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教育制度经常进行改革,就像是组屋进行翻新,从大学、高中、中学到小学,有短期翻新、中期翻新和长期翻新,让人感觉到我国教育制度三年一改、五年一新。教改与其说是出了问题才进行改革,不如说是为了预防出问题。
其实,新加坡的教育在国际上已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如国大、南大的世界排名一直往上爬,最新喜讯是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排名前几天刚出炉,我国两所大学都大有表现,南洋理工大学首次进入前25名,由原本的46名升级到第24名;国立大学也不遑多让,从原本的81名跳至第35名。这对两所大学的商学院像是打了一剂强心针,南大商学院马上于前天宣布将“乘胜追击”,吸引更多顶尖教员加入,以进一步发展成精通中国和印度经济体的学府。
南大商学院好一个“乘胜追击”,这四个字不也正道出这些年来新加坡教育不断改革的基本精神。
新加坡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视素质,只是素质两个字的解读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有新意。当建国之初,新加坡失业率高,教育目标与经济目标紧密挂钩;当新加坡进入繁荣昌盛时代,又着重培养科技人才,也算是教育为经济服务;当国人“衣食足而知荣辱”之后,又想到新加坡人不应只是追求物质的成功,精神层面和文化层次却一直留级。当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成为许多国家取经的模范时,我们又发现到我们的教育制度下的产物在“德、智、体、群、美”的五育方面有所欠缺,于是乎又想到我们的务实教育和人文教育必须有所平衡。
回首看看新加坡过去几十年来的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多少的折折腾腾,事实是在我国独有的国情下做试验,试图发展出一套完美的教育制度。几天前刚公布的小学教育检讨报告书是另一个新的尝试、另一挑战新难度的体操动作。这个改革大计最革命性的一点也许是摆脱了过去的传统思维:“读书一定要考试”,而让将来的小一、小二学生免除每个学段的考试。检讨委员会的目标是让这些初生牛犊能够在 “软技能、价值观和硬知识等方面取得平衡发展”。这样的大胆思维是假定刚入学的小朋友们都是有待搓捏成有用的或是有艺术价值的陶瓷成品的粘土,这跟过去那种以考试成绩做标准而把学童早早归入小三分流小四分流去折腾的教育思维的确是天渊之别。
相信有关的改革委员会也是听取了各方包括学校、家长和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后才作出这些革命性的影响深远的建议,所以我们不能不说他们没有民意基础。虽说如此,每一次的翻箱倒柜的改革都会引来部分家长的忧虑,即使是当局提出的目标是如何崇高、理由是如何充分。
每一次的大改革,莘莘学子都是“试验品”,直到下一次改革的到来,一代“试验品”才真正成了一代“制成品”,成为后来者的比较标准。
教育制度不能不时时改革,就像汽车不能不作定期维修,就像人不能不作例常体检。改革是“乘胜追击”,是为了检讨错失,也是为了应付成功所带来的问题。这次的小学改革大计还须进行一轮公众的辩论,让我们新一代“试验品”能够少受一点折腾就少受一点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