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无锡市东林小学 周明霞
一、背景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个人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渴求创新型的人才,据一项研究资料表明,小学生进入小学时,对新鲜的事物怀有追根究底的习惯,总喜欢问个为什么,然而,一旦读了几年书,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失去了问问题的乐趣,试想,一个对未知事物没有探索兴趣的孩子如何能成长为一个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又如何去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呢?这个问题的存在,除了社会、家庭等因素之外,究其深层次的教育思想和现有学校教育机制的问题实质,恰恰在于现有学校教育模式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它严重脱离了现代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不适应,割裂了儿童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统一和协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校在前几年就提出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指导课程化、实践活动综合化”的教改思路。引导教师建立现代的生活创新教育观,并努力探索《小学生活创新教育研究》的现代命题。
二、定义
创新教育是一个时代命题,其实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创造性分为有特别才能的创造性;知我实现的创造性。前看是指科学家、艺术家、天才人物的创造性,后者是指人人皆可有的行为与经验,但其创新活动不一定得到社会承认,而只是他们自己才感受到是有价值的新经验。显然,小学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从学生主体角度看,主要是个人意义上的创新,包括个人生“活的创新,市大多不直接显示其创新的社会意义。我们提出的生活创新教育,也富有这样的含义。
所谓小学生活创新教育,就是在现代生活教育和创新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素质为宗旨,以学校生活为依托,并拓展到小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探索和研究生活创新教育实施的思路、目标、途径和系统操作方式,从而优化学主的生活过程,塑造其创造性生活品格,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个性化发展的教育。
三、依据
(一)理论依据。生活创新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除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外,还有许多教育科学理论依据。
1、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强调学校教育的系统创新,旨在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入的和谐发展和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创新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并使之不断完善。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根据旧中国教育的情况,借鉴吸收了杜威生活教育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生活教育的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是生活教育的教学法”。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活和实践。教学做是生活教育的教学法,“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育要坚持教学做合一。尤其强调一个“做”字,认为“做”是教与学的中心,也就是实践第一的观点。
3、人格发展理论。个性就是人格,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反映。人格是人的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人的智能素质等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影响着一个人综合整体素质的发展。人格发展、塑造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格在集体生活中形成,在集体生活中发展。创新型的人格是一种积极的人格,是在创造性的。积极向上的生活中形成的。
(二)实践依据。研究创新教育是教改实践的呼唤,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格的现代人是世界教育现在和未来的永恒主题。在我国强调教育转轨的今天,它是最为迫切需要起步突破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以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为背景寻求并不断地调整本国教育发展的观念、目标与模式,他们大力发展创造教育。八十年代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提出过关于创造力培养的问题,若干地区也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实践研究,“创新教育”成为我国近阶段教育科研的热点。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创造教育的过程中,开始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他们都一分重视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希望通过生活来教育,通过教育来使学生学会生活,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素质。国内外在这些领域的实践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关理论和方法蕴含了许多生活创新教育的成分;可以作为我校生活创新教育研究成果的固着点。
四、实践
学生发展的过程是在他们参与生活,认识社会,并在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实现的。生活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积极和有发展价值的生活特征,生活创新教育就是对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展开研究,培养创造性人格素质。这人教育下的研究主要包括在改革学校管理模式基础上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指导课程化、实践活动综合化”三大模块,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优比课堂教学,丰富学校生活
生活创新教育思想下的素质教育虽然把学校。课堂的范围扩大到了社会生活,但仍然将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因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创意”的实践学习,主要通过课堂宋实施。课堂生活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学习生活主要是在课堂,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丰富其内容,使之成为学生喜爱的生活呢?
