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声明:这篇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虽然kc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个人意见,但有时个人意见损害到了公共秩序,也是要处理的。希望这篇文章不要被处理。
前两天虎哥在《单反摄影已死》中这么回道:
我们多次说追求业余爱好(尤其是科技爱好)并不是为了体现什么差距,它首先是个人兴趣,这个兴趣并不需要任何社交属性(例如“体现”差距)。所谓“体现”某些特点只是一种大众语境或亚文化圈子内部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之一,远不是全部。恰恰相反,前瞻爱好往往不被社会接受的,甚至部分情况下爱好者一旦离开圈子,收获的就是疑惑或鄙夷。
“追求业余爱好,个人兴趣为先,不需要社交属性”,这是最好的。所以我画了下面这张图。
图中有一个天平,天平左边代表的是做一件事的社交动机,天平右边代表的则是做一件事的兴趣动机。每个人都处在这个天平上的某一个点,有的人靠近左端,有的人靠近右端。
虎哥笔下的【我们】,代表的是KC官方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处于天平的右端。
而KC历史上的多次危机(比如“海豚”,“F佬”,“乖家”,“药家”,“猫家”),本质上都是天平右端的思想输给了天平左端的思想。问题是,如果这些人不是为了真理和兴趣而来,而是为“交情”,“面子”,“合群”而来,这到底是他们有问题,还是【我们】有问题?如果KC的思想是靠右的,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靠左的人来呢?
我通过《文化消费随笔》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因为社交刺激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没有一个人完全站在天平的右边。虽然KC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右边,但是在KC不管是当官的还是P民,实际上都偏左。表面上看大家是因为右的原因在一起,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左的原因在一起的。我发现很多KC的老熟人都是这样的(包括有的版主,就不点名了哈),你问他,他嘴上说自己靠右,而看他日常行为、论坛发言,完全靠左。
在被恶心的次数足够多之后,我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社交刺激对人的作用就像海洛因,越吸越上瘾;吸的人看上去很hi,但是除了吸之外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战斗力(KC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很多瘾君子看上去似乎很有战斗力)。即便他决定戒毒,也要承受可怕的戒断反应。
像KC这样号称科学理性的社区,实际上也聚集着一帮瘾君子嘛。有几位会员戒断反应很严重,一个劲地问,“为什么最近没贴了啊”、“这么冷清很不习惯啊”,后来直接就改吸其他货源了。就这样一步步引发了社交刺激坍塌连锁反应:大家越戒,供应就越少,于是戒断反应就更严重。
直到前两周发了《内部讲话》,我才觉得这事情非同小可。那个帖子满篇都在撒白粉,希望大家回来一起吸。然后就是卫星的事情,明明已经是资本运作了,还要不断用社区标签给自己贴金,最后却连接收的中心频率都没公布。
[修改于 8年1个月前 - 2016/11/25 19:01:29]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