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太功利,有些人人品也不好,对于新思想不是去鼓励,而是嫉妒打压,唯恐别人不快点覆灭。国人的传统大概就是看到别人富了不想想自己如何赶上,而是想着怎样把别人弄到和自己一样穷。
发表期刊问题更严重,不少核心刊物的版面都被名校的导师包了,没有头衔或者不能狐假一下虎威的要想发个文章那可一个难字。
但是有些江湖学者用上述问题来抨击主流学术界对自己的不重视,其实没有道理。
中国学术向何处去——有感于“反动学术权威”
文革时代最被人诟病的,是对知识分子的冲击,尤其是对搞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资深学者,往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而被批斗。这种现象对我国的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造成了很大危害,几乎使社会变成了一种声音,结果是以政治口号代替学术思想。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切恩恩怨怨已成过去,而历史,还将重新开始。
但是现在呢?改革开放后,学术思想界似乎获得了自由,以致人们欢欣鼓舞,记得当时作家徐迟有一篇散文《科学的春天》,那是很能鼓舞人心的。没有了学术思想研究上的两条路线之争,学术气氛应该宽松了吧?学术思想应该自由了吧?
但是不。中国学术思想界依然缺乏生机活力,一切有创见的、独立的思想理论要想脱颖而出,得到社会承认,仍需要冲破重重阻力。中国的学术思想环境仍是严酷的。刚刚告别了政治运动,我们又迎来了学术腐败。上上下下的弄虚作假、唯利是图,已经影响到学术界,这种恶劣的社会风气,显然是不利于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的。
更可恶的是个别官方学院的“大人物”或“名人”,动辙以“伪科学”的大帽子压人,排斥异己、压制人才,嫉贤妒能。这些人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思想平庸、毫无建树,却对无名之辈的独立思想和见解进行打压,这就使人不能不想起,文革时代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是否真的批错了。
在国外,科学思想史上也有这类“大人物”压制“小人物”的现象。但对于科学家是否来自民间或学府并不太在意。否则,论资排辈,在专利局当一小职员的爱因斯坦将不会被物理同行所承认。而中国不同。中国目前森严的等级制和等级观念已经传染到学术界,论资排辈、以学历头衔取人、评价学术水平,已成为中国学术繁荣的障碍。中国人花费在人际关系上的精力比搞学术研究还多,这怎么能出成就呢?只有拿出学术成果来才是硬道理!
据说在美国,一切有价值的科学设想和学术理论都会受到社会重视,决不至于被埋没。他们有鼓励学术思想创新的社会机制,而中国不同。中国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学术思想创新,这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僵化,历来官方的学术机构几乎就是强权公理的传声筒,他们死抱住僵化的教条不放;二是学术腐败使学术圈子里的人失去了探索真理的热情,浮躁和急功近利则失去了治学作风的严谨;弄虚作假使科学和学术产品失去了真实水平。而政府出台的鼓励学术研究的基金制度也弊病多多,等级森严。科学殿堂的外围高墙耸立,大门紧闭,造成科学贵族和民间科学家、思想家之间的等级隔阂。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民间的学术思想得不到鼓励和支持,而官方学院又已腐朽,中国学术思想界将向何处去?
现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个现象已经不容忽视:这就是代表学术思想水平的高低,已不在乎是来自学院还是来自民间,网络思想家的崛起,表明来自民间的学术思想资源已经不容忽视,他们已构成对官方学院的挑战。正规学术刊物不能发表的学术思想,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网络为民间思想家互相学习和思想的传播,创造了一个方便的平台,它将打破学术刊物和文字出版界的垄断,为民间思想家的成长和思想传播提供新的机会。
当然,网络上发表的东西也很混杂,水平参差不齐,精品与劣品并存。这是难免的。时间将是检验真伪优劣的试金石。
其实,无论官方学院还是民间思想家,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官方学院比较注重学术产品的规则性,理论的系统性、参考资料严格注明出处,比较正规;民间思想家则思想活跃、见解独到、很少门户之见。其缺点往往是缺乏系统性,资料来源不明确,思想比较粗糙等。双方应该互相学习,各自取长补短,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学术思想的繁荣。民间思想家应多向学院的学术名人学习,因为他们比较专业;学院的专业工作者也应向民间学习,因为他们的思想更多原创性。
(孤独君子)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