我们首先从更新教师观念人手、通过讲座、学习、座谈、参观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从而使教师明白过去那种重智轻情、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观念,是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老师们还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合乎人性的、以发展为目标的、以儿童的全部生活为基础的教育过程,必须以师生合作的形式作为其基本形式、教师与儿童应当在相互平等对话和尊重人格的基础上,真诚合作,共同做出创造性的努力。教育观念的改变,引导着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了学生和自身素质的发展,开始尝试进行在“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话教育,再现生活的课堂,从中加强学生与教师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激励作用,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联系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对话造成的边缘领域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创见。
第二,面对五彩纷呈的现实社会,仅靠几套教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个够的。因此,我们加快进行课本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以此拓履。丰富学生的课堂、课余生活。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语、数。英、美、音、自然等都有自编的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如英语教学一向是我校的教学特色之一,为了结合小学生实际,我们鼓励教师将编写的《英语口语教材》出版,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三,我们还改变了单一的教学评价,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学生的平时作业、学习态度、课堂行为,从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多元评价。我们设计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各科平时成绩记载表,以此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依据。在批改学生的每一次练习、作业时,我们都采用等级星制评分法,以“优、良、及格、不及格”作为作业的正确率评价标准,用“***、**、*”作为作业的态度评价标准,这样即使是正确率最差的学生,只要态度端正也能得到一颗星、两颗星,甚至三颗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这种评价中感受自我的被肯定,获得成功的喜悦与前进的动力,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是“为求知而学,为发展而学”而不是“为分数而学”,摆脱了分数这一重负,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达到了学得轻松无压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学校生活
课堂教学的外延是与生活相等的,所以绝不能忽视课外的阅读、活动、实践。传统的课外活动常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计划、质量上存在着较大的狭窄性和随意性,数量上也相对不足。我校开展生活创新教育,坚持做到实践活动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保证面向全体,坚持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相结合,充分体现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个性化,从而让每一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活动,得到主动、活泼的发展,拥有更广泛更丰富的生活。
学校在实施和探索实践活动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内容出发展开研究:
第一,注重优化学科活动。
各学科教师结合所任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成为贯穿学科教学的一条主线。我们结合各门学科,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观点出发,安排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活动中注意绝不把课外兴趣活动简单地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把学科课外活动的重心放在加强课内外联系。知识与活实际的联系及多项能力综合发展上,开设了“艺术、科技、活动”三大奖型下的电脑绘画、蜡笔画、水彩画、声乐、舞蹈、口琴。竖笛、二胡、书法。刻纸、棋类、航模、话剧等十余个兴趣小组,并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宗旨,让个性发展较突出的学生参加学校提高组,其他同学参加年级普及提高组,以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琴、棋、书、画、歌、舞、弹,唱等多元化的智力,激发学生不断求索的欲望与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生活交往,逐步形成健康的个性。
第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无形之中对学生造成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各类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每年的元旦、六一、“国庆,我们都要围绕主题展开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从活动中,展现个人才华,歌颂家乡。歌颂祖国,进行环境教育,五自教育等。如我校第三届艺术节就立足于”做学习的小能手、生活的小博士、家庭的小帮手”这一主题,历时近一个月,先后举办了“小报设计赛”、“一张漂亮的贺卡”、“漫画大赛”、“烧一道好菜”等若干小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那无尽的魁力,同时也培养、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生存能力。至于第五届校园艺术节,则是结合迎接百年校庆,开展了以“爱我东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学校光荣的过去,展望美好的未来,从而倍添生活的激情。
第三,注重德育基地的资源利用。
社会环境如果能够与学校教育形成目标统一、关系和谐,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就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我们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做到社会实践活动系列化。我们先后制订了春。秋游活动系列。扫墓系列和德育基地参观活动系列把工厂、农村;邻近小区、军营、社会福利院等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基地,使学校生活既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连,又能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和主动社会化需要。
每学期,我们都要发动学生向“手拉手”小伙伴,希望小学捐款捐物,组织学生到社会福利院参观演出;“使学生得到爱的教育,明白自己该如何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做人。1998年的暑假,我校就组织师生参加了“百名少年看苏北’,社会实践活动。冒着七月的烈日同学们参观了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周恩来故居,并同手拉手学校淮阴县老张集乡北张在小学的师土们进行隆重热烈的会面仪式及文娱演出,还亲自到了当地小朋友的家中,了解手拉手帮助伙伴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同龄人在艰苦条件下仍顽强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撼动了每一位参加苏北之行的孩子的心灵,促使着他们自觉地把这种精神作为自己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动力,从而更加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
(三)强化生活指导,形成辅导体系
