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做人应当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人生就是在一系列压力下艰难前行的。有时我总想,什么时候能够没有负担,没有困惑,没有烦恼,轻松而自在。结果总是发现,解决了物质的负担,却突显了精神的负担;解除了一个困惑,却带来更多的困惑;解放了一个烦恼,却引来无数个烦恼。于是我发现,人生伴随着的负担、困惑、烦恼,正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有负担、困惑和烦恼是幸福的,它说明你还有能力面对,你还能保持着不断追求的精神状态。只要我们不被负担压倒,它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只要我们不被困惑和烦恼纠缠,它就是我们发展的契机。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根本的矛盾:即人类个体有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的矛盾。但是,人决不甘心自己只是一个有限性的存在,总是试图超越有限,希望在无限中,寻找有限人生的意义。人类的信仰归根结底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超越性。信仰正是一种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匮乏追求完满、超越偶然追求确定、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活动。正像一位思想家所说:“如果没有反复地在人间追求不可能的东西,那么,可能的东西也实现不了。这是至理名言,全部历史的经验证明了它的正确。”
从做学问上说,开始阶段,不能是怀疑和反对。笛卡儿的著名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即我怀疑故我在。但是,“我在怀疑”,这一点不可怀疑。可见,思维的原点仍需要信仰。“人只有走过他人所已走过的路,才能走得更远。人也只有思想过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想得更深。”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认为:“我们觉得青年最大的危险,为茫无宗旨,随波逐流。”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廖先生借用这句话,给高中毕业生的题词是:“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与其利己不如利人。”他认为道德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人是需要有信仰的。
第二,做一个有批判精神的人。
批判不是简单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怀疑,更不是人格的侮辱。所谓批判是有证据的质疑,也是有根据的建设。通常坚持批判的精神,需要有丰富的学养和深刻的思想,需要有克服平庸化的努力、超越世俗化的勇气。
真理是可敬的。哈佛大学校训就是:“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但是,批判的精神要求我们依然可以对其质疑。尼采说:“对于人来说,最大的诱惑之一,就是认为‘啊!这就是真理!终于结束了无知和错误!’”“一旦人们这样相信,那么探究、研究、谨慎、试验的意志就瘫痪了:这甚至可以视为对真理的犯罪,也就是对真理的怀疑——真理因而比错误与无知更能引起灾难,因为它截断了通向启蒙和认识的努力。”
在中国,对学习历来是受到尊崇的,但是学习也常常陷入狭隘功利主义的泥潭。古代有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它至今还诠释着现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的命题。所以,有人提出“要以出世之态度做入世之文章。”“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就是对这种狭隘功利主义的批判。
第三,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传统在于:在严谨的学风里,提出了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在扎实的基础上,提供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如果你自己不会安排时间,习惯于老师的布置;如果你自己不会思考题目,习惯于等待答案的出现;如果你自己不会选择,习惯于放弃;如果你自己不会研究问题,习惯于人云亦云,那么,你不会是自由的,你可能会感到宽松,但你决不是学习的主人,只能是学习的奴隶。所以,自主不是放任。放任是无政府的混乱,是无目的的盲动。其结果往往是贻误了发展的大好机遇。
我们不是要做不断地超越别人的人,而是要做不断地超越自己的人。我们只要做到: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有知识,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有智慧,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懂得爱,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懂得生活的美,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懂得宽容。那么,“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犹豫是时间的窃贼”,“懒惰的头脑是恶魔的工厂。”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知识结构和知识细节的平衡、知识和能力的平衡、适度紧张与从容不迫的平衡,就能实现闪电与烛光的统一——既有闪电的犀利,瞬间照亮一切,刚烈而易逝;又有烛光的温暖,照亮前行的道路,柔弱而绵长。
祝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中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