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科普新见”
大仙2008/08/28科学技术学 IP:陕西
荒谬的“科普新见”
段启明



注:以下是段先生在2004年4月22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无神论学会“科技普及与科教兴国”研讨会上的发言

荒谬的“科普新见”

段启明

2003年8月8日的《科学时报》,发表了田松的文章——“科学的迷信与迷信的科学”(以下简称田文)。如果单从题目看,人们还难以真正明白作者的意思;看完整篇文章,人们才真正明白作者在宣扬这样一种观点:科学与迷信没有本质区别,迷信未必就不是科学,科学未必就不是迷信,甚至把公众对科学的信任丑化为 “迷信科学”,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以及邪教思潮张目。是不是因为有如此荒谬的观点,《科学时报》称它是“科普新见”。

  《科学时报》在发表该文时,不仅特意标明这篇文章是“科普新见”,而且用肩题形式标明了文章的主旨:“迷信常常表现为对不能把握的力量和不能理解的事物的狂热崇拜。让很多人不愿接受的是,科学,也常常是迷信的对象。”用大号字体标明了文章主题:“科学的迷信与迷信的科学”。仅这一番精心的版面设计,足见《科学时报》编辑先生对这篇文章的高度重视。编辑先生着力推荐给读者的这一“科普新见”,究竟是什么货色?。

  田文声称;“怎样才叫迷信,需要定义一下。”作者在议论了一番“宗教不等同于迷信,相反很多宗教是反对迷信的”以后,提出“应该把迷信的态度和迷信的对象区分开”,这才给“迷信”下了一个定义:“所谓迷信常常表现为对不能把握的力量和不能理解的事物的狂热崇拜,因而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常常成为迷信的对象,比如特异功能和外星人之类。”从文字上理解,“不能把握的力量”和“不能把握的事物”,应当是客观存在的力量和事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它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包括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不能与客观上存在的“力量”和“事物”相提并论的。至于“特异功能”、“外星人”之类直到现在尚未被证实,显然都还不能说是客观上存在的“力量”和“事物”。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混淆了不同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不少骗子正是把那些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超自然的异己力量强加给人,制造了种种迷信,愚弄群众。所以单就作者给迷信所下的定义,就很值得认真推敲。

  《辞海》对迷信作了这样的界定:“迷信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古人。”从《辞海》对迷信所做的界定可以看出,迷信有两种解释,有狭义、广义之分。《辞海》所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即是人们一般所特指的狭义上的迷信。在中国历史上,像星占、卜筮、相术、风水、算命、拆字、召魂、圆梦、升天、请神降仙、驱病赶鬼等迷信活动长期存在。由于这种迷信活动主要流行于封建社会,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使之成为麻痹、愚弄劳动人民的工具,因而人们习惯上称其为“封建迷信”。田文企图为之“正名”的迷信正是这种狭义上的迷信,而不是广义上的迷信。虽然作者在文章中经常混淆两种在内涵上截然不同的“迷信”概念,用偷换概念的办法进行推理,但这并不能必然证明他的结论,只不过向人们表明作者思想的混乱和知识的浅薄。

  在田文看来是否迷信并不在于迷信的内容,而在于“迷信的态度”和“迷信的对象”。作者先后列举了一些自认为“很有说服力”、“很生动”的例子,来论证无所谓迷信,“迷信也是科学”。所以我们不得不对他所列举的这些事例一一做些剖析。

  田文称,“有些对象被一部分人所迷信,被另一部分人视为平常。”他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电影《上帝发疯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飞行员把一个可口可乐瓶扔到了非洲丛林,当地土著人困惑异常,先认为是上帝送来的,后又认为是魔鬼派来的。田文称,这个在一个现代城市人不会感到奇怪的事情,却成为非洲土著人迷信的对象。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对于很多事情,比如鬼神、星座,对于很多行为,比如烧香、念佛,是否是迷信不可一概而论。”鬼神、星座等种种迷信,就这样被作者轻而易举地否定掉了,烧香、念佛,是否是迷信也“不可一概而论”了。人们可以看出,作者再一次玩弄名词概念把戏,把事情搅混。很显然,同为迷信对象的可口可乐瓶、鬼神、星座、烧香、念佛并不是内涵同一的概念,有的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事物,有的是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虚幻的东西,在逻辑推理中,不能用真实存在的事物去论证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虚幻的东西,相反亦然。作者并非不懂什么是迷信,而是要用诸如“迷信的态度”、“迷信的对象”以及荒谬的逻辑推理,否定迷信的真正内含,反对破除迷信愚昧。

