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我对今年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看法吧
虎哥2015/10/10正能量研究 IP:四川
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说明了什么?

刘虎,科创论坛创新工程局

昨天东局长打电话来问我的看法,其实我除了觉得应该祝贺及感谢屠呦呦(这几个字在几天前还很难用拼音输入)教授之外,几乎没对这事发表过看法。既然有人来问,那就公开说一下。我想大家关心的是对目前争议的看法。实话说,在颁奖当天大家就已经预估到会发生很大动静,所以也没必要按部就班了。

我想说的是,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成果的性质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是引起争议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不会在公众领域引起多大动静。诺奖一直是重理论、重原理发现的,通俗的讲,就是奖励搞清楚“为什么”的人。即使罕见的对非原理性的发明颁奖,通常要么是因为该发明开辟了科学发现的新视野,要么是发展了有利于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方法之类。爱迪生就从来没有得过诺奖,如果他能够把爱迪生效应的物理机制阐述出来,获奖应该没有问题,可惜他没有做到。

发现青蒿素,采用的是药物筛选的常用办法,而且是在细胞水平(或原虫水平)进行的。筛选采用的化合物库包括了中草药,在国外不常见,但是,包含植物提取液的药物筛选却是常见的。从植物中筛选药物的历史非常久远。我们知道,治疗心脏病的洋地黄毒苷,抗胆碱药阿托品,中枢兴奋药吗啡和咖啡因,肾上腺受体激动剂麻黄碱(冰毒的原料),最早的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经改造成的乙酰水杨酸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司匹林)以及用来杀人的蓖麻毒素等,都来自植物。而关于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不论有效成分在多高温度分解,只要能找到适当的溶剂或蒸馏工质,都有相应的办法。如果有效成分在更低的温度分解,甚至可以用氟利昂来提取,这是解放前就已经公知的技术。本来早就该用乙醚或者其它更适合的工质,作为植物药提取的专业人士,也显然应该预见高温对药物的破坏作用,与其说“找到了”合适的提取方法,还不如说“打破了中药煎煮惯例带来的误导”。

诺奖颁给青霉素是合理的,尽管准确的说来,青霉素也是“微生物提取药”,但它是微生物提取药的祖师爷。青霉素开创了抗生素的广阔天地,将人类从化学药时代(磺胺)带进了抗生素时代,是历史的跨越。而就在青蒿素发明之前一个多世纪,在金鸡纳树中提取的奎宁,早已让人类在与疟疾的战斗中首战告捷。金鸡纳树皮是印第安人的传统药物(可以称之为印药,由于印第安人在美洲,也可以叫美药),奎宁的发现也有着传奇的故事。可以说提取植物药抗疟疾的头筹早已被夺占了。双氢青蒿素是在测定青蒿素结构的过程中,对青蒿素进行还原后意外发现的,关于其发现权至今仍有争议。尽管青蒿素的发现难度大于奎宁,为同一个路子搞出来的药物颁奖,在整个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仍属绝无仅有。

正因为这种罕见的成果性质,将诺奖的获奖标准“降低”到了街头讨论也可以广泛参与的程度,加上国内各方面人士都可以找到一个角度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才铸就了热烈的争论。看重青蒿素的发现带给不发达地区的巨大好处的话,大可以颁发和平奖。如果真的颁发和平奖,一定是举国一致欢庆,绝无这么大争论的。相反,如果因为屠呦呦教授获了奖,就给她评个院士,反而是对国内学术界的侮辱。

关于青蒿素获奖能够说明什么,我认为,其实什么也不能说明。同其它的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一样,青蒿素的发现本身也具有偶然性,不可复制性。同时,它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爱迪生”式的发明,是非常罕见的。寻找合适的火箭推进剂就用过同样的办法,耗费巨大且没有取得多少有价值的成果。爱迪生先生寻找灯丝材料也用过这种办法,但真正让电灯普及,却是因为钨的加工技术取得了突破。这本来就是成功率与其它科学研究方法相比没有优势,并且代价极大的方法,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事件。众所周知,偶然的孤例是不能证明什么的。既不能证明中医有价值或者没有价值,也不能证明人海战术有效或者无效(没有取得任何效果的人海战术多了去了),更不能证明文革就应该再来一次。任何人、组织或者“派别”拿这个朝脸上贴金都是耍流氓。不但用青蒿素的例子不合适,就是用其它诺奖成果来编写心灵鸡汤,仍然是人类聊以自慰的手段,仅此而已。除了容忍和鼓励一切增加科学研究多样性的努力,谁也不能证明,现在怎样就能在将来获得怎样的成果。这是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本身的无规律性决定的。

