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感应无线电能传输
19 世纪起就有的电磁感应无线电能传输
根据 1831 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定律, 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的尼古拉斯牧师在 1836 年发明了 感应线圈——最早的变压器。所谓的变压器,是采用 相向的一对线圈和磁通量收敛用磁体接触,或通过非 常狭小的缝隙让其对抗的结构。一次侧和二次侧的线 圈是电气绝缘的,但可以在非接触状态下进行电能传 输——无线电能传输。
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基于变压器
运用了变压器原理的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 基本原理如图 1 所示。
图1
交流电流入一次线圈,线圈周围产生磁场,通过 一次 / 二次线圈共同的磁通链在二次线圈处产生感应电 动势。这里考虑的是理想状态的变压器,磁通量全部 由主磁通量构成,没有漏磁通。没有漏磁通的情况下, 表示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的耦合程度的耦合系数 k 为 1。
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有距离限制
非接触式(无线电能传输)的情况与变压器相同, 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共同的磁通链是传输的关键。也 就是说,希望两线圈的耦合程度高。无线电能传输会因间隙过大导致的磁路断开产生 漏磁通,其耦合系数会远小于 1。有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方法。采用最适设计,将一次侧的施加电压频率设计为高频,采用类似于分离 式变压器的形式,线圈电感与电容并联或串联形成谐 振电路。电磁感应式的传输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耦合系 数。耦合系数在 0.01 以下,就无法在这样极端的大线 圈之间传输电能。作为 EV 无线电能传输方式,电磁感应式并不具 备实用性。
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
兴盛始于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
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因 2007 年美国 MIT(麻 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以 2m 距离传输 60W 电能而受到了关注。这是 21 世纪的新发明,因为系统 十分简单,报道轰动全球。其中很多感到惊讶的人会 觉得:明明到目前为止很多研究人员都在探讨,为什 么都没有发现呢?现在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开发,从磁共振方式开 始变得活跃。
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
图2
图 2 所示为 MIT 发表的系统的概要,以紧密的电 磁耦合方式从发射侧的单匝环形线圈向接收侧螺旋线 圈传输电能。将发射侧和接收侧的螺旋线圈的性能系数 Q 设为 较大数值,以相同的频率使之 LC 谐振,通过空间内的 磁能传输电能,有效利用了磁场谐振。接收侧和发射 侧是同样的线圈结构。实际上,基本原理并不是什么新内容。以前就应用于通信设备上,作为充电方式使 用是一种新方式。使发射侧线圈放射的磁通量与接收侧线圈交叉, 就是前面提到的电磁感应式。发射侧与接收侧在几乎 没有交叉的状态下耦合,耦合系数 k 在 0.01 以下。线 圈间距相当大的状态下,磁共振式使用的是与电磁感 应式基本相同的系统,但却能很好地控制发射 / 接收线 圈尺寸和空间波长、空间磁场分布、传输能量。为确保传输量,线圈形状、尺寸、波长、传输距 离会有一定的限制。如果限制条件遭到破坏,则会因 无法产生谐振而无法传输电能。
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
还有电场耦合
与磁场相同,以场为媒介的还有电场。如前所述, 将发射侧和接收侧的 LC 谐振器间的磁场能量作为媒介,可以实现无线电能传输。在发射侧和接收侧分别 设置电极,将电极接近时产生的电场能量作为媒介的 方式也成立。这就是电场耦合。
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
如图 3 所示
图3
相向的电极相当于电容器,这是向 极板间的电容施加产生位移电流的高频交流电压,通 过静电感应进行无线电能传输的系统。LC 谐振方面与磁场耦合相同,但是磁场耦合方式 必须通过电流生成磁场,利用电场只要对电极间施加 电压即可。相比磁场耦合方式,其装置具有小型化的 特点。但是,为避免向空气中放电,电场强度存在上限, 静电能量为几焦耳每立方米。适用对象为小功率设备, 不适合 EV 的电能传输系统。
微波无线电能传输
微波无线电能传输可远距离传输
广播及通信中使用的微波,是天线释放的电能。原本是利用远场传播的远场电磁波系统。1901 年,美 国的尼古拉·特斯拉在无线电塔进行 300kW 电能的传 输实验,但频率为较低的 150kHz,电磁波扩散而以失 败告终。实现无线电能传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 发了使用大功率的微波发射雷达之后。1964 年,美国的威廉(William Brown)用自己 发明的整流天线接收了 2.45GHz 的微波电能,并证实 可以将其转换为直流进行电能传输。整流天线可以接 收格状天线元辐射的微波能量,通过正向压降小的肖 特基势垒二极管直接转换成直流电。使用 2.45GHz 和 5.8GHz 频率的情况比较常见,微波炉用磁控管大量产 生微波,成本较低。最近 GaN 等功率半导体的价格降 低了,使用实例也在增多。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示例
图4
系统构成如图 4 所示,与微波通信基本相同。微波自身具有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性质,可以将大 功率传输到远方。另一方面,由于电磁波的能量扩散, 需要加大收集扩散的无线电能的天线。EV 等作为交 通工具,存在大小的限制,传输效率无法提升。关于接收后的整流,如果是小功率,可以保持相 当高的效率,因此可以认为微波在小功率无线电能传 输方面是强有力的。包括 EV 在内的大功率无线电能 传输系统,接收后整流的高效化是一大课题。电磁波是否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之类的课题也存在。
光电无线电能传输
光(激光)是电磁波
光电无线电能传输是以太赫兹频带的激光发射信号,与太阳能电池一样由半导体接收信号,利用半导 体的光伏效应将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电能传输技术。激光可以形成光束,发散角小,能够以较小的衰减进 行远距离能量传播。因此,激光研究与微波相同,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近年来正尝试用于如图 5 所示的灾害监控无人机、月球探测车和一般的机器人等 的电能传输。
图5
指向性灵敏但相位控制困难
通常认为用激光填满空间难以实现。但是,论形 成光束,比起兆赫兹频带的微波,却是高频率激光更 擅长。激光有着发散角小,光束直径基本不会扩大的特点。但是,很难像微波等常用的相控阵方式那样控制 相位,这需要高精度的追踪技术。如果半导体激光灯 能实现相控阵,就可以实现超乎想象的高效率、大功率、 远距离电能传输。只是,这种方法会受到云、雾等气 象条件影响,无法充分发挥激光优越的收敛性及远距 离传输能力。
能用于 EV 的很少
人体防护也要考虑
上述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的传输功率和传输距离如图 6 所示。在此展示的是从人体防护角度考虑,辐 射型电磁波方式的受限范围,使用高度安全装置放宽 限制时的应用范围。
图6
可行的只有电磁感应式和磁共振式
能用于 EV 领域的只有利用磁场的电磁感应式和 磁共振式,以及电场耦合式。但是,电场耦合式因为 电场强度限制,只能用于卡丁车等小功率 EV。现在达到轿车实际应用要求的只有电磁感应式和 磁共振式。输出功率方面,电磁感应式的 200kW 传输 功率得到了实际应用;发射 / 接收线圈的间隙方面,磁 共振式的 50cm 传输距离得以证实。
1
END
1
往期精彩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