  田文还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有经验的农民,能够预知第二年的收成,在他自己看来,自然而然;在自以为掌握了科学的人看来,则可能认为是迷信,因为这个农民进行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不是来自科学,而恰恰来自科学之外。” 作者认为这种“迷信”“可以解释为文化冲突”。有没有这样“自以为掌握了科学的人”看待有经验的农民对来年收成的预见?我想肯定是有的,田文的作者大概就可以归入这一类人。事实上,任何一个有科学头脑的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都会正确看待农民的这种经验。有经验的农民所以能够预知第二年的收成好坏,是他对种庄稼的实践经验长期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一个真正掌握了科学的人、一个重视实践经验的科学家,一定会从土壤学、气象学、水利学、植物学等方面对农民的经验做出科学的解释,他还可能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对农民经验做出可贵的补充修正。只有像作者这样的书生,才会说出“这个农民进行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不是来自科学,而恰恰来自科学之外”这样的混话。可见,作者引用的这种事例并不能混淆迷信与科学的界限,相反恰恰暴露了作者在这类问题上浅薄和无知。

  为了抹杀迷信与科学的区别,论证“迷信也是科学”,田文还大谈宗教。他在给“迷信”下定义之前写了这样一段话:“有人把宗教等同于迷信,不但宗教家不能同意,科学家也不能同意。爱因斯坦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尽管很多迷信都与宗教有关,但是宗教并不必然等同于迷信,相反很多宗教是反对迷信的,至少在名义上是这样,比如基督教就曾经烧死过许多女巫。同一件事情,有的人认为是迷信,但是信的人却不认为自己在迷信着。”在这一段话中,作者明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宗教不是迷信,相反,很多宗教是反对迷信的。需要指出的是,“宗教是迷信”与“宗教等同于迷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者为了批判“宗教是迷信”的观点,使用了“等同”这样的概念,是很不严肃的。宗教与迷信在要件构成、社会行为、社会后果等方面都有重大区别。宗教不只是一种思想信仰,它还是一种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众多信徒参加的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社会活动;它又与政治、文化、道德等意识形式相包容,是一种综合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文化。因此,真正了解宗教的人不会把宗教等同于迷信。政府在对待两者的政策上也有着原则区别。对于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正常宗教活动;对于迷信,则采取了破除迷信愚昧,崇尚科学文明的政策;对于以迷信为职业的迷信职业者,采取教育的政策,教育、帮助他们自食其力,屡教不改的,依法予以取缔,触犯法律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见,所谓“把宗教等同于迷信”,不过是田文作者为了鼓吹迷信,把事情搅混的一种手法。

  宗教究竟是不是迷信?这要看宗教的本质规定性,而不是看什么人赞同与否。

  什么是宗教?不同的人们会有不同的解释。然而,只有揭示了宗教本质规定性的解释,才符合客观真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对宗教作了这样的界定: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这段话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宗教只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一切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说它是一种“幻想的反映”。宗教所“幻想反映”的内容和对象并不是超出经验之外的东西,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种外部力量既包括自然力量,也包括社会力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力量是主要的。“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并不是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固有的形式直接在人们头脑中反映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社会的神圣性。宗教作为“幻想的反映”,区别于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等社会意识形式,体现了宗教这种社会意识的特殊性。恩格斯的这一界定,在逻辑上涵盖了它所表述的同类对象,在外延上是周延的。因此,恩格斯对宗教的界定,是从理论上对宗教所做出的一个科学的界定。既然宗教所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即神灵,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是一种幻想的反映,当然这种信仰和崇拜就是一种迷信。

