r^2,然后根据空气阻力公式R=(1/2)CρSV^2代入得R=(1/2r)CρSk^2,然后将系数划成k得出R=kS/r,所以太阳风压力并不是随距离平方变小
在恒星系中气态行星比岩石行星更广泛存在。
太阳风与太阳引力都是随距离的平方关系变小,如果在一亿公里处可以平衡那么在0.5亿公里处也可以平衡。所以关键还是戴森球的质量面积比。戴森球要想靠太阳风来抵消引力的话,平均每平方米的重量只有零点几克。如...
引用 航模发烧友:那只能建造太阳赤道上空的部分,其他部分怎么建造?
讨论那么多结构强度问题,为什么戴森球一定是一个整体呢,就不能是无数的太阳能卫星围绕太阳轨道上呢,一个整体根本没意义吧,而且比一个整体好建设,
引用 usafn6132:所以风速大小也就是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所以风速与距离也就是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我尝试大概计算一下,首先单位面积在面向点风源时受到的风压公式没找到,所以写出单位面积在面对点风源时所受到风速,假设太阳某一瞬间发出定量的物质,而球体表面积是和半径平方成正比,所以风速大小也就是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所以风速与距离也...
引用 rudolf:查了一下,只有一条说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资料少得可怜
所以风速大小也就是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所以风速与距离也就是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这句话是错的。
太阳风时速百万公里级别,引力减速可以忽略,所以风速是不变的,太阳风压力随距离平方倍减弱。光速不变,光压也是随距离平方倍减弱。
太阳风压...
引用 usafn6132:别忘了引力也是平方关系的,而对于这种平均看来并不是特别轻薄的材料来说,引力比太阳风强大的多。半径1亿公里的戴森球如果要考太阳风支撑,其平均每平方米的重量就不能超过0.2克,如果仅仅是一张膜的话那完全没有难度。但是还是上面说过的,戴森球不仅仅是一张膜还带了大量的附属设施,而为了支撑这些附属设置有需要大量的支撑结构。戴森球并非只吸收太阳能,另一面必须释放同等数量的能量,否则内部温度就会持续上升直到把它烧毁。不管是利用上面的设备将能量输送到外星人居住的行星或者太空船,还是外星人直接居住在戴森球上,总之这个球的质量不会小,靠太阳风没法支撑的。
查了一下,只有一条说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资料少得可怜
那么再回到太阳风上,如果戴森求将太阳密闭,那么太阳表面所有的冲击波、风压和光压将全都作用于反重力,内部逐渐增大的压强将支撑恒星表面与壳体之间的距离,而只有少部分光能作为能源吸收,再加...
引用 rudolf:地球卫星也不是全在赤道上空啊!
那只能建造太阳赤道上空的部分,其他部分怎么建造?
引用 usafn6132:最后的铁路很有意思 但是原理跟拱桥一样吧 我觉得一般金属支撑不住
你这是在用自己所处星球的文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眼光看一个完全未知的文明
首先材料问题:那个文明既然已经开始吸收恒星的能量,他们当然已经进行过别的行星的勘测,也就很容易假设他们可以从别的行星获取原材料
再就是你说的材料强度问题:碳纳米管只是...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