最后,再次感谢屠呦呦教授和她的青蒿素,不论有多少故事,不论人们如何看待这个成果,它都是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修改于 9年3个月前 - 2015/10/10 06:14:13]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7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xxholic
9年3个月前 IP:浙江
792993
感觉这个炸药奖政治意义大于学术,或者说意识形态意义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rudolf
9年3个月前 修改于 9年3个月前 IP:山东
793017
诺奖历史上有争议的授予很多,也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没有被授予奖项。
比如天文学家哈勃,尽管发现了红移证明宇宙是处于膨胀中,但是诺奖委员会认为天文学不属于颁奖范围而未予授奖。
还有做了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的那个谁,也没有获奖,倒是后来一系列关于DNA结构的研究者获奖了。
因为诺奖委员无法理相对论,所以虽然每年都有几十位物理学家写信提名爱因斯坦却始终没有给他授奖,最终实在是迫于压力,给他的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授奖。
由于阿伦尼乌斯的刁难,门捷列夫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能斯特的奖推迟了20年。
至于爱迪生,他原本已被定位候选人,因为他的某些言论误会,诺奖委员会对爱迪生有意见,推出了自己的发明家——一位发明了灯塔自动照明器的瑞典人达伦,这是在诺奖史上具有很大争议的一次颁奖。

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任何一个奖项都不可能完全公正,但诺奖还是相对比较权威的,当然诺奖也有授错的,比如1997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评委会为将1948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DDT的发明者感到抱歉,顺便说一下那次也是医学奖,不是和平奖。有了前车之鉴,后来的评奖肯定更加严谨,得诺奖是要有提名的,屠呦呦在国内没什么权势,并且国内也没什么人在世界科学界有话语权,相信给她提名的大多是国外的学者,她的这个奖含金量还是没的说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北落师门
9年3个月前 IP:浙江
793058
到目前为止国人也得过几次诺奖了,好像只要是和国内的意识形态上不一致的,大家都会有争议,甚至官方不承认这个奖。几年前还在说国人啥时候能得奖,到现在变成了国人啥时候能名正言顺地得奖,这其中的差别很微妙啊。
我是觉得,诺贝尔遗嘱里说明这个奖是授予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按这个定义来说,除非证明青蒿素对抗疟疾无效,或者屠呦呦并不是这个药的主要研制人员,那她得到这个奖也是理所应当的。
引用
评论
1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darkorochi
9年3个月前 IP:湖北
793115
引用 北落师门:
到目前为止国人也得过几次诺奖了,好像只要是和国内的意识形态上不一致的,大家都会有争议,甚至官方不承认这个奖。几年前还在说国人啥时候能得奖,到现在变成了国人啥时候能名正言顺地得奖,这其中的差别很微妙啊。
我是觉得,诺贝尔遗嘱里说明这个奖是授予...
#北师大是个好学校啊#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diy患者
9年2个月前 IP:山东
794612
赞同虎哥的观点。

发现青蒿素本身难度不大,但偶然性大,不过颁发这个奖更看重青蒿素本身的价值。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myname_360
9年2个月前 IP:黑龙江
794693
板凳、地板说的都有道理,“诺贝尔遗嘱里说明这个奖是授予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屠呦呦这诺奖差不多是百分百含金量的,在青蒿素发现到应用之初,就有诺奖的提名意向,但当时由于政治和体制因素,不在提名的范畴内,这个可以看一下屠呦呦早年获得的另一项大奖,屠呦呦无权势背景,基本无人追捧,靠人多力量大喊出来的毫无佐证,得奖当之无愧,历史上有很多人及有当下健在都应该得到诺奖而始终都没获得,如果诺奖发给特斯拉,那得发多少个奖才合适呢?只不过是一个奖项而已,只要没有违反诺贝尔遗嘱原则,发给谁都应该。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51
回复
13397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3时5分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