学生生活辅导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面临的各种生活适应问题以及现代生活教育的总目标,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教育服务,以提高学生社会生活适应和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和生活适应能力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环境适应辅导、学习辅导、交往和人际关系辅导、班集体生活辅导、情绪情感辅导、思想品德辅导、个性发展辅导、不良行为和心理的辅导与矫治等。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设置好教学目标。我们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生活创新意识。具体目标就是让孩子们逐步学会自理个人生活;懂得热爱集体生活;学习参与社区生活。也就是通过小学阶段6个学年的生活创新课程,使孩子们掌握生活的基本常识、了解生活的基本规律。
其次,在目标确立之后,教学大纲就成为关键。学校组建了《生活创新课程大纲》编写小组,组织发动全校教师收集资料、提供线索,并聘请有关教授、专家来校指导。经过充分的研讨和论证,形成了编写大纲的基本思想体系和知识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分工执笔。整个大纲体系分年级、分课型编写,做到理性课程章节内容具体,活动课程方案操作详尽,实践课程纲要范畴明确,为具体的教材编写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并可作为蓝本参考。
第三,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我们依据大纲分年级成立了教材编写小组。各小组在大纲精神的指导下,先制订出本年级教材“个性化、特色化”的目标和风格,并依据老师们在实验阶段的各种讲稿。个案、研究论文等作为编写教材的原始资料,并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文献调研,充分占有丰富的素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精心加工、编写教材。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以下要求的贯彻:
(l)、数材内容:中低年级以生活知识为主;高年级以生活理念,生活哲学为主。
(2)课程形式:低年级以游戏为主,每课可以设计一个游戏)中年级以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为主;高年级以课内讲授和课外练习为主。
(3)教材编写要求起点要高,切入点要细,从学生观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目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为来源选取内容。每一课都要隐含一定的生活知识、生活理念或生活哲学,课题要儿童化。编写时还要注意避开横向教材,以免重复。
(4)做好配套教师用书的编写。在教师用书中说明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提出教学建议等,并保存好教师执教生活指导课的教案,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师用书,从而丰富生活指导校本课程,便于广大教师开展面上研究。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除了理性教材都由教师编写外,我们还留出了一定的宽松度,让学生参与编写或修改活动方案、实践指导纲要等,对这些学生,我们在考核评价时给予加分。
第四,在编写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实验班实施教学。我们首先从更新教师观念入手,定期邀请专家、教授来校作现代教育理论讲座,传递国内外教育教学的新动向,新思维,新方法;通过座谈、参观、自学、研讨等深刻领会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严峻任务,从而增强参与教改和科研的自觉性和迫切性。其次是从课程设置上作出合理安排:一年级每周1课时,全年30课时,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教师从学校推荐的50个活动方案中,根据班情任选30个。二年级每两周1课时,全年15课时。教师从30个活动方案中选取15个。三年级和五年级安排理性课程,每月一次专题讲座(2课时),全年各安排8次,共计16课时。由学生从学校推荐的15个专题中自由选取8个。以班级多数学生的需求为准,教师可作适当推荐与引导。四年级每月1次2课时,全年8次计16课时。活动方案也由学生自主选择,地叫根据班情自编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集体教育中的小主人作用,六年级利用假期。安排一周时间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选择或自编实践指导纲要,并按纲要规定的要求开展社会实践。再次,是学校领导加强指导、提供条件,并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课程实施。
第五,课程教学必须引入适当的考核评价机制,这是对教学双方科学评估的基本依据。我们从生活创新教育课程的特点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重点考核学生的因知因会,注意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查并重的原则。一般采用“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级制形式。对三、五两个年级的理性课程还是以定量化的笔试形式为主,因为我们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生活常识应该熟悉、明白,当然有时也可采用开卷的形式。其他年级的课程主要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通过竞赛、组织活动、同学问互评、自评。个人成果展示等进行考核,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学好生活课程。
第六、作为一门新增设的课程,又是在实验阶段,及时做好信息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是一分重要的实施环节。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教与学双方的反馈信息,经常组织专题研讨,及时改进教学。我们的主要反馈形式有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家校联系卡、社区座谈会、教学个案交流、年级教改分析例会、公开课教学、专家、教授评课等,逐步使生活指导课程步入正规。
(四)改革管理模式,自主创造生活
陶行知先生高瞻远瞩,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够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而解放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在“动中学、手脑并用”,在实践中开启创造的门扉,养成不以现成知识为满足,不以固有技能为唯一的习惯,并培养学生跃跃欲试的创新意识。在教育中,我们主张“凡事让学生自己去试试”。我们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还给学生活动的自由,还给他们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觉能动地、在心灵的引导下,”在他们的世界里,“触摸”成人、协调关系。在日常作息内容中,我们取消了原来强制性的早读课,让学生早晨到校后,自觉参加值日劳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或读书,或练习其他技能,老师只是在一旁指导、协调。中午,学校开放乒乓馆,录像室、阅览室等,举行午间自主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午间活动,享受自主的、丰富的学校生活。
我们还尝试进行轻松、愉快的“音乐化”管理,将上、下课的铃声。退场的进行曲都改成了悦耳动听的钢琴曲,午餐时间也播放半小时左右的午餐音乐。以音乐进行日常管理,替代了从前那种近似“军事化”的管理,也使学生得以享受更自主的生活,在没有铃声,没有口令、没有强制的音乐氛围中轻松地上课、下课,入、退场时无需排队,只要随着舒缓的音乐,漫慢地、有序地走向操场,就在这种音乐营造的自在状态中培养学生自我感知、自我选择、自我约束的道德意识与纪律意识,使他们从小发展并完善健全自己的公民意识。在减轻学生负担,实行“音乐化”管理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由发展,他们的身心处于极其愉快的状态之下,变得更好学,更善思,创造思维的火花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学生能力不断提高,各类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据粗略统计,近两年来,学生中共有一百多人次在国际、全国、省、市级的艺术、科技、体育等各类活动中获奖,其中国际奖1次,全国奖五一余次,省。市级奖项六一多次。可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校生活中,努力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极富个性的美好生活,各项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得教育。”只有创造才能带来生活的高质量,只有创造才是生活教育的最高境界,创造是实现教育的全面宗旨的重要方面和主要途径。”今后,我们将继续从改善学生生活入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主动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以此推进“生活创新教育”的更深入发展。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