  对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宗教的本质,宗教家当然是不会赞同的,确实也有一些科学家不赞成这种观点,不仅不赞成这种观点,而且有的科学家还是宗教徒。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要进行具体分析。一些科学家信仰宗教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在自己所从事的学术研究领域里是内行、是专家、是唯物主义者,而在他的专业以外的其他学术领域尤其是社会历史领域里,他可能同普通人没有两样:或者知之甚少,或者完全是一个科盲。科学家对他所不熟悉的学术领域所采取的态度和结果也与普通人一样,有的人可能会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用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未知领域继续进行探索,成为新的学术领域里的专家;有的人就可能停留在原地,仍然处于无知状态,是一个科盲;在这类科盲中会有人仍然是唯物主义者,相信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可知的;有的人就有可能走向不可知论,而在这类人中,就可能有人进一步走向神秘主义,去求助于神灵,就可能成为宗教信徒。可见用科学家赞同不赞同“宗教是迷信”,并不能论证“宗教不是迷信”。作者引用的爱因斯坦的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应当做出正确的解释,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并不表明爱因斯坦反对宗教是迷信的观点,更不表明爱因斯坦赞同迷信是科学。

  田文不但认为宗教不是迷信,而且认为很多宗教都是反对迷信的。他写到,“尽管很多迷信都与宗教有关,但是宗教并不必然等同于迷信,相反很多宗教是反对迷信的”,“比如基督教就曾烧死过许多女巫”。(“等同”之类的用语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作者承认“很多迷信都与宗教有关”,然而他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两者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在哪里?作者不去回答这些问题,却突然笔锋一转,说“宗教不必然等同于迷信”。宗教可以“不必然等同于迷信”,但宗教也是一种迷信,是否能够成立?作者当然是反对的,因为他说,“很多宗教是反对迷信的”,“比如基督教就曾烧死过许多女巫”。这样的推理和论据能够证明宗教不是迷信吗?

  迷信与宗教有着共同的特征,两者不只是“有关”,而且在思想体系上同源,它们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都是同唯物主义和科学相对立的。从历史上看,不同宗教之间虽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但是,几乎所有的宗教在本质上都是排他的,每个宗教几乎都把与本宗教教义相背离的迷信、信仰、宗教视为“异端”,加以排斥、反对,以至于发生相互仇杀一类暴力事件,如作者所举基督教曾烧死女巫的事情,不仅如此,甚至于还发生过宗教战争。这些都是事实。然而,这能说明什么呢?这难道能证明反对另一种迷信的宗教就不是迷信了吗?基督教曾经烧死过女巫,就能证明基督教不是迷信吗?或者反而证明宗教是科学吗?当然不能。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也不得不承认宗教是迷信,他写到:“当然,最常见的迷信对象是宗教中的神灵,相当多数的教徒对所信仰的宗教所持的态度正是迷信。”尽管田文一再玩弄“对象”、“态度”一类的字眼,然而,这并改变不了事实的本质。

  让我们再来看看田文是怎么看待科学的。

  田文写到:“但是,让很多人不愿接受的是,科学,也常常是迷信的对象。”“虽然从理论上,我们会说,科学不承认权威。但实际上,科学本身已经成了最大的权威。”“科学殿堂这个常用词表明,科学在大众中的形象恰恰是神!”作者还在文章一开始就称,他们年轻时接受过这样的教育:“科学与迷信是一对水火不容的死对头。科学昌盛,迷信就会不攻自破。如太阳高升,霜露自然无形。”若干年后的今天,作者突然良心发现:自己过去上当了,什么迷信、科学?不仅迷信是科学,科学也是迷信,科学也是神!

  究竟什么是科学?《辞海》对科学做了这样的界定:“科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一门科学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科学可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 《辞海》对科学的界定,应当说是学界也是公众对科学的一种普遍认知。不知田文的作者是否赞同《辞海》对科学的这种界定?

