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远离了“人”
彼岸江山2009/01/29科学技术学 IP:重庆
  中国当下的教育寻求推进改革与发展的理念武器,我们用情感教育话语体系和思想重新审视今天的教育,我们会发现:今天的教育仍然远离了“人”。

                      他活着为什么却像一个“死人”?

    2008年10月,是一个中国教育界应该记住并对中国的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一个月份。因为10月4日至10月28日,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3起学生“杀师案”。

    10月4日,山西朔州高中生李亚胜课堂上持刀杀死老师。

    凶手与被害老师没有任何仇怨,却揣着三把利刃,在课堂上,在众目睽睽之下,连捅老师四刀。被害的郝旭东老师家境贫寒,才华横溢,曾考中两所学校的研究生,创作发表了20余部小说和剧本。

    10月21日,一初中学生因害怕家访杀死女老师。

    浙江省缙云县盘溪中学的初三学生丁于真由于逃课,害怕班主任潘伟仙老师家访被家长知道,于是就骗老师说父母在山上干活,然后将老师带到山上,在山上无人之处将老师推下悬崖,当他发现女教师还没死,就选择用绳索把她活活勒死……在经历了整个作案过程以后,该学生居然还装作若无其事照常地回校上课。而据同事同学反映,潘老师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为人老实的好老师。

    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在课堂上被学生砍死。

……

    我们的教育怎么啦!我们的孩子怎么啦!李亚胜2008年9月18日留下的“死亡笔记”或许能够解开人们的一些疑问。

    “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着像一个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胞’……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我采用了这种最极(端)的方法。我不会后悔,从我这个想法一出,我就知道了我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我希望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到老师的混蛋,让教育业可以改变。”

    在日记中,李亚胜自称“倒数第一、差生、坏学生,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并发泄着对初中时教他的两位老师的不满,声称“做鬼”也要杀他们,因为“我的人生毁在了老师手上”。

    他活着却为什么像个“死人”?他为什么走上了不归路?说到底,是我们的教育剥夺了他的生命尊严。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那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存在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始终没有在实践层面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法律和教育方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实践上这一方针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请看我们的教育在干什么:

                                     高二,我准备好了

    ……

    曾经小心翼翼地问自己:高二,你准备好了吗?现在,我可以大声地回答:高二,我准备好了

    早晨不再贪睡那2分钟,迅速地整理好内务,带头对新的一天的希望蹐上新的征程。每天都对着镜子向自己微笑,告诉自己要加油!放开喉咙,大声地朗读,无论是古文,还是单词,让困意投降,让知识储备。

专心地听好每一节课,配合老师的讲解,跟随老师的思路,哪怕一个小小的眼神的交流,都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听讲上做一个贪婪而吝啬的人,不放过老师的每一句话,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收入自己的囊中。

    认真做好每一道题,做对每一道题,让课上的每一分钟都充实而有意义,让自己的才华在张张作业纸上尽情挥洒,校准每一道做错的题,不再为自己找马虎的借口,因为在学习上只相信实力。

    努力珍惜每一分钟,与时间赛跑,向时间要成绩,不再边吃饭边闲聊,不再对着书本发呆,不再打饭的时候无所事事,不再……

    高二,已经向我们走来,庆幸的是,我可以大声地告诉它:高二,我准备好了。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去拼搏一个无悔的高二,一个无悔的人生。

    把握好一个今天,胜过拥有两个明天。

    在这种教育生态之下,我们的教育除了分数、成绩、升学率,还能剩下什么?

    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并愈演愈烈,不能不谈到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与发展。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一制度的实施为促进我国教育的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为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这种单纯的以一次性考试分数为依据选拔高校新生的做法,在学校教育层面导致了愈演愈烈的违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这种倾向在简单化的急功近利的“唯升学率马首是瞻”片面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下,使我国的整个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教育充满了升学的功利追求,教育离本来的“育人”主旨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是“育人为本”,还是“升学为要”?本来应该坚守“育人为本”的教育,却无奈地选择了“升学为要”,我们不能说:教育迷路了!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说,是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扭曲了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

