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国,不得不承认是一个应试教育主宰的年代。只就高考来说,这是一个决定了大多数考生命运的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几个小时,成为你书写未来人生的过程。是的,也许我们不能否定这样的事实:并不是考试就能决定一个人最终的人生价值。我们看到马云在高考中数学只拿了一分,照样成就了阿里巴巴,相信他在人生路上走得风顺时,许多当年得了高分的学子们也有一部分正在经历人生的艰难。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成功的路并不只有一条,这是谁都会说的一句话。更有甚者,极端的认为应试
教育扼杀了中国的人才。而实际上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在中国发展方针不变的大前提下,应试教育并不是阻碍中国进步的门槛。
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他不得不继续走一条应试教育的路。
第一,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走的依然是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要一直坚持这样的道路。在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水平总体上是落后的。在中国许多地区,学生家庭条件普遍不高,学习是他们打出生就认可的唯一的出路。大山后面的梦想他们从未怀疑过要靠书本去实现。如果片面的强调所谓的素质教育,孩子们也就失去了竞争的筹码。对于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来说,是没有条件去实验、培养能力的。他们只可能是比城里孩子多懂一些家务,当这不足以成为他们“素质”的体现。这样,在中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形式面前,他们也就只有放弃最后的希望,或许将来的某日能在建筑工地上发现当年的数学天才。所以,走应试教育不是不公平,而是尽可能的为全中国的孩子营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而这正是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更能刻苦学习的原因。现阶段要空谈改革,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他们。
第二,这是对孩子的真正关爱。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的漫画、杂文,报刊,都在讽刺应试教育。 孩子们的书包重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少了......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试想,如果不让他们先体会竞争,怎能教会他们团结协助?而且,在中国每年有上千万的学子需要进同一道门槛,如果搞素质教育,高校的数量是不会改变的,要竞争的人数也是不会改变的,有人真的以为素质教育就一定符合中国国情,能给学生减压吗?荒谬可笑!相信许多人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日本小学生和一群中国小学生一起参加了一个夏令营的活动。在期间一次搬桌子的过程中,日本小学生充分显露出了“耐劳”的精神,而中国学生走走停停。大多人给这个故事下的定义是: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比日本学生的低。而实际上,故事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面无表情,特立独行。而中国学生走停之间笑声不断,而且中国学生更愿意大家一起走,一起帮忙。这才是一个欣慰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断,中国学生的社交、沟通和智商是很强的,这一点,海外的许多华裔学者和科学家都可以证明。而如果要说中国学生没有动手能力,也是错的。许多的中国留学生用自己的努力给外国学生好好的上了一课,
所以,最多只能说“缺少”一点,而不是没有。“缺少”的这一部分,应该从什么地方来?如果保证中国学生的“质量”?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也许,正是由于在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对知识点的掌握,才有了许多华人学生在外国名校中展露风采的一幕幕。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竞争的环境来说,如果不谈实际的搞素质教育,名校中就会多一些富家子弟,而少一些社会发展急需的专研型和吃苦耐劳型人才。
第三,应试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过渡。发展,是当前的最大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许多方面发展极不平衡,难免存在一些不客观的现象。应试教育比素质教育更切合时局,更节省时间,更能调整社会公平。在高考这样一个重要的考试中,普遍的存在作弊现象。而那些花钱读名校、通关系走后门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而实际上,如果要搞素质教育,升学的关键也就变成了对平时评分。高考那简单的几个小时,教育都不能保证作弊者一一被找出,有怎敢祈求那平时里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可有更为可观的公平?当全国考生走进考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愿望,这比素质教育要更加的严肃和负有责任感。
那么,学生要怎样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呢?
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条成功的路是适合自己的。就像全中国同一个时间就一个人可以成为马云,其它的人就只有等待命运的审判,即使你在命运面线显得多么的坚强,时代就是这个时代,社会没有那么多的座位,得不到座位的人是多数,但是会自己建座位的人是少数。当然,马云之类,属于后者。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知道的东西非常多,就是学习不好。这到底是谁的责任?知道的东西多当然很好,扩宽了视野是对的,但是不要盲目的扩大。中国不需要一大堆只会评论实事的传声筒,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宣传的力量,但是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建设。中国学生需要在应试教育中找对自己的出路。
曾仕强教授在评说胡雪岩时,曾说过:“满脑子都是钱的人,是永远就赚不到钱的。”我觉得应该把它搬到学习上来就是:“满脑子都是学习的人,是永远也学不好的。”我觉得中国学生不应该对素质教育抱有太多的幻想。应试教育不应该成为你学不好的理由。毕竟,相比起在素质教育中的动手实践,应试教育中的“大书包”要轻得多了。中国学生不仅要学得好,也要做得好。世界的未来需要复合型人才,对中国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振兴中华,就必须多学多用。套用一句广告词的话就是:“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高分,更要高能!”
正确理解积累的含义。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是积累继续的条件。不少中国学子只求课下片面的高积累,不断的学习到新知识,就天真的以为自己的能力强大了。而实际上,重要的是你把积的过程展现出来,而展现的最好方式就是运用在应试、交际中。运用并不是人们想的,只能在素质教育中体现,在应试教育中一样可以成为学子通向成功的路基。
把握新时代的方向。不少人对韩寒的观点非常认同,认为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没有实际的帮助。说出这句话的人根本没有正确的把握学习知识的目的。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在学习中锻炼自己归纳知识、总结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的培养。而且,如果要说学习这么多知识是对今后时代方向的把握,也是完全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判定应试教育的错误,而要认真的分析当前形势,对应试教育给以公正客观的评价。
对于他们,什么更为公平,什么才能保证他们的梦想的权力和脸上的微笑?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