  科学既然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活动以及由此得到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力量可以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和基石。在当今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猛,科学成果的积累从来没像今天这样丰富,科学力量对于财富的聚增,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强劲。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我们一切事业的希望所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实施科教育兴国战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提出: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实施科教育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人才,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等等。这种对科学的信念难道说是迷信吗?

  田文指责说:“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尊奉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这种态度,正是迷信。”他在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副县长在向农民推广化肥时,他会理直气壮地说:‘这是科学。’尽管他可能不懂化肥的化学细节,他也会底气十足。”在作者看来,这个副县长是一个并不懂化肥“化学细节”的人,他居然敢于 “理直气壮”、“底气十足”地把施用化学“尊奉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说“这是科学”。这是多么荒唐的指责!按照作者的逻辑,不懂“化学细节”,不准提 “科学”,不仅这“一个副县长”不能提“科学”,而且全国所有的市长、省长、部长、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等,看来都不能提“科学”;不仅田文所指责的“科学信徒”不准提“科学”,甚至包括田文作者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能提“科学”,因为人们并不了解每一门科学的“细节”。极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岂不罪莫大焉?人们想一想,这是一种多么荒谬的逻辑!

  田文称:“很多人,尤其是科学信徒希望消灭迷信,科学就会兴旺”,“也有很多人认为,迷信是由于无知,所以普及科学可以消灭迷信。”首先需要指出,把 “消灭迷信”这样的用语加在“很多人”“尤其是科学信徒”的头上是极不严肃的。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偶尔说出“消灭迷信”这样的话来,我想是会有的,但这并不是科学的用语,作者把这样的用语强加在他所批判的“科学信徒”的头上,是别有用心的。迷信是不是由于无知?可以不同意这个看法,但这却是事实,许多人所以迷信,正是由于无知所致。这类事例很多。别的不说,田文所
举《上帝发疯了》的可口可乐瓶就是一例。如果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的事情,只要把真相告诉非洲的土著人,他们就不会误认为可口可乐瓶是“上帝”或者“魔鬼”送来的。只有普及科学知识,才能破除迷信,这是人们都明白的一个浅显的道理。崇尚科学文明,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在破除迷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科学普及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的普及。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知道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怎么样得来的,一些看起来神秘的东西究竟是怎么回事,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知识消除由于无知所带来的神秘主义和恐惧,揭露那些迷信职业者和邪教“大师们”的骗人伎俩。我们不仅要通过崇尚科学文明、普及科学知识的方法,破除迷信愚昧,而且要运用法律武器同触犯法律的迷信犯罪活动进行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蒙骗他人,致人死亡,奸淫妇女,诈骗财物的,要根据犯罪情节,依照刑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利用会道门、封建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利益、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或者骗取财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田文说:“然而,有知到什么程度才能不迷信呢?吾生有涯,知也无涯。无论如何有知,相对于复杂的宇宙和人类社会,都是沧海一粟。既然无法全知全能,就永远有未知的神秘东西。也许有人相信科学必将解决一切谜团,但现实的科学毕竟还不能解释一切。”又说“当人们对未来无从把握时,难免会借助某种神秘的力量。在人们需要大师的时候,大师就会出现。这时,不迷信的反而是看破红尘的老僧。” 如果我们把作者这番话加以整理,可以看出,它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复杂的宇宙和人类社会是最终无法认识的,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无论如何有知”,“永远有未知的神秘的东西”,“科学不能解释一切”,“当人们对未来无从把握时”,就会相信“神秘的力量”,迷信、神灵、邪教头目一类“大师就会出现”,就是合理的。应当肯定,迷信、宗教、邪教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很深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些根源虽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还将长期存在,因而迷信、宗教以及邪教就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部分人也就可能成为迷信、宗教、邪教的信仰者。像田文作者这类人,显然不是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也绝不是无知到连“科学必然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信念和“坚决相信菩萨保佑”,“哪个是迷信,哪个是科学?”都分辩不了的地步。显然这些人是世界观、人生观出了问题。这位自称年轻时就受过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的人,或者是当年根本就没有好好学习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没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或者是他放弃甚至背叛了科学世界观、人生观,而投入迷信、宗教甚至邪教的怀抱。