    功利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产生于近代英国,是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这一思想体系形成的代表人物是边沁和密尔。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教育的极端功利性使教育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国民素质教育成了单纯的升学预备教育。以至于现实教育中,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有利于升学就怎么管理,为了升学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发展,等等,成为教育运行的常态。

    照搬经济领域的绩效管理理论又进一步加剧了教育领域的功利主义倾向。

    过去3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步加速的30年。在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战略中,经济领域的管理理念、价值取向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不能否认其积极有益的一面,但也必须看到其消极有害的一面,这就是:把经济领域的绩效管理模式片面的应用于教育管理之中,加剧了教育领域的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功利教育主义教育倾向。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泰勒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改善工作表现,他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

    (1)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这样的机构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2)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

    (3)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这一理论在当前的高中升学教育中几乎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1.              对学校、对老师运用升学指标进行管理

    2.              按照升学成绩高低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奖惩

    3.              按照升学绩效对局长、校长、教师工作岗位进行调整

    这种管理使教育离育人越来越远,学校成了制造大学生的“工厂”。

    总之,今天的教育,在升学率这个数字的背后,牺牲了多少孩子,丢掉了多少孩子,很少有人关注;有多少孩子陪读,多少孩子在道德、心理层面存在问题,很少有人关注。办学者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有利于提高分数怎么教,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执行了,全面的课程结构没有了。从小学就完全对着高考,一切为了高考。这一现象十分可怕!



                               找回教育的人文精神

    30年了,我们的教育像一个孩子,她长大了,长壮了,可这个长大的孩子,却在空旷的原野上迷路了,她哭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可她的家在哪里?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

他说: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人民日报2008-01-07)

    我认为: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但教育变的始终是技术,唯一不变的是它的人文性。当代教育之所以迷路了,之所以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就在于当下的教育丢掉了“人文精神”这个灵魂!

    请看一位高中毕业生的诗——

                                 离开的那天,我哭了
                  
  我用最珍贵的青春,学会了xy,学会了study,学会了最动人的诗句,学会了破解最最难解的谜……可当我惶惑无助的时候,我恍然间发现我心灵的荒野上缺少了最为珍贵的东西——欣赏和爱人

    其实你不缺乏富丽和堂皇
  不缺乏热血和追逐
  不缺乏生的意志
  活的智慧

    可是,你缺乏了仁慈和博大
  缺乏了包容和体恤
  你的眼里开满了功利
  惟独不生长悲悯的泪滴



    你哺育了我,也扼杀了我
  我该怎样去爱你



    离开的那天,我哭了
  我捧着孱弱的灵魂
  嘴角挂着咸涩的泪滴



    我们应该回到本源看教育,教育不应该太功利,升学应是教育的一个自然结果。而不应像现在这样,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换来一部分人上大学,而一部分人却被淘汰。我们的孩子苦得没有道理,苦得没有价值。

    1899年4月,杜威对关心大学初等学校的家长和人士发表了一个演讲,根据记录,加上多次修改增补,形成了杜威的《学校与社会》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在谈到教育的浪费时说:主要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今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我认为,我国当今教育最大的浪费就是教育远离了人,教育偏离了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进而使教育剥夺了教育者的幸福、自由和基于个性的全面发展。

    说到底,教师是教育的主人,教育应该是有职业幸福感的事,应是教师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不应是为了数字、升学率、为了奖金去干的事业。

    学习应是学生愿意做的事,应是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快乐的事,应是学生可以逐步学会自主控制安排的事。

    弘扬教育的人文精神,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育人第一,升学第二”。所谓育人第一,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所谓升学第二,就是普通中小学在坚持全面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升学预备教育,但升学预备教育必须在育人的基础上,并且不能以牺牲育人为代价。在这里,“育人”与“升学”是辩证统一的。世界著名制药企业墨克公司老总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要记住,药品是为人生产的,不是为利润。但随着生产,利润总会出现的。我们记得越牢,利润就越大。”教育同样如此,只要我们记住教育的任务是育人,是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教育的利润——升学率也会随之而来,我们对此记得越牢,把握得越好,教育的利润——升学率就越大、越丰富。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0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彼岸江山
老干部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85
回复
2038
学术分
13
2009/01/21注册,7个月28天前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 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