  我们在前已经提到,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可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人生有涯,知无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有生之年,的确不可能学习和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不可能“全知全能”。然而,人们只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就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世界、正确对待人生,就不会滑向不可知论的泥潭,更不会相信神秘主义,投入迷信、宗教乃至邪教的怀抱,这一点人们是可以做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过程,它依赖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的规律,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已被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虽然人们在一定阶段上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的条件以及主观条件的限制,是有限的,但在人类世代连续系列中,在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中,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一切尚未被认识之物必将转化为被认识之物。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具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自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由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所推动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要集中地表现为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表现为社会革命。在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仍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必须十分谨慎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是各门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这些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尽管每一个人不可能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只要树立了这样科学的世界观,就能使人们正确对待世界、对待人生,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才不会去相信迷信邪说,也不会到宗教中去找精神的慰藉,更不会去相信邪教头目们的骗人伎俩。

  田文为了反对科学,硬把一些违反科学的事例强加给科学,以论证他宣扬迷信、反对科学的观点。他说,“当现代的伐木工人进入长江中上游时,当地人可能会说出若干不能砍树的道理,比如触怒山神树精,给人带来灾难之类的,从科学的角度看,当然是迷信。只有被现代科学武装起来的头脑和技术,才能能够并且敢于剃光一个个山头。这难免使人产生困惑,为什么那些落后、迷信的风俗保住了环境,而帮助人类征服自然的科学却反过来使人陷入了困境,这是不是我们对科学过于迷信了呢?”田文所说这种乱砍滥伐、破坏森林植被的现象不少,不止长江中上游存在,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存在,甚至于“剃光一个个山头”。做出这种蠢事的人也可能是“现代科学武装起头脑”的人,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也可能是“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工具。然而,这种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是科学的罪过吗?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出现这样的后果,恰恰说明这些人没有科学的头脑,没有森林植被、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保护环境方面这些人是科盲。当地人也许会说出一些乱砍滥伐会“触怒山神树精,给人带来灾难之类”的话,不错,这些语言是迷信一类语言,然而他所指出的乱砍滥伐,会给人带来灾难,是有科学道理的,一个真正懂得科学的人是能够把当地人所使用的语言和所讲的道理区分开的,绝不会说当地人制止乱砍滥伐的道理是迷信。可见,田文所说“落后、迷信的风俗保住了环境”,是有意给迷信涂脂抹粉,说科学却在破坏自然环境,是有意给科学栽赃陷害。乱砍滥伐不是过于迷信科学,恰恰是违背科学,是对保护环境科学知识的无知所造成的。

  多年来社会上出现的迷信愚昧活动、反科学、伪科学思潮以及各种邪教,无不披上“现代”外衣,打着“科学”旗号,如作者在文中所举的“科学算命”(算命先生用上了计算机,即利用现代高科技搞迷信愚昧活动),但都不过是历史上迷信的现代翻版或现代变种,绝不是什么科学。田文对迷信如此青睐,对科学如此敌视,玩弄名词概念和诡辩论手法,极力混淆迷信与科学两者的本质区别,宣扬迷信,反对科学,为邪教头目招魂,这绝不是什么“科普新见”,而是一种反科学的陈词滥调,是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反科学思潮中的一个典型。

  取缔那个邪教组织已经将近五年。五年来人们同以它为代表的迷信邪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人们看到,在全国城乡,迷信愚昧活动泛滥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像《科学时报》这样宣传科学的报刊,竟然为鼓吹迷信、反对科学的东西提供阵地;还有一批自称“科学文化人”的教授、学者们也联合起来,打出“反科学主义”的旗号,又是写文章,又是开大会,又是发宣言,在社会上制造混乱。这是否值得我们有关宣传教育机构和部门进行必要的反思?!

2004年4月2日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0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大仙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783
回复
1652
学术分
13
2008/05/17注册,1时30分前活动

传感器测试,物联网监控,测控。130 0345 0361 手机微信同号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